蜀万42号
1996年四川省审定。
(1)品种来源:系万县市农科所79-2812为母本,绵阳19号为父本杂交于1999年育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生育期195天左右。分蘖力强,抗倒性强,穗层整齐,株高90厘米,有效穗多,籽粒饱满,千粒重40克左右。经省作物所品鉴定:容重744.5升,出粉率64.40%,湿面筋21.86%,粗蛋白12.23%。经省植保所1995年鉴定,中抗条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3)产量表现:1994年参加省小麦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亩产341公斤,较对照川辐3号增产1.2%,居第二位;1995年参加省小麦早熟组区试,12个点亩产365公斤,比对照80-8增产4.1%居第二位。1995年5点生产试验,点点增产,亩平339.7公斤,比80-8增产10.7%。
(4)适宜种植区:适宜川东南、川西、川中北等地区推广种植。
西昌16(原代号88-16-1为88-16提纯种)
1997年四川审定。累计推广26.9万田。
(1)品种来源:系凉山州西昌农科所用中间材料5595与引进材料中7605杂交育成。
(2)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比西辐4号仅晚熟1天,株高91厘米左右,茎杆坚,耐肥抗倒。千粒重55克左右,蛋白质14.62%。湿面筋33.7%,容重788克/升。中至高抗条锈病,不抗白粉病。
(3)产量表现:1992年参加凉山州区试,平均亩产451.3公斤,增产2.43%。1994年和1995年参加三州一市联合区试,平均亩产398公斤与对照持平,名列第二位。同时于1993年参加云南省楚雄州和凉山州联合区试,表现亦很好,平均亩产382.6公斤,比对照76-4增产9.8%。生产试验和示范表现良好,一般亩产300公斤,最高亩产经州级验收达555.2公斤。
(4)适宜种植区:适宜我省三州、攀枝花市及云南相似生态区种植。
岷山4号(原代号330)
1997年四川审定。
(1)品种来源:阿坝州农科所以980-16与江麦2号杂交育成的。
(2)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92天左右,株高10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耐旱耐瘠性较好,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千粒重44克左右,蛋白质13.2%,湿面筋16.1%,容重较高792克/升。
(3)产量表现:经1991和1992两年三州一市联合区域试验,在阿坝和甘孜州的试点增产突出,亩产520~610公斤,比对照金川2号、西辐4号等增产5.0~9.7%。在阿坝州多点生产试验亩产352~412公斤,比西辐4号增产7.7~11.5%。1986~1990年在马尔康、小金、松潘、黑水等地春播试验,亩产225~393公斤,比绵阳11等增产10.7~46.2%。
(4)适宜种植区:宜在阿坝和甘州的适宜地区用作冬、春麦种植。
内麦6号
1996年四川省审定。
(1)品种来源:系内江市农科所于1988年以肯贵阿1号V.P.M及绵阳14号为主要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冬小麦春性品种,全生育期178~183天,比对照80-8迟熟1~2天,株高85~87厘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长势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穗长方形,无芒、白壳、籽粒饱满、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5~50克;经商业部绵阳粮科所品质测定,籽粒湿面筋为32.89%;蛋白质含量14.31%,出粉率66.l%,容重736克/升;耐旱、抗倒力较强,落黄转色好,易脱粒,1995年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抗条锈病,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性优于对照80-8。
(3)产量表现:1991、1992年两年度参加内江市小麦区试,平均亩产327.34公斤,比对照绵阳19号增产5.14%;1993、1994年参加乐山市区试,1993年平均亩产29O.58公斤,比对照绵阳11号增6.7%;1994年平均亩产312.25公斤,比对照80-8增产4.0%;1992年和1994年分别参加内江市和乐山市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5%和3.8%。
(4)适宜种植区:适宜于川中丘陵和川西北等类似生态区作冬小麦种植。
川渝1号
由成都生物所育成,2000年通过重庆市审定,该品种粒大饱满,白粒,商品性好,蛋白质14.3%,湿面筋29.3%,沉降值21.2ml,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赤霉病,在区试中比绵阳26号增产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