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竞争"即质量的竞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质量,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ISO9000质量体系是一个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是以满足客户的明确的或隐含的质量要求为标准。它所规定的文件化体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它贯穿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使体系内各环节环环相扣,互相督导,互相促进,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脱节或故障,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部门或其它环节,甚至波及整个体系。下面笔者就ISO9000与企业认证谈点个人见解。
一、企业推行ISO9000的意义
1、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推行ISO9000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当顾客得知供方已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管理,并已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且有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是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乃至优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从而放心地与该企业订立供销合同,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获得了国际贸易"通行证",有利于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设置了种种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其中非关税壁垒主要是指技术壁垒。技术壁垒中,又主要是产品品质认证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壁垒。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排除了关税壁垒,所以,获得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3、节省了第二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在现代贸易实践中,第二方审核虽然早已成为惯例,但后来又逐渐发现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一个供方通常要为许多需方供货,第二方审核无疑会给供方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需方也要支付相当的费用,有时花了钱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惟有ISO9000认证可以排除这样的弊端。因为作为第一方的生产企业申请了第三方的ISO9000认证并获得了认证证书以后,众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对第一方进行审核,这样,不管是第一方还是第二方都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或费用。还有,如果企业在获得了ISO9000认证之后,再申请UL、CE等产品认证,还可以节省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重复认证的开支。
4、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贸易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价格竞争和品质竞争。由于低价格销售的方法不仅使利润锐减,如果构成倾销,还会受到贸易制裁,所以,价格竞争的手段越来越不可取。70年代以来,品质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限入奖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各国在执行产品品质法的实践中,由于对产品品质的投诉越来越频繁,事故原因越来越复杂,追究责任也就越来越严格。尤其是近几年,发达国家都在把原有的"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对制造商的安全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工人在操作一台机床时受到伤害,按"严格责任"法理,法院不仅要看该机床机件故障之类的品质问题,还要看其有没有安全装置,有没有向操作者发出警告的装置等。法院可以根据上述任何一个问题判定该机床存在的缺陷,厂方便要对其后果负赔偿责任。但是,按照各国产品责任法,如果厂方能够提供ISO9000质量认证证书,便可免赔。
6、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按照国际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惯例,合作双方必须在产品(包括服务)品质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守的规范,方能进行合作与交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责任,有利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
7、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
对于原来起点较低的企业,ISO9000的推行,可能是一场艰苦的改造。如果企业在推行中重视实质的效果,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消化和探索,将获得一种宝贵的自我改进,稳定提升的能力。对"外",ISO9000带给企业许多新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内",精心策划的推广活动,可以成为前所未有的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的机会,并且可以借此机会消除死角,改变不利发展的积习。
无可否认,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企业提升形象和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是,观察一下正在推行或已经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或许又发现,他们的付出和收效往往大不相同。有短短几个月就取得证书的;有耗时多年仍看不到希望的;有获证后管理严谨,效率卓著的;也有虽证书有手,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仍然低下的;有推行认证后成本降低、品质提高的;也有证书在手,但不良品率却无法降低,客户的投诉、退货仍得不到改观的。那么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获证的动机与手段上。
二、企业在获证问题上的误区
1、选择发证容易,费用低廉,易达成"默契"的认证机构
负责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的。有些认证机构有悖于第三方审核机构的基本职业道德,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在认证费用和审核标准上自作主张,与企业相互串通,为各自的利益达成"默契",为了一已私利而违背ISO9000的基本精神。
2.定认证审核范围上做文章
ISO9000对企业认证的审核范围不作要求。这就使一些急于想拿证书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企业对自身管理情况心知肚明,为了能顺利通过认证,把那些管理较差、改善困难、易出麻烦的部门或分支机构排除在外,而不把其整个管理体系纳入认证范围,这无形中就失去了ISO9000审核的真正意义。
3.证企业的现成文件加以翻版、套用
一套好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实践证明,在ISO9000认证及贯彻的过程中,企业的实践与文件规定是否合理与是否实用,是不同的两回事。评价后者并非外部审核员的职责,一个好的审核员,可能指出你的文件将来可能很难做到,或者凭直觉断定,你并没有真正执行,但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不会对此作出记载。这给一些偷懒企业钻了空子,在起草文件时套用别人的东西,把通过认证企业的体系文件加以翻版,变成自己的管理文件,这就好象借别人的现成衣服穿,穿是穿上了,而合身的机会很小。偷一分懒,就少一分收获,采取这种方法通过认证,对企业本身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可以说意义不大,收效不会明显。
4.行政手段和力量,短期内对人员进行意识强化
采取与奖惩挂钩或竞争上岗等手段,短期内突出训练、模拟审核,使员工在思想意识上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文件要求进行强制消化。有些企业就靠这一手,通过评审,获得证书,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法,这样得到的认证,可能象一锅夹生饭。短期强化落实的结果,使ISO9000好象一层贴上去的皮,难以与企业的"身体组织"真正地融为一体,在企业成本明显提高的同时,效率效益都未见提高。有的甚至还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将长期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上面这些做法,不仅损害质量体系的效用,而且还会造成一种弄虚造假的坏风气。风气一旦形成,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应付外部审核上,包括企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想以ISO9000作为金字招牌来提高企业知名度、竞争力,而又不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ISO9000的各项要求,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实际效果上。要有长远的眼光,不搞短期行为,要用现代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思想来经营、管理企业。有些优秀企业的管理者,其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对他们而言,ISO9000管理体系可能是一个初级的或是基础性的东西。可以这么说,ISO9000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笔者始终认为,成功或正在向成功迈进的企业管理者,他们不会把ISO9000与一张证书简单的联系在一起,而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把ISO9000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合在一起。通过ISO9000认证,来发现和寻找企业自身管理中的弊端及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发挥和充分利用ISO9000,借此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