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现2010年河南粮食稳产保收目标,现提出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2010年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夏秋并重,稳夏增秋,做到“五个强化、四个提高”,即强化防灾减灾、强化政策落实、强化科技支撑、强化高产示范、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力争丰产丰收。2010年粮食生产的目标是:全年总产继续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抗灾能力建设1.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助资金扶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及粮食核心区项目建设,努力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80万亩,其中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8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0万亩。进一步抓好低洼易涝地治理。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对田间沟渠进行清淤疏浚,确保标准内降雨时田间排水体系畅通。2.继续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按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78万亩。3.积极建设高标准粮田。以田间土地整治、田间排灌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病虫害田间观测设施设备、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灌排体系畅通、林网路桥配套、土壤质量较高、机械耕作便利的高标准粮田82.7万亩。同时,新建186万亩高产粮田。4.着力加强抗灾应急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完善分作物应急预案,做好物资、资金、技术等各项防灾抗灾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应对。水利建设要立足防大讯、抗大旱、救大灾,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在规定防洪标准内,主要防汛工程安全,平原排水畅通,尽力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识别网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业气象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准确预报预警,增强全省粮食生产抗御气象灾害能力。
(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坚决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稳定粮食面积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好主产区粮食作物生产;协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土地集约经营,保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其中小麦7900万亩以上、玉米4400万亩、水稻950万亩、杂粮1250万亩。
(三)强化技术措施落实
1.加快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各种作物的主导品种和搭配品种,搞好品种宣传推介。做好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严格种子质量监测和检验,严把种子质量关,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2.精细播种,合理密植。重点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做到适期、适量、适墒播种,实现一播全苗。大力推广玉米铁茬机械播种技术,同时扩大耐密紧凑型杂交种面积,做到合理密植。积极示范推广水稻育秧技术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3.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搞好春季、秋季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着力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强化宣传与服务,做到科学施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实现节本增产增效目标。力争全省主要粮食作物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
4.坚持科学灌溉。依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需水规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根据不同季节天气条件和墒情、苗情,科学浇水,排涝除渍,努力减轻旱灾、涝灾损失。要重点浇好小麦越冬水、返青拔节水和灌浆水,要防止玉米“卡脖旱”,对水稻要做到湿润灌溉。
5.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注重关键防治技术的集成配套,协调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措施,其中统一防治面积达到1.5亿亩次以上,确保毁灭性病虫害不暴发、不流行、不成灾。
6.加快推广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实施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大力开展主推技术组装配套和示范展示,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真正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机械深耕、病虫害综合防治、氮肥后移等技术措施,在玉米、水稻生产上重点推广“一密四改”(合理密植、改种耐密品种、改人工播种为机械化作业、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早收为适时晚收)、“一密五推”(合理密植、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配方施肥、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措施。
(四)强化生产示范带动
在全省粮食主产县(市、区)搞好600个共60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其中小麦350个、玉米200个、水稻50个,力争小麦、玉米、水稻单产均达到600公斤以上,为提高全省粮食生产水平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挖掘潜力。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行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分片联系和指导责任制,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要选择优良品种,实行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服务,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创高产。
(五)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1.提高农机作业覆盖率。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投入“三夏”、“三秋”生产,确保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2010年小麦机播机收率达到95%以上,玉米、水稻机播机收面积显著扩大。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对突发灾害的机械准备,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农机保障。
2.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引导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的深耕、深松机械,水稻、玉米收获机械和播种、施肥复式作业机械,推动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
3.推广农机新技术。开展深松耕整地作业补贴试点,加快推广深耕、深松技术,实施深松耕整地作业650万亩。积极推动小麦播种机械更新换代,发展播种施肥机械8000台,小麦精适量播种面积达到6000万亩。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大力普及玉米机播,推行标准化种植,以适应玉米机收的需要;把玉米收获机械列为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省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累加补贴,全省新增玉米收获机1万台以上;继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玉米机收作业进行补贴,力争机收率达到40%。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42个县(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安排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点30个,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0万亩,辐射带动400万亩。积极推广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4.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机经营规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机与金融部门合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上规模、经营上水平。2010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2200个,作业量达到农机总作业量的2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在领导力量、工作部署、财力分配、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扎实落实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着力提高生产能力。要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粮食丰收任务分解到各地、落实到基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逐级分包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深入农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农业生产顺利推进。要形成合力,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林业、国土资源、环保、科技、教育、交通运输、供销、石油、电力等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抓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为粮食丰收做贡献。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力度,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不压级压价,不拒收限收,及时兑付现金,提供优质服务,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继续实行粮食生产奖励政策
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专项奖励政策,重点奖励各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科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调动产粮大县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四)扎实搞好生产技术指导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充分发挥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农技人员和推广体系的作用,为粮食生产搞好全程技术服务。省农业部门要组织“三农”专家制定我省夏、秋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搞好技术培训与宣传,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要采取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配置科技直通车、开展远程教育、举办专家讲座、示范带动等方式,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技术培训。
(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各地、各单位发展粮食生产的做法、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