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3年全省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委(农林局、农业局):
去年秋播因前茬作物腾茬迟,晚播晚栽面积较大,播后气温偏低、雨水偏多,导致麦油作物越冬期叶龄偏小,茎蘖数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苗情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同时渍害、草害等隐患较多,苗情基础不容乐观。立春过后,我省小麦将从南到北陆续返青起身,随后将进入拔节期,油菜也将进入蕾薹期,正是麦油作物产量形成和开展春季高效田管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在田麦油作物的苗情特点,我委组织专家分析研究,制定了《2013年全省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现予印发。请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细化田管技术方案,科学调度,分类指导,切实将各项田管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努力夺取今年夏熟粮油丰收。
附件:《2013年全省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1月25日
附件:
2013年全省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受迟播与低温影响,今年越冬期小麦苗情总体上差于往年,油菜苗情差于上年、接近常年,特别是晚播晚栽小麦、油菜苗情明显较差,不平衡性问题较为突出。针对当前小麦、油菜苗情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要针对性地制定技术方案,突出因苗指导,切实把春季高效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努力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力夺今年夏熟粮油丰收。
一、秋播以来不利条件分析与评价
去年秋播以来气候特点表现为“积温偏少、雨水偏多、光照不足”,受迟播与低温双重影响,转化升级较慢,对夏熟生产十分不利。
1、播期偏迟。由于去年秋熟作物成熟收获推迟,加之10月底后多次连阴雨天气影响,导致秋播进度慢、晚播晚栽面积大。据统计,去年秋播小麦适期播种面积占60%,比常年少20个百分点,迟播面积达1353万亩,占37%。全省油菜适期播栽比例为83%,同比减2个百分点。
2、积温偏少。据省气象资料分析,秋播以来气温明显偏低,其中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5日全省平均气温2.6℃,较常年同期偏低1.6℃,为近27年来(1986年以来)最低。从小麦实际播种期至今年1月中旬,苏北地区(新沂站点,10月21日至1月16日)、苏中地区(高邮站点,11月1日至1月16日)、苏南地区(宜兴站点,11月10日至1月16日)0℃以上累计积温分别为453℃、434℃和330℃,比上年减112℃、159℃和162℃,比常年减97℃、71℃和109℃。按照小麦生长1张叶片需75℃左右积温计算,秋播以来因低温影响小麦叶龄进程延迟了1~2叶。同时,去年冬季低温来得早,冷空气频繁来袭,去年12月至今,我省已遭受了7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虽然利于控制适期早播小麦旺长,但对面广量大的晚播小麦播种出苗和苗情转化升级极为不利。
3、雨水偏多、光照偏少。去年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88.6毫米(丰县)~262.4毫米(宜兴),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沿淮及淮北大部分地区偏多2~8成。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67.0毫米,苏南地区偏多1~1.5倍,其它地区偏多1.6~2.3倍;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95.0小时(盐城)~152.0小时(丰县),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各地偏少1~4成。雨水偏多,土壤墒情足,对淮北旱茬小麦较为有利,对秸秆还田腐熟和沉实也很有利,也有利于减轻冬季冻害,但沿淮及淮南地区小麦田间渍害较为严重,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光照偏少,苗情素质下降。
二、当前苗情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苗情特点
当前小麦、油菜苗情呈现叶龄偏小、茎蘖数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的特点。据调查分析,1月20日全省小麦平均叶龄仅4.0叶,比上年少1.1叶,其中: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平均叶龄分别为4.2、3.6和3.5叶,分别比上年少1.0、1.1和0.9叶。平均亩总茎数47.9万,比上年少7.5万。其中: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平均亩总茎蘖分别为56.0、34.9、29.3万,分别比上年少7.2、8.8、7.3万。全省旺长苗(也属于三类苗)和一类(壮苗)、二类(正常苗)、三类弱小苗分别占2.8%、31.6%、41.6%、24.0%,与上年比少6.0、少3.9、多4.5、多5.3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地区旺苗和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2.6%、34.3%、40.8%、22.3%,与上年比少6.9、少3.8、多5.9、多4.8个百分点;苏中地区旺苗和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4.5%、25.3%、42.6%、27.6%,与上年比少5.4、少1.6、多1.3、多5.7个百分点;苏南地区旺苗和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0.9%、29.1%、44.3%、25.7%,与上年比少2.0、少8.4、多3.4、多7.0个百分点。
全省移栽油菜平均叶龄12.9叶、绿叶数8.5张,分别比上年同期减1.7叶、0.4张。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约43%、40%、17%,比上年同期少0.2、少0.6、多0.8个百分点。
小麦苗情进展对照表
项目 | 2012年12月20日 | 2013年1月20日 | |||||||
全省平均 | 淮北 | 苏中 | 苏南 | 全省平均 | 淮北 | 苏中 | 苏南 | ||
本 年 度 | 主茎叶龄(叶) | 3.6 | 3.9 | 3.0 | 2.6 | 4.0 | 4.2 | 3.6 | 3.5 |
亩总茎蘖数(万) | 42.3 | 50.5 | 29.1 | 22.8 | 47.9 | 56.0 | 34.9 | 29.3 | |
旺长苗(%) | 2.9 | 2.7 | 4.6 | 1.1 | 2.8 | 2.6 | 4.5 | 0.9 | |
一类苗(%) | 31.8 | 34.4 | 25.5 | 29.3 | 31.6 | 34.3 | 25.3 | 29.1 | |
二类苗(%) | 41.4 | 40.6 | 42.4 | 43.9 | 41.6 | 40.8 | 42.6 | 44.3 | |
三类苗(%) | 23.9 | 22.3 | 27.5 | 25.7 | 24.0 | 22.3 | 27.6 | 25.7 | |
上 年 度 | 主茎叶龄(叶) | 4.4 | 4.7 | 3.7 | 3.4 | 5.1 | 5.2 | 4.7 | 4.4 |
亩总茎蘖数(万) | 48.9 | 58.4 | 34.0 | 27.2 | 55.4 | 63.2 | 43.7 | 36.9 | |
旺长苗(%) | 8.4 | 9.0 | 10.4 | 2.1 | 8.8 | 9.5 | 9.9 | 2.9 | |
一类苗(%) | 35.8 | 38.8 | 25.7 | 37.9 | 35.5 | 38.1 | 26.9 | 37.5 | |
二类苗(%) | 36.5 | 34.9 | 39.3 | 39.7 | 37.1 | 34.9 | 41.3 | 40.9 | |
三类苗(%) | 19.3 | 17.3 | 24.6 | 20.3 | 18.7 | 17.5 | 21.9 | 18.7 |
(二)存在问题
1、苗情转化升级慢。常年越冬期间淮北地区小麦主茎叶龄可出生1~1.5张叶片、苏中地区可出生1.5~2.0张叶片、苏南地区可出生2.0~2.5张叶片,每亩可增加10~20万分蘖数。但本年度越冬以来虽进程过半,但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小麦主茎新出生叶分别为0.3叶、0.6叶、0.9叶,仅为常年的一半。与播种同样很迟的上年度相比,生长量明显不足,苗情转化升级缓慢。
2、苗情不平衡性突出。据苗情统计分析,目前本年度旺长苗比例仅占2.8%;约1/3的适期早播小麦主茎叶龄达4.5~6.5叶,群个体基本正常,属于一类苗;约40%的二类苗,主茎叶龄3.0~4.5叶,群体基本适宜,但个体偏小;目前全省仍有700万亩左右的小麦主茎叶龄在3叶以下,尚未进入分蘖期,比上年增加400多万亩,约占全省小麦面积的20%,亟需加强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3、灾害隐患多。由于秋季降温早,影响冬前化除,加之土壤湿度大,适合杂草滋生,因此春季化除压力将会显著增加。前期雨水偏多,沿淮及淮南地区小麦已经产生明显渍害,如春季雨水多,则会加重渍害危害。此外, “倒春寒”冻害也是我省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三、当前及春季田管策略与技术措施
尽管目前全省小麦苗情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苗小苗弱、茎蘖数不足,但群体偏小对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促大穗十分有利,只要抓好春季返青拔节期田间管理,仍有望夺取夏熟粮油作物丰收。近期气温已经开始回升,苗情转化升级加快,各项田管措施应尽快跟上。各地要高度重视当前及节后春季田间管理工作,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分类指导和科学指导,一着不让抓好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加强分类指导,明确田管策略
加强分类指导,就是要根据苗情长势特点,因苗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田管策略。对群体适宜、长势健壮的一类苗,当前管理以清沟理墒为主,对群体基本适宜、长势基本正常的二类苗,则以清沟理墒和看苗适施平衡接力肥“捉黄塘”兼顾。一、二类苗的高效管理重点在春季,即返青后拔节前搞好化除,拔节初期防治纹枯病,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叶色裉淡)重施拔节孕穗肥。对于群体不足、个体偏小偏弱的三类苗,当前应尽早尽快增施促长促蘖肥(每亩5~7.5公斤尿素),并加强春季各项田管措施的落实;对于少数群体偏大的旺长苗,拔节前应适度化控,拔节后再正常管理。
(二)加强科学指导,明确重点措施
1、突击清沟理墒,防止渍害。“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经过冬春冻融交替和雨雪侵蚀,易造成田间沟系坍塌淤堵。进入春季,“尺麦怕寸水”,淮南地区经常发生连阴雨,极易导致田间积水,必须尽早清淤疏通,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确保排水通畅,雨止田干,防止春季连阴雨造成田间渍害。淮北地区要做好旱、涝两手准备,遇连阴雨及时做好低洼田块特别是稻茬麦的排水降湿,遇旱则要适时科学浇灌返青拔节水。
2、适时化控促壮,防止倒伏。对早播、叶龄偏大、苗数过多(预计拔节期最高茎蘖数超过预期适宜穗数2倍以上)的田块,应在返青后、拔节前“冷尾暖头”喷施烯效唑类的生长调节剂,以控制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植株抗冻抗倒能力。在小麦抽穗破口期可施用抗倒剂进行叶面喷施,缩短穗下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重心,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同时也能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
3、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一是春季化学除草。春季有利于田间杂草萌发生长,对杂草达标田块要及时进行化学防除,控制杂草危害。化除时间掌握在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抢晴用药,以提高药效,切忌在寒流来临前后2天内用药,避免冻药害现象发生。对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50克/升唑啉草酯·炔草酸乳油80~100毫升或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90~110毫升,于杂草齐苗后对水均匀喷雾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对以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40~50毫升或20%氯氟氧乙酸20~25毫升加20%2甲4氯150毫升,于杂草齐苗后对水均匀喷雾;对以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麦田,每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100毫升加20%氯氟吡氧乙酸50毫升,于杂草齐苗后对水喷雾。二是拔节初期防治小麦纹枯病。对病株率达15%~20%的田块,及时采用井冈霉素、已唑醇、戊唑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三是油菜初花期主动防治菌核病。每亩可用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或50%腐霉利可湿粉60~100克或40%菌核净可湿粉100~150克等,对水全株均匀喷施,隔7~10天再防治1次。四是小麦穗期重点防控以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主动用药防治赤霉病,兼治白粉病、蚜虫等其它病虫害,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4、普施重施小麦拔节孕穗肥和油菜抽薹肥,增粒增重。一次性施用小麦拔节孕穗肥应掌握在倒3叶期、叶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一般淮南地区在3月上中旬、淮北地区在3月中下旬,每亩施纯N 4~6公斤、P2O5 2~3公斤、K2O 3~5公斤,以施用“复合肥+尿素”或专用配方肥为宜(一般每亩施45%高浓度复合肥15~20公斤+尿素5~8公斤)。群体不足的弱苗适当提前,群体偏大的旺苗适当推迟;对于高产创建示范片和中强筋小麦,在剑叶露尖至破口期再次施用孕穗肥,每亩施尿素5~8公斤。沿江沿海地区弱筋小麦基地应遵循“控氮前移”原则,在倒3叶期一次性施用拔节肥,不提倡追施孕穗肥,以确保弱筋品质。
油菜春季氮肥施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30%~40%,一般每亩折尿素10~15公斤;钾、磷肥约占总用量的50%,折K2O、P2O5 各5公斤左右。对长势正常的一、二类油菜田,可在油菜薹高5~8厘米时重施薹肥,每亩施配方肥30公斤+5公斤尿素。对弱小苗或已经脱力落黄的油菜田,可采用春肥腊施,在越冬后期提前追施薹肥,促进春发;也可分两次追施,越冬后期施用返青接力肥促进生长,每亩施尿素7.5公斤,待薹高25厘米左右时再追施一次薹肥。对缺硼田块,每亩叶面喷施0.1%~0.2%硼肥溶液50公斤左右,防止植株因缺硼导致花粉败育。初花期可结合菌核病的防治,进行肥药混喷,促进角果膨大结实。
5、预防和补救“倒春寒”冻害。我省春季气温很不稳定、变化幅度大,易发生冷暖骤变,一旦小麦拔节后遇-1℃~-4℃的低温,持续6~7小时,就有可能导致小麦幼穗冻死或幼穗受冻后变成畸型穗,需提前预案、及时补救。在倒春寒低温来临2~3天后逐日田间剥查幼穗受冻程度,对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增施速效恢复肥,一般冻死率在10%~30%的麦田,应每亩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死率超30%的麦田每递增10个百分点,每亩增施尿素2~3公斤,上限值不超过15公斤,以争取动摇分蘖和后生高节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遇倒春寒冻害的油菜田可酌情补施5~7.5公斤尿素作恢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