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直各相关部门,各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5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行业(领域)、本地区工作实际抓好贯彻实施。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4月9日
2025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既定目标完成之年,也是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谋篇布局之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省两会部署,以持续推动“标准强基、提质、稳链、创新、助企”五大工程为牵引,注重目标引领、改革撬动、问题导向、系统集成、协同联动,不断发挥标准在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聚焦打好“八场硬仗”、大力发展“四个经济”中的促进作用,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一、持续推动标准强基工程,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1.全面开展《纲要》实施评估工作,系统总结工作成效,强化问题导向、改革牵引、项目支撑,谋深定实“十五五”规划。
2.组织新修订《陕西省标准化条例》普法宣传,努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
3.面向实际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充实完善省级标准化专家库,严格培训管理使用,有效支撑我省标准化事业发展。
4.聚焦国际标准化活动、“两新”标准制定实施、标准技术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力扩围财政资金的补助支持。
5.依托“秦质享”,加快推进全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业务工作“一网通办”。
6.强化中亚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系统构建“1+5+X”组织体系,全面布局中亚标准化研究点建设。
7.组织开展第一批海外标准化试点终期评估验收,启动第二批征集工作。支持杨凌示范区在非洲国家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8.以标准化行政管理人员、标准技术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链主”及“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分批次开展标准化综合培训,提升标准制定实施水平。
9.举办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承办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全国标准验证点建设启动会,筹办全省标准化知识竞赛,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影响力。
10.建立全省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体系,主动跟踪、分析研究技贸国际热点,组织开展信息反馈、报告评议等工作。围绕主要出口商品组织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标准比对和技术分析,为出口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二、持续推动标准提质工程,深化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11.制定印发《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分批次开展调研论证、总结形成关键性改革举措和标志性改革成果。
12.针对归口不准确、标准不协调、制定超范围、超期未复审、逾期未完成5类地方标准率先进行压减,严格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标准压缩数量不少于现有总数的40%以上。强化与住建、卫健部门的工作联动,协同推进工程建设、食品安全领域地方标准摸排统计、精简压缩等工作。
13.建立标准立项现场核查、关键指标实验验证、立项报批标准内容与改革政策一致性评估等机制,着力提升标准制定质量。
14.按照“谁提出,谁组织实施;谁归口,谁宣贯推广”的原则,夯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推动标准实施。坚持“谁引用,谁负责”,明确地方标准引用责任,探索建立引用追溯和问责机制。落实地方标准常态化评估、统计分析等制度,开展设区市级地方标准专项抽查和质量应用情况评估,切实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5.开展国家标准验证点、全国标准实施监测点建设,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培育标准实施监督员,系统构建我省标准实施监测网络。
16.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标准培育转化项目库,定期向总局推送,为企业申报和地方标准转化为国际、国家标准探索路径。全面开展团体标准组织和发布标准的综合评价,完善选拔推荐机制。强化沿黄9省标准协同,推动地方标准向团体标准、区域标准转化。
三、持续推动标准稳链工程,服务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17.持续推动安康市富硒产业省级标委会建设,支持铜川市筹建省铝及铝加工标委会,会同省委军民融合办布局成立省低空装备标委会。
18.依托链主单位研究制定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氢能、富硒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启动羊乳产业链标准体系研制工作。鼓励各地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成立相应设区市级标委会,为标准实施应用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19.支持榆林市围绕镁及镁合金产业,举办产业链企业和国际、国家标准技术组织工作对接会,畅通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渠道。
20.积极推动我省高校、企业参与集成电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北斗、智能家居、增材制造、再生金属、电动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21.聚焦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化工、冶金钢铁、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对标达标专项提升行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服务水平。
四、持续推动标准创新工程,促进标准与创新互动发展
22.牵头制定《推动专利、技术、标准互动发展 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指导意见》《国际标准培育行动方案》,有效提升重点产业链及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带动力。
23.推动西安市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探索建立标准创新联合体制度,支持建设一批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和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
24.推动全省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举办全省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持续打造民营企业标准服务队品牌。
25.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标准化专业进校园,探索推行企业标准总监制度。
五、持续推动标准助企工程,全面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
26.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食品化妆品和生鲜农产品过度包装、保温材料、新能源充电桩及电站建设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和实施统计分析工作。
27.聚焦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抓紧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宣贯实施,推动企业依据标准开展设备改造和技术提升。
28.以产业规模5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情况的普查,选取基础条件好的区县开展相应试点工作,推动制度落实。
29.在重点消费品、家政养老、文体旅游等领域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强化结果运用,形成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