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正悄然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监管模式在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形势时已显得捉襟见肘,监管效能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安全期待之间形成了显著落差。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监管覆盖的广度上,更突出表现在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应急处置的高效性以及溯源追责的精准性等关键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监管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系列突破性的监管新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模式绝非对传统监管的简单修补,而是从底层逻辑上重构了监管体系,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向着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以下是食品伙伴网总结出的近几年食品监管领域涌现的新模式。
一、区域协同监管:打破行政壁垒的新尝试
区域协同监管模式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利用各地优势,存异互补,通过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和风险共防。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主要依托各地政策文件的指导与推动。
下面以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的区域协同监管模式为例进行介绍。
2019年12月,上海市发布新闻,确定将上海、南京等六市列为首批试点城市,并将猪肉、大豆油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6大类10个品种作为追溯品种,建立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该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三省一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2023年初,针对预制菜这一新兴食品品类,长三角地区联合发布了《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明确了预制菜的生产工艺、原料要求和检验标准,避免了因地区差异导致的监管漏洞。2024年7月,长三角地区共同签署《长三角食品生产产业链大融合监管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联动模式的创新,探索跨区域联合监督检查互鉴互学,推动资源共享,助力跨区域食品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区域协同监管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制定区域统一的食品监管标准,消除地区间监管差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还促进了区域间食品产业的良性竞争。然而,在实践中,区域协同监管也面临着标准统一难、利益协调难等挑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对监管标准的接受程度不一。此外,跨区域协作涉及多个行政主体,各地在资源投入、责任分担等方面可能存在分歧,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未来,区域协同监管有望通过完善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二、沙盒监管:包容审慎的创新试验场
沙盒监管作为一种创新的市场监管模式,为食品行业创新提供了安全可控的试验环境,解决了传统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为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最大化地落实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
这一模式的提出借鉴了金融领域的“监管沙盒”概念。2024年8月,重庆市重磅出台《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沙盒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从区域类和主体类出发,对纳入“沙盒监管”的经营主体实行动态管理。
此外,在保健食品领域,沙盒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探索建立保健食品 “良币驱逐劣币”沙盒监管机制实施方案》精准击中保健食品行业乱象“靶心”。事前,四川着力探索沙盒监管基本规则;事中,则积极探索建立诚信经营公开承诺制度;事后,积极探寻审慎包容的具体条款与适用规则。
沙盒监管的核心在于划定一个特定范围,对处于 “盒子” 内的经营主体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措施,杜绝将问题扩散到“盒子”外面,并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由监管部门对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通过设定清晰的评估指标和阶段性目标,确保创新试验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同时,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创新及时叫停。
各地在沙盒监管的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与发展。未来,沙盒监管将可继续在多个维度上深化实践与创新发展。一方面是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形成监管合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新兴业态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深化科技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推广沙盒监管的成功经验,推动监管模式创新,为食安监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三、穿透式监管:直击问题本质的监管利器
和传统监管不同,穿透式监管突破了传统监管的表面化、碎片化局限,针对突出或共性问题,从上下游、不同环节追根溯源、深挖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由单一监管向综合监管的转变。
穿透式监管早期主要应用于金融监管领域,后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得以借鉴。
2023年11月,四川省发布《关于推行食品安全穿透式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四川省食品安全穿透式监管的应用情形包括:一是穿透核查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二是穿透核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三是穿透核查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2025年2月,安徽省发布《关于推行穿透式监管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建立风险追溯机制,推动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链条。
食品安全穿透式监管的核心内涵是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类监管工具和手段,贯穿食品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对问题食品及其相关产品进行溯源查处,对相关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开展全面监管,对行政监管主体行为开展监督指导,有利于衔接分段、分业监管,串联跨区域监管,完善制度机制,推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然而,实施穿透式监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在数据共享难方面就是首要突破的难点,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全链条追溯。未来,为突破数据共享难题,全国范围内需加快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推动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其从“问题导向”向“风险预防”转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四、“DeepSeek+监管”:人工智能驱动的监管革命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DeepSeek+监管”已然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一种新兴监管模式,在食品安全领域中也逐渐崭露头角。“DeepSeek+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和风险预测,为传统监管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各地区监管部门对应用DeepSeek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已不容忽视。
“DeepSeek+监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效性和精准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快速处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数据,自动识别潜在风险并生成预警信息。例如,在食品抽检中,传统方式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存在覆盖不足和资源浪费的问题,而“DeepSeek+监管”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抽检方案,精准锁定高风险对象,显著提高了问题发现率。此外,“DeepSeek+监管”还能实现全链条追溯,一旦发现问题食品,系统可迅速定位源头,缩短应急处置时间,提升监管效率。
未来,“DeepSeek+监管”有望在多个方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变革。首先,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系统将能够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监管建议,帮助监管部门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其次,“DeepSeek+监管”可与区域协同监管模式深度融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风险共防。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DeepSeek+监管”或将为食品安全治理注入更多智能化元素,助力构建更加高效、透明、精准的监管体系。
小结:
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区域协同监管打破了行政壁垒,沙盒监管激发了创新活力,穿透式监管提升了监管深度,“DeepSeek+监管”推动了智能化转型。这些新模式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监管将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本文为食品伙伴网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编辑整理,转载请与我们联系。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提供国内外食品标准法规管理及咨询、食品安全信息监控与分析预警、产品注册申报备案服务、标签审核及合规咨询、会议培训服务等,详询:0535-2129301,邮箱:vip@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