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网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山西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晋卫应急发〔2024〕6号)

   2025-03-31 858
核心提示:为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卫医急发〔2024〕21号)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省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省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山西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

各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办、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体育局、疾控局、总工会、团委、妇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各监管分局,委直有关医疗卫生机构:

为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卫医急发〔2024〕21号)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省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省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山西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西省民政厅 山西省商务厅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

山西省体育局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山西省总工会 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

山西省妇女联合会

2024年12月4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山西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山西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全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服务模式更加完善,全省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指导,提高居民体重管理意识

1.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加强体重管理权威信息编制和发布。结合山西实际,宣贯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体重管理健康教育指导要点等,优化完善体重管理和肥胖防治相关标准,制定规范化体重管理策略及措施。开发适合居民使用的体重管理工具。针对山西特色饮食习惯,加强公众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教育,逐步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倡导健康膳食、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健康体重、科学动态管理体重,消除体重认知误区,提高科学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和可及性。引导公众自觉进行体重管理,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推动体重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共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相关部门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市落实,下同,不再列出)

2.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积极开拓宣传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地铁、公交、楼宇、电梯等户外媒体以及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健康体重宣传,推动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医疗卫生机构、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商超、进宾馆、进餐馆食堂等,逐步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爱国卫生月、全民营养周、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健康中国母亲行动”宣传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宣传活动,科学有效应对“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过劳肥”等体重问题。(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爱卫办、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疾控局、省总工会、共青团山西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专家、行业学(协)会以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实涵盖内分泌、营养、心内、呼吸、普外、消化、妇儿、中医、精神卫生、运动康复等多专业学科的体重管理专家力量,为体重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指导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医务人员开展体重管理相关科普工作,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志愿者的宣传指导能力。加强征集、总结和推广体重管理或肥胖防控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特色实践。(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提升体重管理效能

4.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对超重肥胖的门急诊、住院患者和签约居民提出相关建议,促其体重回归正常范围。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药店、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人体成分分析仪。扩大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社区覆盖范围,积极推动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街区、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建设。鼓励公共体育场地、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鼓励食堂使用智能化系统,提供个性化的营养配餐指导。校园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等活动。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鼓励开发具备连续动态采集分析体重变化并提供体重管理建议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促进体重管理日常化、便利化、规范化。(省爱卫办、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民政厅、省体育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省疾控局、省总工会、共青团山西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重要作用。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内容。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为重点,将健康体重作为家庭生活新理念,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家庭成员定期测量体重,加强相互提示和监督,掌握“三减”(减盐、减糖、减脂)科学烹饪技巧。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降低聚集性家庭肥胖风险。(省爱卫办、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6.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完善体重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等专业人员体重管理和科普能力。开展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与运动指导原则、慢性病患者食养指南、肥胖症诊疗规范等相关技术方案培训,并将其纳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完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考核机制,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体重管理工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为不同人群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探索体卫融合的适宜运动健康管理运行模式,以运动处方为手段,对公众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工作。鼓励各级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和患者实际,创新“健康体重”适宜技术,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及时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体重干预管理服务平台,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技术服务团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体重管理技术指导和健康咨询活动。(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负责)

7.发挥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在内的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依据妇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治未病干预指南做好相关人群肥胖干预管理。(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8.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充分利用体重管理新技术、新成果,引导健康企业研发体重管理新产品。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合理降低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的含量。利用我省小杂粮产业优势,开发利于体重管理的食品。开展学校和餐饮业合理膳食宣传等相关活动,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的能力。推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不断创新,丰富科学锻炼方法和器材,结合数字科技开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估。(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体育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

9.孕产妇体重管理。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推广应用我国孕期增重标准和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加强育龄妇女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做好妇女围孕期营养保健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管理孕产期营养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产后减少体重滞留,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产生,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指导各市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按照规范免费为城乡0-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活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省卫生健康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学生体重管理。强化父母是儿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健全完善学生营养工作机制,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将体重管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加强校园营养健康管理队伍建设,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鼓励学校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加强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分析与利用,针对学生超重肥胖情况,提出减重建议并及时反馈家长。对家校发现的生长迟缓及肥胖合并疾病的学生,及时引导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个性化营养、运动指导或者医学治疗。(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职业人群体重管理。探索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全职工健康档案,鼓励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综合评估体质状况。深入宣传解读《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工作方式。开展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等,倡导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八段锦”“健骨操”等工间健身活动,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时常做伸展运动,减少久坐时间,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3.老年人体重管理。加强老年人体重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学习老年人体重管理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健康养老水平。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减缓机能衰退。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开展老年人体重管理教育。(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完善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有效利用。依托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建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体重状况监测,及时掌握人群体重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指导各地开展重点人群体重管理。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进一步完善肥胖监测体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推进超重肥胖的早期筛查和提前干预。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为体重管理政策制定及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体重变化规律和机体代谢的基础研究。研发体重管理相关医药及穿戴设备。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创新体重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医管结合、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减重管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省卫生健康委、省工信厅、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职责落实和部门协作。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负责牵头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牵头组织项目评估;统筹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指导,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相关部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和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教育部门负责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教育课,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针对超重肥胖学生群体,采取个性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遏制学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与生产体重管理相关产品。民政部门负责鼓励和支持基层老年协会、养老机构、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参与和提供老年人体重管理教育和服务。商务部门负责做好超市等销售终端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促进“三减”食品销售。文化和旅游部门在等级评定与复核中鼓励旅游星级饭店提供体重测量和“三减”菜品研发服务,A级旅游景区开展体重管理知识宣传。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健康餐厅/食堂建设。金融监管部门负责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广电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及所属新媒体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年”主题宣传。体育部门负责推动公共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卫融合及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工会负责引导开展工间操等职工体育活动,在职工中积极开展体重管理知识宣传。团委负责协助推动将体重管理宣传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青少年自护宣传教育内容。妇联负责配合推动健康家庭建设,将宣传体重管理知识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纳入家庭文明建设内容。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市要高度重视体重管理工作,健全完善体重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各市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及年度计划,确保体重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统筹协调。各市加强资源统筹和协同,强化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集中各方力量,为深入推进体重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体重管理年”活动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山西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以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形成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强大合力。(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督促落实。各市各部门要加强对体重管理工作的动态评估和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协调推动解决,确保体重管理相关工作任务落实及目标实现。(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地区: 山西
标签: 预防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