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农发〔2021〕147号)

   2022-01-24 335
核心提示:现将《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委,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直属有关单位,机关有关处室:

现将《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31日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主要成效

第二节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发展机遇

第四节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工作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第二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

第三节推进综合利用加工

第四节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

第五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第六节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

第七节加强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建设

第八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章重点产业与布局

第一节粮油加工业

第二节果蔬加工业

第三节畜禽产品加工业

第四节中药材加工业

第五节木竹加工业

第六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第五章重大工程

第一节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第二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

第三节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工程

第四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第五节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工程

第六节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第七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工程

第八节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工程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建立工作机制

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

第三节强化金融保障

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

第五节强化人才培育

第六节完善服务体系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鲜明的“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跨界产业属性,是农业深度工业化的桥梁纽带,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方阵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带动力强、品牌突出的良好势头,已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跨界产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主要成效

一、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2018年至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810.56亿元增加到3163.14亿元,年均增速6.1%。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1.45:1提高到1.5:1。规模以上企业从1099家发展到1149家。创建认定5个100亿级、4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认定300户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亿元产值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86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37家,50亿元以上的4家,100亿以上的1家。有1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43家企业在重庆股转中心地域性资本市场挂牌,被列为上市后备企业。

二、产业集聚趋势加快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空间集聚、行业集中、品牌提升势头逐渐加快,各区县结合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向园区集中、向优势主产区和城市近郊区集聚,主城都市区形成了粮油、调味品、榨菜及柠檬加工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成柑橘、畜禽生产加工基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初步形成薯类淀粉、苕粉和中药材加工生产基地。

三、特色优势品牌涌现

我市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重点打造涪陵榨菜、汇达柠檬、恒都牛肉、江小白等10大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2019年全国火锅调料品牌十大排行榜中,重庆桥头、周君记、德庄等9家知名企业上榜。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53件,中华老字号13个,重庆老字号13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87件,“三品一标”认定产品5963个。

第二节问题与不足

一、加工产值比低,产业发展较弱

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1,仅位居全国第17位,与山东、广东等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跟其他3个直辖市相比差距更大,与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匹配。

二、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大多数企业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型为主,年产值主要集中在1000—5000万元之间,且产品形式较为单一。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中,我市仅有太极集团和理文纸业2家入选。2019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174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35户,占比不到10%,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在全国排第19位。在带动就业方面,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从业人员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带动力不强。

三、发展方式粗放,产品价值不高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比较分散,总体上呈现点状分布,产业分工不够。农产品加工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链接不够,产前缺乏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和高品质加工原料;产中清洗、分级、保鲜、包装、储藏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滞后,农产品产地采后损失率较高,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后流通渠道和营销市场开拓不够,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融资贷款困难,流动资金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季节性收购、常年性生产占用流动资金量大,抵押物较少,贷款仍然较为困难。目前各银行虽然推出了众多融资产品,但出于规避风险等考虑,贷款条件苛刻,规模控制很严,审批程序繁琐,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期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等情况。

五、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

我市中小微加工企业占比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投入偏低,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7%,低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0.63个百分点。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能耗高、废污处理落后,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核心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信息化、自动化和专业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才刚起步。

六、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重庆是国家工业制造基地之一,各地高度重视,每千亿元产值财政投入达1亿元以上。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些地方尚未充分重视,政策措施单一,投入严重不足,每年财政投入不到1亿元。

第三节发展机遇

一、政策机遇逐渐凸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促进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要求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国家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渝府办发〔2021〕125号),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后发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市场需求更加旺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和分化,对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和高端化的需求更加旺盛,对安全、健康、品牌农产品的青睐程度明显提高,为农产品加工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技术装备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应用,非热加工、高效提取、智能控制等技术不断升级,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与农产品加工交互联动,不断引领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

第四节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与国外集团化大规模生产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压力巨大,加之发达国家不断抬高农产品准入门槛,使得我市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空间进一步压缩。从国内来看,农产品统一市场越来越成熟,物流手段越来越先进,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在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与邻近的四川、贵州等省市相比,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国内市场也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大

农产品加工行业利润率较低,生产原料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企业资金周转期长,加工企业融资成本、原料成本、用工成本逐年上升,企业生存压力逐年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原本发展困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冲击巨大。经营成本增大将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效益为核心,坚持奋力突破、追赶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工作原则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促进市场机制在原料供应、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形成,更好发挥政策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引导保障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重

强化产业间、区域间统筹协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一区两群”、“成渝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区县、重点产业,加快形成品种丰富、品质高端、品牌响亮的农产品加工发展新格局。

三、绿色引领与资源节约并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品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做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四、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并进

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增强发展活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末,在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做大规模实力上取得新成效,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上取得新进展,在培育骨干企业、打造领军品牌上取得新突破,在科技创新、增加经济效益上实现新跨越,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上取得新成果。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6000亿元台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成功创建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20个以上50亿级和100亿级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500家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打造粮食、植物油、果蔬、肉类、调味品、中药材、烟草、渝酒、饲料、竹木等10个100亿级加工产业集群。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给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在果蔬、畜禽、奶类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方面,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在粮食等耐储存农产品方面,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效。对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皮毛羽丝、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方面,重点发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产品。

第二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

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引进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向精深加工发展,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

第三节推进综合利用加工

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薯渣果渣、油料饼粕、稻壳米糠、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第四节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强强联手、兼并重组等形式,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各类资本、社会力量培育一批本地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形成各类主体共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布局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区县新建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推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引导园区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六节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

加大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整合农产品加工科技资源,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共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推广、改造上取得新突破,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

第七节加强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建设

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支持开展驰名商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活动,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产品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第八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田间车间互补、龙头基地互动,改变“就一产抓一产”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带一促三”的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康体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立足成渝地区特色优势,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产品加工协同发展。

第四章重点产业与布局

农产品加工业应遵循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双重规律,兼顾资源供给、市场需求、要素保障等因素,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点、线、园梯次布局。推动粮油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模化原料基地开展产地初加工;推动物流、供应、仓储企业和项目向交通节点、村镇中心、城镇枢纽布局,构建成线成带产业链;推动一批具有成长性、引领性的规上企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入驻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精深加工集群化发展。

第一节粮油加工业

一、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粮油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原料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粮食加工。重点发展稻谷、薯类、玉米、杂粮等作物的产地初加工设施与优质特色产品加工,提升粮食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促进粮食初加工向优势产区转移,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一批优质粮食加工品牌,在主要粮食加工聚集区开展主食工业化开发;鼓励研发高端烘焙食品、特殊医疗用途食品等营养、健康、方便的粮食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大力支持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升级。

植物油加工。重点推进菜籽油、芝麻油、木本油料等植物油的标准化加工及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大力开发适度加工和节能环保的油脂加工新技术,发展特色油脂、食品加工专用油脂和营养健康油脂新产品;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与深度开发。

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着力推进作物秸秆、粮油加工副产物(薯渣、豆粕、米糠、油饼等)的饲料加工,重点发展复合饲料、专用饲料、生物饲料,鼓励宠物饲料的开发生产。

二、产业布局

与粮食优势产区和现有粮食加工聚集区布局相适应,在永川、合川、大足、潼南、荣昌、南川、綦江、梁平、垫江、巫溪、武隆、彭水等地发展粮食产地初加工及适度精深加工;在江津、永川、渝北、南川、铜梁、大足、万州、开州、黔江、秀山等地推动形成粮食加工聚集园区。在江津、潼南、合川、涪陵、九龙坡等地重点发展菜籽油加工;在奉节、云阳、彭水、酉阳等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油脂精深加工。在粮油加工聚集区依托示范企业,带动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第二节果蔬加工业

一、发展重点

加大果蔬采后贮运加工力度,实现果蔬加工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推进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步伐,重点发展果蔬贮运保鲜及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及果蔬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加工装备水平,重点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实现果蔬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

水果加工。重点加强水果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及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柑橘、柠檬、蓝莓、李、桃等原浆果汁生产、果酒加工和休闲食品加工,促进水果加工装备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蔬菜加工。重点提升蔬菜采后处理、保鲜贮运及鲜切蔬菜生产等产地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蔬菜冷链物流系统;加强蔬菜发酵菌株资源库建设,重点攻克高效、安全、功能性泡菜直投发酵剂技术,开发蔬菜生物转化、高效腌制、绿色泡制、节能干制等加工新技术,发展方便净菜、酱腌菜和休闲蔬菜食品等加工。

果蔬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水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重点攻克皮渣核中功能活性成分的高效绿色提取、生物转化、饲料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原料高质化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蔬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原料综合利用率。

二、产业布局

在涪陵、潼南、合川、璧山、巴南、铜梁、奉节、巫山、忠县、垫江、云阳等优势果蔬产区重点提升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重点支持潼南、长寿、万州、忠县、开州、奉节、梁平等地发展柑橘类加工,重点支持南川、巫山、巫溪、奉节等地发展蓝莓、李、桃等特色水果加工;重点支持涪陵、大足、万州、丰都、垫江、武隆等地发展榨菜、泡菜、冬菜加工;在果蔬加工聚集区开展果蔬皮渣综合利用研发,开发果蔬功能性产品。

第三节畜禽产品加工业

一、发展重点

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加工示范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禽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倡导清洁化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制订统一规范的畜禽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禽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畜禽加工。畜禽逐步实行集中检疫和集中屠宰,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和冰鲜禽类产品,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屠宰厂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不断提升屠宰场屠宰技术水平,打造生猪和禽类集中屠宰示范企业;重点发展传统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扩大低温肉制品、腌腊制品、卤烤制品等产量,开发功能和品质兼具的保健类肉制品、休闲类肉制品;大力开发智能化肉品加工装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溯源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乳制品加工。扶持乳制品企业改进技术和提升产品品质,推进现代化牧场的建设,打造完善的乳制品产业链,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重点打造发酵乳菌种资源库建设,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重点发展巴氏杀菌奶(鲜奶)、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酸奶、乳饮料等产品,构建多元化乳产品结构体系,保障乳及乳制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

二、产业布局

在荣昌、合川、铜梁、渝北、巴南、潼南、丰都、开州、万州、城口、垫江、奉节、云阳、黔江、秀山、武隆等养殖重点区域发展畜禽集中屠宰加工产业,发展冷却分割肉、冰鲜产品和肉类禽类制品深加工;在荣昌、重庆高新区、梁平等传统禽类加工区域,提升卤鹅、板鸭、卤烤鸭等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在巴南、渝北、垫江、云阳等地,依托乳制品加工示范企业实行相对集中的乳制品加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四节中药材加工业

一、发展重点

加快中药材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的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提升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重点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高效、高品质的中成药产品,培育中药大品种及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庆道地药材及大宗优势中药材,开展中药保健品、畜禽专用中药产品、中药化妆品等多方面的应用研究,拓展中药材应用范围,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布局

在涪陵、合川、大足、潼南、南川、开州、云阳、巫山、巫溪、垫江、秀山、石柱等地发展中药材(含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的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在涪陵、渝北、合川、秀山等地打造国家级中药绿色制造示范园,引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功能性提取物等的示范企业,建立大健康产业集群。

第五节木竹加工业

一、发展重点

重点策划建立木门家具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发展竹木家具、造纸、竹木装饰品等行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稳步发展造纸业,重点开发包装、文化、生活用纸等高档纸制品;大幅提升造纸企业资源利用率、绿色加工技术及污染治理能力。

二、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在璧山、永川、长寿、巴南、荣昌、江津、开州、梁平、忠县等地发展家具制造和装饰建材产业;以大足、永川、江津等地为林浆纸发展的重点区域。

第六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一、调味品加工业

发展重点。着力推进调味品加工产品研发、加工工艺创新、设施设备改进,挖掘花椒、辣椒等调味品开发日化、保健、医药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潜能,促进调味品加工产品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创新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地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传统发酵制品(豆豉、豆瓣、腐乳)等特色调味品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示范企业,复兴地方知名调味品品牌。

产业布局。依托綦江、奉节、石柱等地的辣椒基地,荣昌、永川、梁平等地的生姜基地,江津、潼南、酉阳等地的花椒基地,建设调味品加工业集聚区;以永川、江津、九龙坡、武隆、忠县等为核心区域提升发酵调味品的加工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二、茶叶加工业

发展重点。引领扶持“渝茶”品牌发展,提升绿红茶品质,复兴重庆沱茶,多茶类并举。加快打造重庆优质名茶品牌,开展智能化茶叶采摘、加工设备的研发,扶持鼓励茶叶生产企业采用新装备新工艺,开展加工技术创新,加强全流程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全市茶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用品等深加工产品,推动多元化特色茶产品开发。

产业布局。以永川、南川、巴南、江津、荣昌、万州、秀山、黔江等地为核心,重点发展名优绿茶,兼顾红茶和紧压茶开发;以南川、巴南、秀山、武隆等地为核心,重点发展红茶及沱茶、砖茶;在重庆高新区、渝北、酉阳等地重点发展茶食品。

三、蚕桑加工业

发展重点。以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资源整合,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带动蚕丝加工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桑枝、桑叶、桑果等资源,大力发展桑资源的食品利用及饲料加工,培育以桑为原料的加工重点企业。

产业布局。在永川、合川、万州、黔江等地培育壮大蚕桑加工企业;在大足、永川、万州、云阳、武隆等地开展以桑为原料的产品综合开发和企业培育。

第五章重大工程

第一节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立足我市农业资源禀赋,以水稻、油菜、柑橘、花椒、茶叶、生猪、肉牛等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建立标准化加工专用原料供应基地,夯实加工专用原料供给基础,推动我市加工专用原料品种推广与应用。

专栏1 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种养优势区,推动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生产宜机化、本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提升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水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加工专用原料示范基地,保障优质加工原料品质供给,稳定加工原料价格。到2025年,建设100万亩标准化加工专用原料供应基地。

第二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齐我市农产品初加工短板,实现农产品产地减损和提质增效。以粮食、植物油、果蔬、肉类、调味品、中药材、竹木等为重点,建立冷链仓储、高效干制、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示范基地,解决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的问题,推动产地初加工工艺技术装备升级。

专栏2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

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装备水平。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支持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烘干、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减少农产品采后损失。到2025年,力争建成500个以上农产品初加工示范基地。

第三节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工程

立足我市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在粮油、果蔬、畜禽、调味品、中药材等领域,引导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攻克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专栏3 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工程

工艺及产品升级。开发节能环保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提高资源全值化、高值化及综合利用水平,满足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需求。开发功能强化大米、“川菜渝味”调味料、道地中药饮片、NFC果汁、调理蔬菜、发酵型果蔬产品、低脂低糖休闲食品、功能性乳制品及特医食品等,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装备升级改造。引进节能干燥、无损检测、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非热加工、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等,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

副产物综合利用。引进生物工程、酶工程、高效提取等高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营养均衡专用饲料、活性功能产品等,拓宽农业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

到2025年,力争推动500家以上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

第四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一区两群”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引导主城都市区向“集群式园区”模式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向“一园多区综合性”的模式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向“一园多点”的特色加工园区模式发展。引导包装、检测、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智慧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

专栏4 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快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25年,打造3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区。

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依托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各区县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加工转化和产业融合,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农产品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50亿级和10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第五节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工程

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布局调整,强化政策、人才、技术、金融、品牌等扶持措施,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示范企业及领军企业,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5 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工程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通过政策引领、重点帮扶、市场开拓、科技支撑,支持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升规入统。到2025年,累计培育1300家以上规上企业,其中重点扶持3-5家蛋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企业升规入统。

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培育。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品牌创建、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扶持措施,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到2025年,培育500家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绿色环保、发展前景好、带动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支持示范企业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鼓励组建产业集团,打造品牌联盟、战略联盟、营销联盟及原料专属基地,鼓励和引导经营业绩好、科技含量高、扩张能力强的示范企业上市融资。到2025年,培育50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

第六节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品牌化体系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产学研技术联盟开展国标、行标、地标、企标等相关标准制修订。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保护、推介等政策体系,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创建。

专栏6 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持续推荐名特优新农产品入驻“巴味渝珍”、“三峡品牌”等区域公用品牌,认定表彰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

第七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基础性科学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常规加工产品向医药、化工、军工、高档消费品等功能化转变,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加工装备,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

专栏7 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行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以企业为主体,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开展多学科、多形式的联动,对行业前瞻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2025年,重点支持100个对标国际同内同行先进的产品开发、重大技改、综合利用等项目。

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支持已有的创新平台装备更新与高效运转。到2025年,重点打造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柑橘加工、中药材加工及“川菜渝味”食品工业化加工等5个科技创新中心。

第八节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工程

重视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科研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加快技术人员、生产能手、新型职业农民等应用型人才技能和创业培训。

专栏8 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工程

加工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中高职学校开设农产品加工工艺、加工装备、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以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企业家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培训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专业人才。到2025年,完成5000人次左右加工人才培训。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建立工作机制

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和市经济信息委牵头抓总,财政、科技、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定期调度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量及增速指标纳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区县应参照市里做法建立相应的协同推进机制,切实解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落实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农产品加工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

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

完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培育、人才引进等政策措施。扩大支持加工业发展贷款贴息规模,对加工企业及加工园区贷款采取贴息方式予以支持;实施领军企业奖补政策,对全市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给予奖补;扶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对加工企业新建或购买农产品清洗、分级、包装、腌制、储藏、保鲜、烘干、切割等设施设备给予支持;支持品牌培育和展示展销,对加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给予补助,鼓励加工企业参加市内外、国(境)外展示展销,对展位费、交通费等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节强化金融保障

金融机构要加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加工园区的融资扶持力度。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原料贷款“绿色通道”,降低担保费率,加大贷款贴息规模。引导有实力的融资租赁企业入驻加工园区。进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加工企业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和贷款展期。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升规上市,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主板上市培育补助政策。

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制造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和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专家委员会作用,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重大技改、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科技创新。鼓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五节强化人才培育

加强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开展人员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增强加工业管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培养引进专项政策,支持引进国际国内农产品加工业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资源,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产业、懂投资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及实训基地建设。

第六节完善服务体系

鼓励和支持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企业”原则,建立健全服务资源网络化、标准化的市区(县)级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协会为纽带、科技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研发服务体系。发挥好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继续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强评选推介活动。搭建农产品加工业展示展销及对外合作经贸平台,扩大我市农产品加工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表1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业布局一览表

行业名称 发展方向 重点布局区县
粮油加工业 粮食加工 南川、永川、合川、大足、綦江、潼南、江津、渝北、铜梁、荣昌、万州、梁平、垫江、巫溪、开州、黔江、秀山、武隆、彭水
植物油脂加工 江津、潼南、合川、涪陵、九龙坡、奉节、云阳、酉阳、彭水
果蔬加工业 果蔬商品化处理 涪陵、潼南、合川、璧山、巴南、铜梁、奉节、巫山、忠县、垫江、云阳
柑橘类加工 潼南、长寿、万州、忠县、开州、奉节、梁平
特色水果加工 南川、巫山、巫溪、奉节
酱腌菜加工 涪陵、大足、万州、丰都、垫江、武隆
畜禽加工业 肉类屠宰及深加工 荣昌、合川、铜梁、潼南、巴南、渝北、高新区、开州、万州、丰都、垫江、奉节、云阳、梁平、城口、黔江、秀山、武隆
乳制品加工 巴南、渝北、垫江、云阳
中药材加工业 中药材初加工 涪陵、南川、合川、大足、开州、云阳、巫山、巫溪、垫江、秀山、石柱
中药材精深加工 涪陵、合川、渝北、秀山
木竹加工业 家具制造业 璧山、永川、长寿、巴南、荣昌、江津、开州、梁平、忠县
林浆纸加工 大足、永川、江津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调味品加工业 綦江、荣昌、永川、江津、潼南、九龙坡、奉节、梁平、忠县、武隆、石柱、酉阳
茶叶加工业 永川、南川、江津、荣昌、巴南、渝北、高新区、万州、秀山、黔江、武隆、酉阳
蚕桑加工业 大足、合川、永川、万州、云阳、黔江、武隆



 
地区: 重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