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治水、治气、治土取得新突破,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生态省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环境质量指标
—— 全省河流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51.2%以上;
—— 全省河流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1.16%以下;
——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96%以上;
——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不下降;
——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四项大气污染物稳定持续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 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在85ug/m3;
—— 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下降浓度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
——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
——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到61.8。
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
完成国家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约束性指标减排任务。
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 鼓励引导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辽河流域、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 完成生态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提档升级,创建150个示范乡镇,1500个示范村;
—— 完成耕地土壤环境污染等级划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指标
—— 环境安全总体态势得到改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防范;
—— 核与辐射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核安全得到保障;
—— 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得到加强,实现健康发展与环境安全;
——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监控、风险预警指挥、统计分析、信息管理、舆情与公众参与体系,构建智能化、业务化运行的环境管理网络平台;
—— 充分运用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船)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环境监察执法体系。
我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16.75、9.63、96.88和82.81万吨,比2010年下降15.00%、14.41%、17.34%和18.83%,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任务的163.0%、131.0%、162.1%和137.4%。
2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启动实施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蓝天工程”,着重加强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的管控,不断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完成蓝天工程项目7018个,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71万辆,淘汰小锅炉9181台。按照新标准评价,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为93、55、40、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1%、5.2%、13.0%、8.3%。
3水体治理取得新突破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国家考核评估,辽河流域水质提前三年实现由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大力实施碧水工程,重点解决支流河水质超标问题。强化河流水环境质量分析和预警工作,初步建立跨地区污染联合监管制度。2015年辽河流域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断面10个,占33个监测断面的30.3%,在大旱情况持续的情况下,辽河流域水质保持不恶化。
4生态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建设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将生态省创建内容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年度考核。截至2015年底,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区)9个、生态乡镇163个、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县(区)25个、生态乡镇208个,生态村1374个、生态城区6个。辽河流域、大伙房水源保护区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辽西北地区469万亩沙化草原治理工作。生态功能区保护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水平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强化。
5农村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力实施农村环保工程,对1640个村庄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4449个村庄开展了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水平得到提升,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3.4万吨/日,全省590个建制镇已全部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污染场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全省已有23个县区成立了108个农村环保所。其中,19个县区得到了当地编办的批复,为进一步完善全省的市、县、乡、村四级环保监管体制奠定了基础。
6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规划环评优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进环境优化工程,“绿色钢都生态本溪”、“沈阳生态汽车产业新城”、“生态沈煤和谐矿区”、“丹东港绿色港口”、“长兴岛绿色石化岛”等环境优化工程作用突出。
7环境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强化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截至2015年底,全省妥善处置54起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继续保持全省环境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39%、21%、44%、64%和82%;化学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8环境执法监管进一步提升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环境执法公安环保联动协作机制。围绕推进“蓝天工程”、保护大伙房水源、巩固辽河治理成果、促进污染减排和保障环境安全,组织开展系列环境专项执法检查,查处环境违法企业,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省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情况
(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排名 | 城市名称 |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 首要污染因子 | |||
1 | 朝阳市 | 4.89 | PM2.5 | |||
2 | 丹东市 | 4.93 | PM2.5 | |||
3 | 大连市 | 5.21 | PM2.5 | |||
4 | 盘锦市 | 5.36 | PM2.5 | |||
5 | 营口市 | 5.42 | PM2.5 | |||
6 | 铁岭市 | 5.50 | PM2.5 | |||
7 | 抚顺市 | 5.77 | PM2.5 | |||
8 | 阜新市 | 5.95 | PM10 | |||
9 | 辽阳市 | 6.17 | PM2.5 | |||
10 | 本溪市 | 6.18 | PM2.5 | |||
11 | 葫芦岛市 | 6.42 | PM2.5 | |||
12 | 锦州市 | 6.53 | PM2.5 | |||
13 | 鞍山市 | 7.13 | PM2.5 | |||
14 | 沈阳市 | 7.52 | PM2.5 | |||
全省 | 5.93 | |||||
(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排名 | 城市名称 | 优良天数(天) | 优良天数比例(%) | |||
1 | 丹东市 | 305 | 84.7 | |||
2 | 朝阳市 | 287 | 81.5 | |||
3 | 本溪市 | 274 | 77.0 | |||
4 | 大连市 | 270 | 74.0 | |||
5 | 阜新市 | 269 | 74.5 | |||
6 | 抚顺市 | 260 | 71.8 | |||
6 | 辽阳市 | 260 | 71.4 | |||
8 | 盘锦市 | 259 | 71.3 | |||
9 | 铁岭市 | 249 | 70.9 | |||
10 | 葫芦岛市 | 248 | 68.1 | |||
11 | 营口市 | 244 | 67.8 | |||
12 | 锦州市 | 243 | 66.6 | |||
13 | 鞍山市 | 233 | 64.0 | |||
14 | 沈阳市 | 207 | 56.7 | |||
全省 | 258 | 71.5 | ||||
(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 ||||||
排名 | 城市名称 | 颗粒物浓度均值(ug/m3) | ||||
1 | 丹东市 | 76 | ||||
2 | 营口市 | 77 | ||||
3 | 大连市 | 81 | ||||
3 | 盘锦市 | 81 | ||||
5 | 朝阳市 | 83 | ||||
6 | 本溪市 | 89 | ||||
7 | 锦州市 | 92 | ||||
8 | 抚顺市 | 94 | ||||
9 | 铁岭市 | 96 | ||||
10 | 葫芦岛市 | 99 | ||||
11 | 阜新市 | 101 | ||||
12 | 辽阳市 | 102 | ||||
13 | 沈阳市 | 115 | ||||
13 | 鞍山市 | 115 | ||||
全省 | 93 | |||||
(四) 细颗粒物浓度 | ||||||
排名 | 城市名称 | 细颗粒物浓度均值(ug/m3) | ||||
1 | 朝阳市 | 43 | ||||
2 | 丹东市 | 46 | ||||
3 | 大连市 | 48 | ||||
4 | 营口市 | 49 | ||||
4 | 阜新市 | 49 | ||||
6 | 盘锦市 | 51 | ||||
7 | 抚顺市 | 53 | ||||
8 | 葫芦岛市 | 54 | ||||
9 | 本溪市 | 56 | ||||
9 | 铁岭市 | 56 | ||||
11 | 辽阳市 | 59 | ||||
12 | 锦州市 | 60 | ||||
13 | 鞍山市 | 72 | ||||
13 | 沈阳市 | 72 | ||||
全省 | 55 | |||||
注:相关数据为2015年全省统一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来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