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农办机[2006]24号)

   2010-08-30 379
核心提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管理局(办公室、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机局、黑龙江农垦总局农机局: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管理局(办公室、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机局、黑龙江农垦总局农机局: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对推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面快速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现予印发,请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九日


  一、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稻谷总产量近200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世界稻谷总产的35%;稻谷平均单产6.212吨/公顷,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农民劳作最辛苦。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特别是近年来,为实现持续增收,农村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离土离乡、务工经商,广大农村对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需要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稳定水稻生产,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措施

  我国种植水稻的农户约有1.58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4%。稻米是全国人民的主要口粮。在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很多地方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显现,尤其是水稻育插秧和收获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实践表明,水稻种植、收获两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平均节约成本450元/公顷左右,提高单产375公斤/公顷以上;机械收获较人工收获节省成本300元/公顷。因此,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水稻生产,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提高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迫切之举。

  (二)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

  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97%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3%-5%,低温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机插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水稻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水稻生产增产增收。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相辅相成,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超级稻等新品种和新农艺技术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载体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在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以机代牛”,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疫区广大稻农的身体健康。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水稻主产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时期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施行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政府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力度加大,广大农民购置、使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一)装备总量迅速增加

  至2005年底,我国机动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近8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44万多台,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78%和87%,机动水稻浅栽机、专用水稻直播机增长了一倍多,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二)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

  水稻生产耕整地、育秧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尤其是机械化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2005年,我国水稻工厂化育秧栽插面积28.8万公顷,机插秧、机直播、机抛秧等种植面积206万公顷,机收面积966.3万公顷,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了7.1%;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了33.5%,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三)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步建立

  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合资生产,我国基本解决了水稻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技术瓶颈问题,初步建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经过多年试验探索,江苏等省总结出软盘育秧、双膜育秧等田间低成本育秧技术,为插秧机的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江苏等部分省市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体系。

  (四)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各种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一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大户、专业性服务组织以及农机经纪人队伍快速成长和壮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机收逐步向机耕、机播、育插秧拓展,并在跨区机械插秧上取得了成功经验。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从单项服务发展到了全面、全程承包服务,形成了有组织的跨区作业市场和区域作业服务市场。四是跨区作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迅速发展。

  (五)装备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跨越计划的支持、带动下,我国开发出一批新型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部分机具已经投入生产应用。与日本、韩国等合资生产出高性能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提高了我国水稻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生产企业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耕整地到收获、烘干各个环节机具的生产技术趋于成熟,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今后时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二是机耕道路、水田规划平整、机械维修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三是适应水稻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究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一些地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模式和社会化服务模式等有待进一步创新。但从总体上看,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全面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今后十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种植和收获两个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农机与农艺技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带动耕整地、田间管理、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在近期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完善技术体系,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收获机械化主要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市场拉动,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借助跨区作业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形式快速推进;烘干机械化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

  (三)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水稻优势产区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基本解决种植与收获两个环节机械化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十一五”基本解决收获作业机械化。到2010年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7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2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5%。

  “十二五”基本解决种植作业机械化。到2015年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四)主要任务

  1.形成适合不同稻区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

  以水稻生产机械化中基础薄弱、实现难度大且与全程关联程度高的育秧和种植环节为重点,因地制宜,试验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低成本育秧技术和配套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耕作制度和种植习惯,试验、确定区域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加快技术普及,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2.形成适合各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系列装备,确保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加强水稻生产机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组织研发低成本育秧播种机械、超级稻育秧与栽插机械、深泥脚田和山地丘陵地区水稻种植与联合收割机械、北方稻区钵体苗有序移栽机械等满足特殊区域和品种要求的水稻生产机械,提高适应性;加快引进技术生产的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国产化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的制造工艺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性价比,满足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

  3.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探索和总结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围绕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带动民间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投入机制。

  四、技术路线、区域技术方向与区域目标

  (一)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田块小,多熟制生产,传统精耕细作,绝大部分稻区采用人工插秧的栽培特点与生产习惯,以及我国所拥有的水稻生产技术装备情况,确定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为:总体上以机械插秧为主,在适宜地区发展精少量机械直播和钵体苗机械有序移栽、抛栽;主要采用以精密播种技术为基础的双膜育秧和软(硬)盘育秧等田间低成本育秧技术,在育秧季节气温较低的北方稻区采用简易设施(棚盘)育秧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育秧中心,开展育秧规模化服务;多数地区主要采用全喂入、半喂入联合收获形式,少部分丘陵山区采用分段收获形式;鼓励发展机械烘干、秸秆根茬处理还田和少免耕耕整地技术、机械化深施肥技术、精密高效施药技术、航空施药技术、机械中耕除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激光平地技术。

  (二)区域划分、技术方向与区域目标

  根据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体系、经济条件的差异,将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划分为三大稻区五种类型。同一区域或类型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需求和应用条件基本相近,针对各种区域类型逐步建立基本统一的技术模式,促使各个生产环节的机具类型逐步集中,便于机具规模生产、售后服务,便于分类指导和梯度推进。

  1.南方一季稻区

  此稻区分为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和西南稻区两种类型。

  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包括江苏、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部分地区。以平原为主,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区,经济较发达,水稻生产机械化有比较好的基础。除苏南、上海、安徽沿江地区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机械直播以外,应发展机械插秧;以田间集约化育秧技术为主;插秧机目前以手扶插秧机为主,逐步发展四轮高速插秧机。除山区外宜发展半喂入和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应逐步发展机械烘干。

  区域目标:2010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7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2015年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7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0%。

  西南稻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农田基础条件差是该稻区推进机械化的最大障碍。平原地区主要发展毯状苗插秧和田间育秧技术;采用中小型耕整地、插秧、联合收获机械;丘陵和山地主要发展钵体苗有序机械抛栽技术,采用分段收获技术,发展小型割晒机、脱粒机,推广微耕机。逐步解决机械烘干问题。该稻区重点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

  区域目标:2010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6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2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2015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

  2.南方双季稻区

  南方双季稻区分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两种类型。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包括湖南、江西及湖北部分地区。华南双季稻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及浙江、云南南部地区。

  该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一年两季种植水稻,丘陵山区所占比重大,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主要发展毯状苗机械插秧技术和田间育秧技术;丘陵山区主要发展小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平原地区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逐步由小型向中型发展;在山区和深泥脚田地区应采用简易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方式,发展小型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和脱粒机;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发展机械烘干。技术上重点解决多季稻晚稻机械栽插和深泥脚田联合收获问题。

  区域目标:

  ①长江流域双季稻区

  2010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6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7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2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

  2015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5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

  ②华南双季稻区

  2010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3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6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1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0%。

  2015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7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2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

  3.北方稻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宁夏、内蒙古、山东、陕西、河南、新疆10省(市、区)。

  该稻区主要是一年一熟地区,少部分地区一年两熟,水稻产区基本为平原地区,田块较大,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经济条件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水稻机械收获和插秧有一定的基础。主要发展水稻毯状苗机械插秧技术,黑龙江、吉林两省高寒地区优先发展钵体苗机械移栽技术;东北及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水稻生产区田块平整、面积较大,应以发展四轮底盘插秧机、移栽机为主要方向,由现阶段的独轮底盘插秧机和手扶式插秧机为主逐步向四轮乘座式插秧机过度,把耕整、施肥与栽植联合作业作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采用简易设施化育秧技术,推广激光平地技术;其他各省区水稻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较小,应发展手扶插秧机和田间育秧技术;采用联合收获技术,以大中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主要机型,以半喂入和梳脱式联合收割机为补充机型。

  区域目标:2010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6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

  2015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6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

  血吸虫病疫区:涉及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安徽、江苏七个省。在疫区内实施“以机代牛”,以机械耕整地、种植作业替代人工和畜力作业,减少血吸虫尾蚴与人体接触几率。首先要实现耕整地机械化,阻断病菌传播途径,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稻农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目标、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推进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部主管司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强化沟通协调,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成立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为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立项提供咨询与建议,为规划的实施把握技术方向。水稻主产省(市、区)农机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划,结合地方实际,编制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全国规划在各省(市、区)的落实和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各级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农机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示范宣传,营造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依托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立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信息交流平台,拓展信息交流渠道,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列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考核目标。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水稻生产机械装备的补贴力度,购机补贴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水稻优势产区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装备,重点补贴水稻育插秧机械和高性能收获机械,同时要向血吸虫病疫区开展“以机代牛”倾斜,推进疫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各地要积极争取实施标准稻田、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扶持政策,积极配合和协调商业银行为农机作业组织或农户购置水稻生产机械装备提供优惠贷款、按揭贷款和保险担保,开辟农机租赁等新型融资渠道,增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农机化发展机制。

  (三)加快技术研发、转化和熟化

  将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列入国家相关科技研发计划,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推一体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技术,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供适合我国不同稻区条件及种植品种需求的机械装备。根据各稻区技术模式、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大力开展水稻生产机具试验鉴定和选型,将先进适用机械纳入国家和各省(市、区)政府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目录和机具补贴目录。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完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制(修)订耕整地、育插秧、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和作业质量评价标准,加快技术转化、普及。

  (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扶持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和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机械、技术、资本和服务的联合,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机制。大力推进水稻机械插秧和收获跨区作业,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训、引导和规范,强化维修网络建设,降低跨区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益。积极推进区域内规模化服务,推动区域机械化代耕中心、育秧技术服务中心和收割中心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发展。在水稻优势产区扶持机械烘干龙头企业,带动水稻烘干、稻米精深加工发展,延长服务链和产业链,提高水稻生产整体效益。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围绕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水稻优势产区通过实施以下项目,夯实基础、解决关键、带动全局。

  扩大实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培训项目。以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为依托,建立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培训点,开展技术培训、示范和宣传,带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加快实施优质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服务中心,为区域内农机大户、服务组织和普通农户提供水稻育秧、机插秧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示范、咨询,开展技术指导、维修及配件供应、组织跨区作业等技术支持服务,带动水稻生产机械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机械化基础较好、区域特征明显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县(市、区)、乡(镇),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开展以标准稻田、机耕道路、机具演示示范基地和基层维修服务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制定适合区域条件的技术模式和经营服务模式,带动辐射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