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陕西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陕西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陕牧发〔2012〕102号)

   2012-11-23 712
核心提示:  各设区市畜牧(农业)局(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韩城市农业局:  为了加快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

  各设区市畜牧(农业)局(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韩城市农业局:

  为了加快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陕西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我局编制了《陕西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2012年10月31日


  陕西省“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我省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推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全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为了促进我省畜牧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狠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满足城乡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克服了生猪市场异常波动、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畜禽存栏数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保障了畜产品有效供应。2010年底,全省生猪存栏884.4万头,比“十五”末增长10%;牛存栏165万头,增长3.1%;奶牛存栏43.4万头,增长7.4%;羊存栏635.2万只,增长4.6%;家禽存栏5726.7万只,增长16.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2.6万吨、47.1万吨、177.4万吨,分别增长2%、15%、13%。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长足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积极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高产奶牛创建工程等史无前例的重大项目,积极推广生猪万头村、千阳奶牛等先进的养殖模式,以生猪、奶牛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渭北果区、陕南、关中三大生猪产业带,关中高产奶牛产业带加快聚集发展。全省生猪出栏率达到142%,比“十五”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奶牛存栏位居全国第7位,牛奶产量全国第6位,单产水平达到5200公斤,比“十五”末提高1570公斤,增长了43%。

  (三)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全省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3个、建成千头奶牛场4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4851个,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分别占到全省的62%、41%,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25个和10个百分点。现代牧业2万头现代化奶牛场、秦宝牧业杨凌现代万头肉牛产业园、戊寅万头肉牛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大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成为我省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标志性项目。百万头生猪大县、万头生猪示范村、千阳奶牛模式、秦宝肉牛模式、红星奶山羊模式、肉羊闫怀杰模式、石羊肉鸡模式等一批符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养殖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TMR饲喂技术、DHI测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生产中逐步应用。全省创建标准化示范场91个,其中国家级的达到31个,畜牧业标准化的推进,加快了发展方式的较快转变。

  (四)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畜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了“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供种能力明显增强的良种繁育体系。成功从美国引进原种猪1000头,创全国单批次从国外进口原种猪规模之最,建成了4个区域性的原种猪场,有效缓解了多年来良种猪短缺的问题。引进澳大利亚高产奶牛1万头,奶牛良种核心群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成的省奶牛中心,不论规模还是设施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本香集团杨凌5000头种猪场、2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凤县、永寿3000头种猪场、洛川4000头种猪场以及石羊集团澄城2000头种猪场等标志性的种畜场部分已投产使用,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全省各类种畜禽场达到673个,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预防为主和“24字”方针,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十一五”期间,全省马传贫防治达到部颁消灭标准,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成为我省建国以来,继牛瘟、马鼻疽、牛肺疫之后,消灭的第4种动物疫病;全省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布病、结核等人畜共患病有效控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确保了汶川地震、陕南特大洪涝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生鲜乳、兽药、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十一五”期间,全省生鲜乳、饲料、兽药质量合格率逐年提高,到2010年底,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97.3%,兽药残留未检出阳性产品,全省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六)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畜牧产业化稳步推进。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了产业化发展进程。一大批省内现代企业和全国畜牧行业领头企业,看好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良好前景,纷纷投身畜牧产业发展,加快了现代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全省建成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个,省级51个。建成饲料加工企业534个,饲料工业总产量410万吨,产值13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3%和10.4%。产销量位列全国第14位,西北地区第1位,浓缩饲料在工业饲料产品中的比重列全国第1位;乳品加工企业46个,年鲜奶加工能力300万吨;较大规模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74个,年设计加工能力190万吨,较大规模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8个,年设计加工能力30万头。银桥、石羊、本香、汉宝、阳晨等本地龙头企业近几年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参与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业发展;蒙牛、伊利、光明、雨润、天津宝迪、北京华都等全国畜牧行业领头企业在我省实施了奶牛养殖和肉牛、肉鸡、生猪加工等一批具有影响的产业化项目,其中蒙牛在宝鸡建设的2万头现代化奶牛场规模居全国之首,雨润、秦宝分别建设的10万头肉牛生产线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极大地拉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省的畜牧产业化水平。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畜牧业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

  1、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广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日益改善,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特别是随着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畜产品生产者将逐步转变为消费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畜产品消费孕育着巨大的市场。

  2、畜牧业发展政策环境优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中央连续几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全省六大特色产业之一和促进农民增收七大工程之一,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全省各级都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扩大招商,为畜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国家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空前加大。近年来,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多,对畜牧业的投资大幅增加,支持领域更加广阔,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中、省财政支持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资金明显增加,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畜牧业积极性。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建立,支农惠农和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环境将日趋完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必将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4、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实行种养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无论是果品、蔬菜,还是粮食品质的提高都需要畜牧业的强力支撑,实施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粮畜结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共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愿望强烈。

  5、社会资本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畜牧业广阔的前景以及国家优越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广大非农行业进入 发展领域,畜牧业投资主体正在向多元化转变,将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二)不利因素

  1、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肉蛋奶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近几年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多重影响,畜产品价格波动大、频次高,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困难。生猪作为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经历了2006年的价格过度下跌到2007年大幅上涨,成为影响CPI指数的重要因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当前我省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小户散养方式带来了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的压力十分巨大。

  3、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畜产品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已成为满足市场消费的必然要求。当前,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畜禽养殖环节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的监管任务十分艰巨,畜产品质量安全任道重远。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动物疫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国内疫原污染广泛,多种亚型并存,病毒变异加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较长时期内散养和规模养殖并存发展,畜禽调运频繁,也为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难度;工作体系仍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防疫经费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控措施落实和防控成效。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时期。

  全省畜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为目标,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畜牧产业生产体系、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省畜牧工作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全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发展方式得到较大改变,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发兽医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加强,兽医事业在公共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重点要在“七个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一)发展总量有突破。加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张养殖数量,提高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猪存栏1200万头,出栏1800万头,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6%、62%;牛存栏250万头,其中奶牛70万头,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0%和61%;羊存栏900万只,家禽存栏7000万只,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2%和2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0万吨、60万吨、300万吨,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6%、27%、69%;畜牧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

  (二)生猪、奶牛两大产业水平提升有突破。坚持自繁自育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万头生猪示范村模式,加快形成渭北果区、陕南和关中三个生猪产业带。以千头奶牛场、标准化奶牛小区为重点,在关中奶牛主产区建设50个千头奶牛示范场,100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场(小区),建成5万头高产奶牛核心群,形成70万头奶牛产业带。

  (三)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和供种能力有突破。认真实施国家畜禽改良计划,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完善提高区域性原种猪场建设,健全百万头生猪大县生猪良繁体系,加快生猪生产自繁自育。实施高产奶牛良种引进工程,加强高产奶牛选育改良,扩大高产奶牛良种规模。健全家禽、肉牛、羊子良种繁育体系,增强供种能力,提高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四)科学养殖模式推广有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为重点,对我省已有或熟化的生猪万头村模式、千阳奶牛模式等科学养殖不断总结完善,提炼升华,大力推广,加快复制,以此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模式,挖掘新潜力,树立新典型,总结推广一批理论上成熟、技术上先进、实践上可行,具有较强示范带动功能的科学模式,实现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新突破。

  (五)服务功能与水平提升有突破。建设和完善县乡级畜牧技术推广与管理体系,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规范化建设,加强干部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技术队伍技术力量。围绕生猪、奶牛重点产业,建立优势产业专家团队、区域产业专家大院、产业科技示范园,以养殖大县为重点,实施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生产水平和大型规模养殖场技术管理水平。以万头生猪示范村、奶牛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扶持畜牧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养殖场户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服务意识和水平。

  (六)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和能力有突破。完善省级兽药、饲料、生鲜乳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饲料、生鲜乳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强化检测手段,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突破。健全完善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等兽医工作体系,提高兽医人员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动物防疫体系二期规划,强化体系建设支撑;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消灭计划;进一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

  四、重点产业布局

  (一)区域布局

  按照建设关中奶畜、生猪,渭北生猪、肉牛,陕北绒山羊、肉羊,陕南生猪优势畜牧产业带的布局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优势畜禽向主产区集中,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1、关中:发挥市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抓好奶牛、奶山羊和生猪产业,建设高产奶畜和生猪产业带。

  2、渭北:实施果畜结合,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建设生猪产业带;加快秦川牛杂交改良步伐,建设肉牛产业带。

  3、陕北:推行“种羊场+良种繁育村”选育模式,建立核心群,加强选种选配,推行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建设陕北绒山羊、肉羊产业带。

  4、陕南:突出生猪产业发展,打造陕南绿色品牌,建设陕南生态养猪产业带。

  (二)产业布局

  1、生猪:实施果畜结合,在渭北果区重点扶持建设澄城、洛川、旬邑、淳化、长武、永寿、彬县、礼泉等果畜结合生猪示范县,建设渭北生猪产业带;在关中地区重点扶持建设大荔、兴平、武功、陈仓、临潼等生猪养殖示范县,建设关中生猪产业带;发挥陕南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扶持建设西乡、勉县、城固、洋县、汉滨、旬阳、汉阴、石泉、洛南、商南等10个陕南生猪养殖示范县,建设陕南生猪产业带。“十二五”末,在全省建成20个年出栏50万头以上的生猪大县,形成特色鲜明、聚集度高的渭北、陕南和关中三个生猪产业带。

  2、奶牛:推广千阳模式,在关中奶牛主产区重点扶持建设临潼、阎良、灞桥、高陵、陇县、千阳、凤翔、陈仓、岐山、扶风、眉县、泾阳、乾县、武功、渭城、兴平、耀州、富平、合阳、临渭等20个奶牛示范县,建设关中高产奶牛产业带。

  3、肉牛:推广秦宝模式,开展杂交改良,以渭北为中心,重点扶持陈仓、麟游、凤翔、宜君、大荔、永寿、彬县、周至、三原、临渭等10个肉牛养殖示范县,建设以渭北为重点产区的肉牛产业带。

  4、羊:在关中重点扶持建设富平、临渭、临潼、蓝田、高陵、泾阳、三原、淳化、千阳、陇县等10个奶山羊示范县,建设奶山羊产业带;在陕北重点扶持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神木、府谷、吴起、志丹、安塞、子洲等10个绒山羊、肉羊示范县,建设陕北绒山羊、肉羊产业带。

  5、家禽:在关中扶持长安、高陵、耀州、三原、临渭、临潼、扶风、岐山、陈仓、兴平等10个蛋鸡养殖示范县,在关中和陕南扶持丹凤、蒲城、大荔、蓝田、泾阳、扶风、凤翔、略阳、汉滨、城固等县区建设10个肉鸡示范县,辐射带动建设我省蛋鸡、肉鸡产业发展。

  五、重点项目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原种猪补贴政策,扶持省原种猪场等3个区域性原种猪场实施生产性能测定,开展联合育种,加大引种规模。支持淳化汉宝集团1500头PIC曾祖代猪场、杨凌本香5000头PIC种猪场建设。在生猪养殖大县扶持建设50个种公猪站,建设一批基础母猪存栏1000头的扩繁场、存栏600头以上的商品代场。强化设施装备和运行管理,完善提高省奶牛中心建设。实施高产奶牛良种引进工程,大力推广胚胎移植和性控技术,加快良种奶牛扩繁速度,在关中扶持扩建50个千头奶牛示范场,建立5万头高产奶牛核心群。坚持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积极实施秦川牛良种补贴政策,在秦川牛主产区,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立3000头以上规模的秦川牛基础母牛核心群。引进红安格斯、利木赞等肉牛良种,在陈仓等基地县建立100个配种站,开展秦川牛杂交改良,提高秦川牛生产性能。坚持分类指导,切实加强羊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陕北建设一批白绒山羊良种示范村场,在关中建设一批奶山羊良种繁育场、村。在关中、陕南地区扶持改扩建2个存栏10000只良种鸡祖代场。实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二)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发展饲草加工业。一是实施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以奶牛优势产区为依托,开展奶牛优质苜蓿标准化高产创建,重点支持田间灌溉设施设备、标准化种植、苜蓿农机购置补贴、种子补贴。扶持陕北、渭北地区,大力推广农区牧草种植模式,发展优质苜蓿种植,建立200万亩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专用玉米青贮饲料。支持宝鸡、咸阳、铜川等市实施“贮草于民”项目,加大关中地区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专用饲料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建立200万亩专用饲料玉米带,积极实施青贮机械补贴,加快青贮饲料技术推广。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扶持饲料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强化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对饲料工业扶持和监管力度,切实提高以配合饲料为主的工业饲料的推广普及力度。在陕南陕北发展一批适应本地区畜牧生产需要的工业饲料生产企业,大力开发生猪、肉鸡、肉羊等饲料新产品,提高饲料工业生产和推广应用能力。四是实施草原建设与保护工程,加大草原保护与开发利用,在陕北积极推广人工种草,每年种草1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场100万亩,建设陕北、渭北人工饲草基地。

  (三)畜牧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省畜牧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县级监测体系、村级畜牧生产监测点,完善畜牧产业信息体系。按照全面统计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主导产业和畜产品价格监测点,“十二五”期间,建设500个畜牧业生产信息监测点,开展省、市、县、村、农户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信息动态监测。认真做好信息统计监测培训和交流,严格执行统计监测考核和备案制度,提高信息的采集、分析等处理能力,为科学指导畜牧生产提供依据。

  (四)咸阳北部地区500万头PIC生猪基地建设。在咸阳市北部的旬邑、长武、永寿、彬县、淳化、礼泉等6个苹果基地县,5年扶持项目县建设供精中心5个、1500头PIC曾祖代种猪场1个、千头以上祖代种猪场28个、千头以上父母代猪场250个、年出栏万头育肥场451个、年出栏3万头育肥场13个、年出栏5万头育肥场5个、年出栏10万头育肥场2个,通过项目带动形成年出栏500万头优质PIC商品肉猪产业板块。

  (五)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按照部省共建的思路,围绕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羊子饲养,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其中生猪200个、奶牛170个、肉牛20个、蛋鸡50个、肉鸡30个、羊子30个),使全省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排泄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六)科学养殖模式推广。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广畜禽科学养殖模式,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大力推广千阳奶牛模式,积极实施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奶牛优势产区每年扶持建设1个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每县新建2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小区和5个千头奶牛示范场,不断提高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推广肉牛秦宝模式,在秦川牛养殖大县,引进利木赞、红安格斯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大面积开展秦川牛杂交改良,加大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成龙配套生产模式。推广奶山羊红星模式,在奶山羊养殖大县扶持30只以上的奶山羊养殖大户,鼓励支持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兴办奶山羊养殖小区,建设奶站,不断提高奶山羊规模养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推广麟游肉羊养殖模式,以渭北为重点,大力发展一批50只以上的舍饲养羊农户,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推广靖边白绒山羊养殖模式,在陕北推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一批100只以上的绒山羊养殖大户,扩大白绒山羊养殖规模。肉鸡模式推广,大力推广石羊规模养殖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年出栏5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大户,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以丹凤县为重点,加大“丹英模式”推广,形成以丹凤县亿只肉鸡基地为中心的陕南肉鸡产业板块。

  (七)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强对种猪场水电路、防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成存栏基础母猪600头的商品代种猪场;广泛宣传动员,典型示范,加强培训指导,积极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示范户,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合作社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每个示范村建立一个养猪合作社,形成一批以种猪场为龙头、示范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的万头生猪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扶持新建100个生猪万头示范村,使之成为全省生猪生产的主推模式。

  (八)畜禽良种补贴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支持,力争“十二五”末,全省生猪养殖大县区列入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全面落实奶牛良种补贴政策,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和补贴效果。加大肉牛良种补贴,扶持肉牛基地县建设。

  (九)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大力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对养猪场粪污处理、标准化圈舍改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使全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施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加快奶牛主产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5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快奶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奶业发展水平。

  (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中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不断完善兽医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动物疫病信息化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十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整治,严格落实生鲜乳收购站准入制度,健全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制度。优化奶站布局结构,实施机械补贴,加快标准化奶站建设,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管理,加大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饲料违禁添加物的抽检和整治力度,切实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省级兽药、饲料、生鲜乳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饲料、生鲜乳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装备奶牛养殖大县生鲜乳检测体系,全面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十二五”末,全省饲料、生鲜乳质量检测体系覆盖县级,检测手段和能力进一步加强。

  (十二)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加大经费投入,实施畜禽保护工程,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力度,建立我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基因库。以项目实施为支撑,加大地方畜禽品种开发利用,发挥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优势。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是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级农牧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畜牧业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领导责任,及时解决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地要将畜牧业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层层落实责任,切实把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加快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多渠道增加畜牧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开发的建设投资。

  (三)实施科技兴牧。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畜牧科技力量的优势,加快畜牧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畜产品加工的开发研究,为畜牧业发展增加技术储备。大力推行先进科学养殖模式,在果畜结合、自繁自育养殖、生猪大县、千头奶牛场等方面抓出一批依靠现代科技支撑,品种上有前瞻性、规模上有冲击力、技术上有先进性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强化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把畜牧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四)实施项目带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整合项目资金,加大畜牧业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积极协调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外贸、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等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设立项目库。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产业发展资金,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快产业化经营。要制定、完善、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深度系列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作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规范、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养殖基地,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深入宣传贯彻《畜牧法》、《草原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广大群众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为法律法规有效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环境。抓好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兽药、饲料、生鲜乳等质量检测机构,加强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建设,改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切实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草原监理和种畜禽管理工作,依法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地区: 陕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