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品牌建设、推进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我部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工作,从质量认证、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快推进。一是认真开展认证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13206家,产品30932个;有机农产品企业总数1117家,产品4323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23个。二是积极开展基地建设。全国共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80个,总面积1.65亿亩;建成有机农业基地30个,面积2729万亩;共创建1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年产值19.37亿元。三是协调提供资金支持。2019年起,我部会同财政部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将相关工作纳入任务清单,通过指导性任务安排资金予以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力度,推动各地积极开展认证工作。
二、关于强化品牌宣传推介
近年来,我部积极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针对认证产品,着力提升市场认知度。通过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举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形式,提升我国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知度。二是创新营销推介,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创新开展了省部长推介、文化名人公益推介以及“乡人乡味”农民推介等全国性农业品牌专场推介和首届中国国际品牌农业发展高峰论坛等10余场品牌活动,精彩展示了我国农业品牌的创建成果。2016年推选出“百个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2017年推选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切实提升了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大宣传推广,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组织动员中央主流媒体,对农业品牌典型范例进行宣传报道。2015年以来,连续两年开展了“百个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对入选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品牌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公益宣传。组织编印了《中国特色农产品精萃》《百强品牌故事》等,为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关于完善品牌产品追溯体系
我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从管理制度、平台建设、标准建设、机制挂钩、检测机构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追溯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追溯管理总体思路和发展重点,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农质发〔2016〕8号),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等6项配套制度,指导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统一有序开展。二是加强国家追溯平台建设。2017年7月,国家追溯平台上线试运行。截至2019年4月底,全国共有10417家生产经营主体、2129家监管机构、625家检测机构、661家执法机构注册使用国家追溯平台,上传数据5.3万条。三是加强追溯管理标准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专用术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格式与编码规则》《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格式规范》等11项追溯技术标准,初步形成覆盖基础数据、应用支撑、数据交换、网络安全、业务应用等类别的标准体系。四是推动实施追溯“四挂钩”机制。2018年10月,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定、农业展会等挂钩的意见》,积极推进我部本级创建、认定、推选等工作与追溯挂钩。五是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连续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截至2016年,共安排投资13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3亿元),建设了部省地县质检机构2770个,加上各地自建农产品质检机构,总数达到3293家,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实现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地市全覆盖和县级基本覆盖。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标准,加快推进追溯平台对接互联,全面推进国家追溯平台推广应用,认真落实“四挂钩”意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
四、关于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度
近年来,我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格局。我部与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配合,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认定管理。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创新完善产业发展方式,努力将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二是出台了一批支撑保障政策。近年来,我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开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创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加大专项投入。2018年,我部与财政部通过“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安排1.6亿元资金支持8个中国特优区建设。部分省份统筹资源要素,加大支持力度,湖北、河北等11个省份共投入地方财政资金8.55亿元支持特优区建设。四是提升了农业品牌影响力。我部坚持将特优区创建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创建中培育品牌,在品牌培育中开展创建,在产业竞争中做强品牌,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世界级的特色农业品牌。2018年,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农市发〔2018〕3号),提出“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借助农交会、茶博会、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等平台,举办了130多场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增强了特优区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五是强化了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我部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青稞、高粱、谷子、糜子等42个特色产业体系,支持首席科学家42位、岗位科学家1127位、综合试验站站长989位,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育种与繁育、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土肥、农机装备、产品加工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培训指导,有力提升了特优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17年以来,共认定146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通辽市科尔沁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评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5月,启动了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工作,在相关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对通辽市以及其它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指导和帮助。
五、关于加大品牌产品加工输出力度
我部着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借助农交会、产销对接活动等平台,畅通和拓展品牌产品流通。一是制定龙头企业支持政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在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支持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项目支持。财政部与我部运用转移支付项目、部门预算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设施等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加强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连续多年组织培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邀请证监会等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围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进行专题授课,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强化模式总结与推介。筛选了一批产业融合领军企业,系统总结这些企业在集群引领、利益分享、主体联动等方面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向社会公开发布和推介,帮助广大龙头企业找准融合发展的途径。五是开展品牌产品营销推介。借助农交会、产销对接活动等平台,不断组织开展营销推介活动,宣传品牌农产品,帮助龙头企业拓展产品销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产地加工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畅通品牌产品流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19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