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六政办〔2012〕84号)

   2014-04-10 446
核心提示:各县区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
各县区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经过多年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高。全市蔬菜产业基地面积稳步增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品牌认证扎实有效,检测、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科技兴菜步伐加快,种菜效益不断提升,蔬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化步伐,特制定六安市蔬菜产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精神,始终把蔬菜产业化工作放在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紧紧围绕菜篮子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健全工作机制,实行科技创新,强化品牌认证,扶持壮大龙头,发挥协会作用,全市菜篮子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实际工作中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由阶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长期稳定供给机制转变),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落实科技兴菜,实现了生产快速发展,总量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样,市场交易活跃,农民增产增收显著,蔬菜产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加强郊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菜、食用菌、湾区蔬菜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6大商品瓜菜生产基地,即反季节商品瓜菜基地、地方名优特菜基地、水生菜基地、加工菜基地、食用菌基地、高山特菜基地。
 
  ——蔬菜产销总量大幅增长。据统计, 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35.2万亩,同比增长4.1%,总产231.8万吨,同比增加5.05%,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9.6%;设施栽培面积23万亩,同比增长69.1%。其中,钢架大棚面积3.6万亩,同比增长27%;新建供肥蔬菜基地7600亩;发展秋冬季蔬菜58.8万亩,同比增长25.1%。棚室蔬菜在蔬菜主产区基地面积达到25%以上,商品率70%左右。其中,新建连栋式和钢架大棚3000亩、复合材料大棚2000亩、竹木结构大棚5000亩。亩均效益5000元,高的近万元。蔬菜产业作为现代效益农业的先进典型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现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50万亩,同比增长10%;绿色食品蔬菜15.3万亩,同比增长30%;高山蔬菜面积18万亩,同比持平。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六安市近年来狠抓蔬菜产品质量管理,深入开展违规销售使用禁用农药等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整治工作,强化农药残留超标治理,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积极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年检工作,严查冒用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标识行为,严把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和认证审核关;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在继续抓好主产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自律性检测的同时,全市农业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完善现有的20多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建设,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测管理模式。“皋绿”牌辣椒、“皋绿”牌萝卜、“舒宝”牌鲜萝卜、“绿彩”牌毛豆、莴笋、辣椒、黄瓜的品牌效应逐年提升。
 
  ——蔬菜基地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化、优势产品规模化的基本原则,全市蔬菜产业已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蔬菜产业已跃居该市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成为该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业已显现。以菜兴业,推动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蔬菜产业。采取反租倒包、技术承包、组建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鼓励能人大户在湾区连片集中成规模的发展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六安市已初步建成了六大商品瓜菜生产基地,即反季节商品瓜菜基地、地方名优特菜基地、水生菜基地、加工菜基地、食用菌基地、高山特菜基地。规模蔬菜基地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户8万多户,人均来自蔬菜主导产业纯收入超过5000元。
 
  ——蔬菜生产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坚持培育大龙头、建立大基地、建设大市场,做好大服务,以“龙头企业加基地带农户”、“市场加基地”、“协会加基地带农户”等多种形式衔接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全市蔬菜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裕安区培育扶植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年总加工能力2.6万吨,带动农户两万多户;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获得美国HACCP和欧美EEC注册,现已形成年产1.2万吨速冻蔬菜800万吨水产品生产线,主导产品全部出口,2010年销售额11000万元,年创汇700万多美元,年利税一千多万元,基地生产规模20多万亩,带动农户31650户,农民人均来自企业的收入600多元,成为带动一方群众种菜致富的龙头。舒城县大别山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野生山竹笋、苦菜、珍珠菜、蕨菜、薇菜、香椿、槐花等多种保鲜山野菜2000余吨,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每年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高山蔬菜生产5000亩以上,年平均产销量8000余吨,销售额2000多万元。舒城县景山外贸加工厂年产的梅河牌干薇菜85吨,产值41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该市蔬菜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与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地规模不大,专业菜地面积较小,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性因素影响,区域分布上的变动和总量上的变化较大,产品的销售价格有时候起伏较大。二是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足。尽管六安市蔬菜产业在种植业、农产品出口创汇、农民增收中已占相当比重,但由于投入少,路渠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蔬菜生产受气候的影响较大,生产稳定性差,导致市场供应的波动性较大。三是加工能力不强,产业比重不大。目前蔬菜产值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不足25%,在农业总产值中不到15%。全市直接用于加工的蔬菜仅为总产量的10%左右,在加工蔬菜中,70%以上是低水平的腌制加工或脱水加工,被用于深加工的不到加工量的20%。加工量小、比例低,加工层次低。四是龙头企业不强,拉动作用不大。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年产值多在500万元左右,过千万元的企业仅三家;有自营出口权、有稳定出口渠道的企业不多。五是产销信息滞后,市场流通不畅。目前蔬菜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不够完善,生产盲目性较大。
 
  二、制定规划的依据和优势
 
  1、规划制定的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 2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瑾本稳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 98号);
 
  (5)《安徽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实施意见》(六政[2011] 20号);
 
  (7)六安市、合肥市共建蔬菜基地的协议;
 
  (8)六安市人大关于蔬菜发展的意见。
 
  2、确立规划的优势
 
  六安市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全市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全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时,各县区年总降水量1008.5-1545.7毫米,平均气温16.7-17.9℃,梅雨季节一般在6-7月间。全市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皖中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境内粮食作物品种626个,经济作物品种67个,蔬菜品种70多个,干鲜果品19种。全市现有林业用地93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08万亩,森林覆盖率36.2%,活立木总蓄积量1603万立方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藏量丰、经济价值高。野生猕猴桃、野山楂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年产量均在3000吨左右。蕨菜、薇菜、荠菜、马齿苋菜等野菜,已成为大宗出口产品。
 
  此外,六安市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312、206、105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六安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
 
  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氛围初步形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这关系到国家的投资方向和结构调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关系到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关系到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中央和省委文件提出多项对“三农”的具体支持措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条件已经具备。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六安市通过各级蔬菜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构建联结生产、加工、销售者的蔬菜产业营销网络,完善了六安城区及县区各大菜市场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专销店质量承诺,挂牌公示制度,为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交易打下了基础。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蔬菜产销协会160多个,会员总数达两万多人,通过协会会员销售的蔬菜约占总量的30%。2009年4月,六安市蔬菜产销协会正式成立,会员来自全市从事蔬菜科研、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及相关工作的龙头企业、专业户、营销经纪人等蔬菜产、加、销行业人员。共有会员102个,其中单位会员47个,个人会员55个。是一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合作组织。
 
  六安市蔬菜产销协会的成功组建,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业户、营销经纪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促进企业与农民、会员间的良性互动。主要在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信息提供,技术咨询、活动交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材料申报,蔬菜技术堆广,拓展营销市场等方面开展工作,做好服务,全力推进六安市蔬菜产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产业发展的科技优势明显: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自动化温室调控、组织培养、蔬菜种苗嫁接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生产上来,一些EVA膜、紫光膜、转光膜、防虫网等新型覆盖材料也得以推广应用,专用型、抗病型的蔬菜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期缩短至2-3年。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促进安全蔬菜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六安市加强了对现有蔬菜产品的品牌整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帮助企业和菜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航育”系列茄果类蔬菜新品种,发展甘蓝、菜心、芥蓝、杭椒等优质品种,加大优质水生蔬菜、食用菌、山野菜和高山菜等开发力度。一方面优化品种组合,另一方面注重蔬菜产品的质量,着力加强蔬菜生产过程监控和市场、生产基地农残检测。组织菜农按照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着力提高供肥蔬菜的质量档次。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严禁不合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加强了对基地生产环境保护。大力开展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的示范推广的同时,重点推广棚室高效生态种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市菜协试验推广了菜蛾特、烟碱乳油等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应用推广了杀虫灯防虫、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和“猪-沼-菜”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舒城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裕安区陆集村先后引进以色列FA-870、荷兰夏宝、日本洋葱、新加坡红心红芋、山东大蒜、河南蒜苗、杭州产杼子茭白、潜山瓜蒌等一系列新品种在当地安家。
 
  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明显:近年来,国内主要农产品转入买方市场,粮油消费呈逐步下降态势,肉类食品消费呈现出增幅由大变小的基本稳定态势。而蔬菜产品消费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持续升温,并呈现出营养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均衡化趋势。蔬菜对气候、资源等要求,决定了均衡供应不可能完全本地化,蔬菜在区域间、品种间、季节性调剂范围大,潜在市场广阔。在国际上,我国蔬菜生产成本价格将保持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改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运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前景更为可观。另一方面,六安市注重品牌认证,对现在农特产品进行品牌整合,充分发挥了加工企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各地通过“以奖代补”,切实抓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申报认证工作。各地已先后注册了“舒丰”、“皋绿”、“归然”等十几个蔬菜商标品牌,其中舒城县的“舒丰”牌19个系列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其他4个品牌的12个蔬菜产品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多数品牌蔬菜在全省、华东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同时,六安市临近合肥,自然环境优越,且从事蔬菜种植行业的人力资源丰富,是发展优质无害蔬菜的优势区域。早在2006年,合肥六安两市就签订了正式的蔬菜产业合作协议。这也是合肥提出省会经济圈以来两地签订的第一份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市互融迈出了新的步伐。根据协议,两市首期将共同开发集中连片、常年供应露地叶类蔬菜基地5000亩。每亩每年由合肥市、六安市和基地所在县区的政府各自“以奖代补”100元,共计300元。协议还规定,新建蔬菜基地产品必须销往合肥市,每天不少于10吨,以合肥市周谷堆农贸市场的交易量统计为准。在周谷堆市场开辟绿色市场通道,设立六安市绿色蔬菜专销区,实行产销对接。定期召开两市农委、蔬菜办负责人联席会议,根据市场导向,及时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产业布局、品种更新。合肥六安两地签订“蔬菜协议”,对两地来说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也为六安蔬菜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发展的效益优势明显: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2010年六安市蔬菜平均亩产值3500元,扣除亩成本1300元,纯收入为2200元。其经济效益是大宗粮食作物的3倍以上,比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若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比重,发展优质精细类蔬菜生产,则比较效益优势会更加明显。据调查仅六安市城区每天蔬菜供应量就达150吨左右,年需求是5.4万吨,每年一、二、十一、十二四个月外来菜约占日交易量的70%。外来蔬菜长途运输不新鲜,蔬菜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本地蔬菜时令、新鲜、安全,但缺少投入,设施栽培少,冬季初春不能满足供应。据两年来蔬菜农残抽检情况表明:外来蔬菜合格率一般在75%左右,而本地蔬菜合格率则达99.5%以上。且外来蔬菜受制于人,供应、价格时常不够稳定,只能做为调剂余缺的补充,不能做为城市蔬菜供应的主体。本规划建成后将能进一步满足六安居民的周年化蔬菜供应,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农民增收就业的需要,更是经营绿色文明城市的要求。因此,发展蔬菜产业一举多得,势在必行,效益较为明显。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保障种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组织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发展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全市蔬菜产业的科技水平、单产水平、效益水平、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供应水平,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蔬菜产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推进蔬菜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规划目标:通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蔬菜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5年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180万亩,总产量超过360万吨,总产值60亿元以上;其中六安城郊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新增标准化菜地8万亩,年递增1.6万亩,新建无公害蔬菜占70%,有机、绿色蔬菜占30%;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加工比重达20%;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70%以上;培育商品菜品牌5-8个;创建部级标准园2-3个,省级标准园8-10个;通过招商引资,新建大别山农产品物流中心,改扩建紫竹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西商物流,建成社区菜店200个,新扩建3-5个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年蔬菜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10个以上,大幅度提升蔬菜生产能力和产业综合效益。
 
  关键实施环节:
 
  1、建设六大商品蔬菜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逐步建成湾区蔬菜、郊区蔬菜、水生蔬菜、加工蔬菜、高山蔬菜、食用菌产业等六大生产基地,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安全化。
 
  2、健全蔬菜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产销衔接。一是加快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改建和完善部分蔬菜批发市场;通过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增设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交易系统,使之成为皖西地区功能完善、交易便捷的中心批发市场。二是培育壮大新型营销主体。充分发挥市蔬菜产销协会的作用,重点建设和完善乡村蔬菜产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50-60个经营额突破100-200万元的蔬菜经纪人。三是创新现代流通方式。以舒丰公司、全信食品公司、西商物流等为龙头,构建城市间蔬菜配送平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服务内容、统一配送价格,向大中城市零售网点、连锁商店、伙食团体提供蔬菜和副食品配送服务。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优势蔬菜集中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功能完善、辐射面广、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的蔬菜集散地;在蔬菜产销区,积极发展配送、超市、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蔬菜产品流通。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区优先建立市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普及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将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水、肥等生产信息提供给市场。促进蔬菜产品流通,定期举办名优蔬菜展示展销会,依托六安市蔬菜产销协会,加大对名牌蔬菜的宣传推介力度,捕捉市场信息,指导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六安蔬菜的市场占有率。
 
  3、加快加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优势蔬菜主产区,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重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引导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到优势产区建立规模化蔬菜种植、加工、出口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势蔬菜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创建优势蔬菜品牌,对优势蔬菜的传统品牌进行有效整合,使每个主导产品推出1—2个主打品牌,以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发展蔬菜产销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在优势蔬菜种植区域投资兴业的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资金配套、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其带动作用。此外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市场引导等强龙头手段。进一步壮大现有蔬菜龙头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依靠蔬菜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以华祥、华园、全信、景山、新荣久等10家蔬菜加工企业为重点,发展出口创汇,速冻保鲜,加工便捷式蔬菜产品。
 
  4、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以优势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进蔬菜精深加工,抓好金安金土地科技园和舒城舒丰公司两个省级蔬菜科技实验站建设,培育科技龙头,强化科技培训,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提升蔬菜科技水平、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质量效益水平和市场供应水平。
 
  5、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体系。抓好质量安全是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完善检测手段,强化产品监督检验,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认证认可制度,实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确保食菜安全。重点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县区、乡、村三级检验检测网络,配备专业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完善质量检测管理制度。对主导蔬菜产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严禁进入市场交易,重点治理外源性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自身污染,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问题,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优势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引导蔬菜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超市开展自律性的检测工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的蔬菜质量检测站和速测点的建设,逐步完善蔬菜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四、重点建设规划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主产乡镇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骨干品种与专业种植大户,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区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
 
  二是进一步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利用气候多样性的条件,利用区域小气候的优势建立一批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超时令、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将现在的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三是以“规模生产,四季常鲜,批量供应,增产增效”为目标,做好三个“结合”:
 
  (1)季节性安排与区域性布局相结合。一是大力发展早春蔬菜,二是发展秋延蔬菜,三是大力推动以保护地为主的冬菜种植,根据季节性供应需求,按产业基地区域布局,茬口安排:一是日光节能温室以春茬黄瓜、茄子、番茄、辣椒为主,大力推广冬春茬礼品西甜瓜生产。二是大棚蔬菜以早春茬瓜类、茄果类、豆类生产为主,秋冬茬以菠菜、芹菜生产为主。三是湾区地膜蔬菜以番茄、辣椒、菜用洋芋、豆角为主。四是近郊露地蔬菜以大白菜、萝卜、大葱、卷心菜为主。
 
  (2)常规品种与名特优新品种相结合。芹菜、萝卜、大白菜、甜椒、西红柿、茄子、豆角等常规品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成本低,价格合适,适合广大群众消费,市场容量大,也是六安市蔬菜生产的当家品种。名特优新品种适应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及出口,投入高,技术要求高,产值也高。面对南北菜夹攻、安徽菜市场乃至全国菜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现实,应当考虑在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找准空档,迅速引进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着力开发野生蔬菜,如荠荠菜、灰灰菜、马齿苋等;并大力发展无公害芽菜生产,如绿色豆芽、椿头、韭黄、蒜黄等。力争尽快形成批量,包装外销,进而打出精品名牌。
 
  (3)基地化生产与千家万户经营相结合。按照蔬菜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龙头企业与基地协作,每一季节的蔬菜生产应安排几个主要品种、每个品种相对集中连片种植10亩以上,形成基地化生产格局,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产品。基地中的田块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组织形式。生产基地要依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蔬菜商品流向,确定基地生产的骨干品种,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向市场提供大批量蔬菜商品,形成特色。
 
  依据以上原则六安市蔬菜产业拟实施以下规划:
 
  (一)生产基地规划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深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落实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措施,坚持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原则,突出区域和品种特色。规划在2010年的基础上,通过五年的大建设、大发展,按照湾区蔬菜、郊区蔬菜、水生蔬菜、加工蔬菜、高山蔬菜、食用菌产业等不同品种的发展需求,达到全市蔬菜基地总面积180万亩,总产量360万吨左右的目标。
 
  至规划末年即2015年末,全市蔬菜产业达到的规模见下图(单位:万亩、万吨、亿元)。
 
  具体基地规划建设内容:建立湾区蔬菜基地、郊区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和加工蔬菜基地。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规划实施后,蔬菜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135.2万亩扩大到180万亩,产量由231.8万吨提高到360万吨,产值由32亿元提高到60亿元。
 
  1、湾区蔬菜基地:湾区蔬菜基地以金安区沿淠湾区、寿县涧沟镇、裕安区韩摆渡镇、新安镇、顺河镇、单王镇、叶集镇区办、舒城干汊河镇、城关镇等地为集中产区,集中建设8个万亩大棚片,同时建设4大特色蔬菜种植基地。
 
  (1)以新安镇杨庙、风庙、赵园村为核心建立1万亩萝卜基地,并依托新安镇小明蔬菜干制品有限公司,力争在规划年末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证,年产萝卜6万吨。
 
  (2)以城北、马头、淠东、木厂、苏埠、叶集镇区办六乡镇(办事处)为核心建立1.5万亩稻草覆盖脱毒马铃薯、菜用大豆、蕃茄、黄瓜基地,依托市及金安、裕安、叶集三区蔬菜产业协会技术力量,力争规划年末蔬菜单产达到马铃薯3500Kg/亩、菜用毛豆2000Kg/亩、蕃茄4000Kg/亩、黄瓜3500Kg/亩,并通过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证,达到年产蔬菜6万吨。
 
  (3)以寿县涧沟镇、裕安区新安镇迎水、迎河、鲍集村为核心建立10万亩毛豆基地,在依托裕安区蔬菜产业协会的基础上,力争在规划年末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证,年产毛豆25万吨。
 
  (4)以顺河镇王滩、荒滩、谢圩、马楼村,单王乡宁沟、青年坝村为核心建立1万亩辣椒基地,以裕安区蔬菜产业协会为技术依托,争在规划年末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证,年产辣椒5万吨。
 
  2、郊区蔬菜基地:进一步扩大六安市周边及叶集区、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寿县等城郊蔬菜种植面积,面积由现在的27万亩发展到32万亩。集中在金安区城北、马头、淠东、三十铺、裕安区新安镇、顺河镇、单王镇、叶集镇郊、舒城县城关镇、寿县寿春镇、涧沟镇、金寨县梅山镇、白塔畈乡建立13个万亩大棚片,建设面积由目前的3万亩增加到21万亩。同时在舒城城关镇片和金安区三十铺片建立2个5000亩温室大棚片,节能温室面积由目前的0.77万亩增加到1.77万亩。
 
  3、水生蔬菜基地:以金安区城北乡、淠东、木厂、三十铺、清水河、寿县安丰镇、瓦埠镇、寿春镇、双桥镇、涧沟镇、叶集试验区、舒城千人桥、杭埠、干汊河、两湖乡、城关镇、白莲乡、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斑竹园镇、古碑镇、双河镇、裕安区单王、城南、青山、丁集为中心,突出抓好荸荠、莲藕、茭白等为主的水生优质、高产蔬菜品的特色种植技术推广;并在金安区城北乡、寿县寿春镇、舒城杭埠、干汊河、金寨县天堂寨镇和裕安区单王镇建立6个万亩特色水生蔬菜育种基地,同时使规模化基地面积达到50%以上。
 
  4、高山蔬菜基地:以舒城县晓天镇、河棚镇、山七镇;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长岭乡、斑竹园镇、吴家店镇、沙河乡、关庙乡、果子园、古碑镇、汤家汇镇、花石乡、张冲乡、油坊店乡、双河镇、桃岭乡;霍山县大化坪镇、上土市镇、太平畈乡、漫水河镇、磨子潭镇、太阳乡;裕安区青山、独山、西河口、石板冲、石婆店为中心建立高山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四季豆、甜糯玉米、甘蓝、马铃薯、俄罗斯黄瓜、迷你蕃茄、彩色辣椒菜以及山野菜、百合、芦笋、魔芋等新品种,并在舒城五显镇、金寨天燕子河镇和霍山县漫水河镇建立3个高山蔬菜种苗中心,力争到规划年底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5、食用菌基地建设:在食用菌生产发展上,依据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双孢菇、香菇、平菇栽培面积,积极推进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香菇和杏孢菇等特色食用菌基地建设。在购置袋料食用菌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的同时在金安区城北、木厂、三十铺镇、先生店、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长岭乡、斑竹园镇、吴家店镇、果子园乡、沙河乡、关庙乡、汤家汇镇、古碑镇、花石乡、南溪镇、桃岭乡、双河镇、全军乡、舒城城关、舒茶、张母桥、寿县寿春镇、双桥镇、涧沟镇、叶集镇区办、三元、裕安区青山、独山、西河口、石板冲搭建菇棚2万个,并完善基地路、沟、渠,架设电力线路,安装喷灌设备及菇农技术培训等。食用菌生产由170万平方米扩大到680万平方米,产量由1.7万吨提高到6.8万吨,产值由0.34亿元提高到2.04亿元。同时建设大型菌种场6处,建设特色食用菌基地14个。
 
  (1)双孢菇基地:以三十铺镇为核心建设双孢菇基地43.1万㎡,年产双孢菇4774吨。
 
  (2)平菇基地:以燕子河镇为核心建设平菇基地72.8万㎡,年产平菇10192吨。
 
  (3)金针菇基地:以双河镇为核心建设金针菇基地24万㎡,年产金针菇3500吨。
 
  (4)鸡腿菇基地:以青山乡为核心建设鸡腿菇基地13万㎡,年产鸡腿菇1840吨。
 
  (5)香菇基地:以舒城城关镇为核心建设香菇基地10万㎡,年产香菇1400吨。
 
  (6)杏孢菇基地:以寿春镇为核心建设杏孢菇基地86.7万㎡,年产杏孢菇12138吨。
 
  6、加工蔬菜基地:以金安区城北、木厂、毛坦厂、马头关,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长岭乡、斑竹园镇、吴家店镇、果子园乡、沙河乡、关庙乡、汤家汇镇、古碑镇、花石乡、南溪镇、桃岭乡、双河镇,舒城县城关镇、千人桥、棠树、寿县寿春镇、迎河镇、涧沟镇,叶集镇区办,裕安区苏埠、韩摆渡、西河口、石板冲镇等地为基础,建立优质高效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设面积为5万亩,涉及项目区内120个行政村,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000亩。万亩优质高效加工型蔬菜基地主要以种植榨菜、包心芥、长豇豆、甜玉米等加工型蔬菜为主,预计基地年种植榨菜20000亩,冬雪菜5000亩,甜玉米9000亩、乳黄瓜、长豇豆各2500亩,包心芥4000亩,辣椒3000亩,毛豆4000亩,每年生产加工型蔬菜11-12万吨。
 
  (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抓住六安市被列入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的机遇,积极培育新型蔬菜产品流通体系。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前提下,做好“菜篮子”产品“166”现代物流网络规划(即1个中心批发市场、6个产地批发市场、6个无公害专营区)。
 
  1、重点建设1个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即六安大别山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启动大别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第二、三期工程扩建,主要是先行建设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区域市场,二期逐步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档次,新增检验中心、加工和冷库储藏设施,新建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化交易系统。三期扩建粮油、干货市场交易区、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使之成为辐射苏、豫、鄂乃至上海、南京等省(市)主要大中城市,信息灵敏、交易方式先进、市场功能齐全,年交易量达20亿公斤、年交易额超12亿元的跨地区大型中心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
 
  2、健全蔬菜产地市场体系。根据现有条件和区位优势,建立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寿县及叶集区6个蔬菜产地市场,在各蔬菜主产地乡镇建立30个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网络,形成以六安皖西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为中心市场,遍布各主要基地的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的蔬菜一、二级批发市场体系。
 
  3、培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成市内6个无公害蔬菜农产品专营区和30个净菜配送点,实现超市蔬菜农产品经营品牌化、无害化;提高蔬菜加工处理、储藏保鲜能力,开展连锁配送,做大做强蔬菜品牌产品;设立外埠销售窗口,扩大该市蔬菜产品在华东乃至全国市场认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4、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以创新经营机制为切入点,培育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个体农户间的横向联系,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在已建立的六安市蔬菜协会基础上,成立8个分会,扶持30个经营额突破500万元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建立10万人的农民科技带头人和经纪人示范推广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直供、配送、连锁服务。
 
  (三)发展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
 
  扶持壮大15个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6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其中,科研型龙头2个,加工型龙头4个,实现蔬菜加工率达20%以上。
 
  1、六安市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完善航天育种研发基地,菌种厂、技术培训学校、产品贸易部等扩建建设,实现年培育50万袋太空番茄和辣椒种子规模,实现年交易额超亿元。
 
  2、安徽省舒城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种苗组培中心,扩大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在规划期末年建成5000亩蔬菜种苗基地,完善种苗培育和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作,实现年交易额超亿元。
 
  3、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食品冷藏库5000吨,形成年综合加工山芋、毛豆、南瓜、胡萝卜、荷兰豆等4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
 
  4、安徽华园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年加工甜玉米、山芋、板栗、青豆、双孢菇等农产品达6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发展保鲜加工,扩大产品出口量,年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5、安徽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加工车间及调味产品生产线冷库、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及农林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规划期末年实现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4亿人民币,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
 
  6、六安全信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加工高温熟食、低温蔬菜和休闲食品,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应用组装配套技术是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要加大优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应用,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抓好以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等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运用,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组装水平。在优势产区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种子质量和供种能力。在优势产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和标准化生产、平衡配方施肥、降本增效等配套适用技术。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推进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推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抓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良种和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增强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的支持力度。每年引进8-10个新品种、新株系,并开展试验、筛选、示范推广,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现由低产品种向高产品种的转变,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
 
  依托市县区蔬菜办、龙头企业、民办研究所等技术力量,开展蔬菜品种提纯复壮,力争用3-5年时间,对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更新。加快珍稀品种开发利用,从抗病力、生长速度及生物转化率等方面综合评定,筛选出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适宜该市栽培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覆盖市、县区、乡镇的三级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优化制种和供应模式。
 
  2、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蔬菜标准化生产,既是蔬菜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重点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对已有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根据生产实际和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同时加快新的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力争使每一个蔬菜品种在生产、保鲜、加工等方面都有标准可依。
 
  严格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蔬菜培育标准化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并实施全程监控,建立蔬菜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要求,全面提高该市蔬菜产品的质量为生安全水平。
 
  3、认真抓好产品认证
 
  积极引导区县、乡镇、龙头企业、规模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培育蔬菜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市力争每年都有5—10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
 
  4、强化协会体系建设
 
  ①市暨县区蔬菜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改革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科研、生产、管理、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带头人、技术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入会,不断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和运行效益。
 
  ②打破县区界限,依托龙头企业、规模基地,广泛吸纳科研人员、生产技术人员以及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依托主栽品种,建成4个专业分会。
 
  ③鼓励乡镇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以规模基地为依托,采取资金、技术、劳力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领办、创办蔬菜专业合作社。制订可操作性强、兼顾各方利益的专业合作社章程,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管理上,实行社员民主管理合作社事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经营上,按照股份合作制机制运行,实行社员大会制度;在分配上,采取股份分红和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利润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购销、优质品种供应、产品统一销售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在保证社员生产效益的同时,实现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积累和发展。
 
  5、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
 
  各区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参观学习等方式,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区县产业协会、专业分会抓好科研开发和科技管理,定期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对蔬菜产业科技队伍和广大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科技兴菜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采用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技术讲座,编印技术资料、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狠抓技术培训,培育起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户,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辐射作用。
 
  6、健全信息网络体系
 
  要在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和服务手段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反馈机制,广泛收集蔬菜生产、技术、市场等各方面信息,指导蔬菜专业分会、专业合作社合理安排生产、协调对外经营,积极开拓市场,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等优质服务,加快优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实现全市蔬菜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化水平。
 
  7、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打造产地品牌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蔬菜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要以国家安全优质蔬菜质量标准为指导,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统一专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质量标准,实行专收、专储、专加工,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优质安全的蔬菜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优势蔬菜出口基地,打造产地品牌。在此基础上以六安市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安徽省舒城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基地,以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市农科所等单位为技术依托,组建六安市蔬菜产业科研示范中心。六安市政府协调土地50亩,建设节能温室、日光温室,形成六安市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基地。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基地建设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农民多元化筹资机制,资金匹配比例为国家投资占30%,地方、企业、农民占70%。需总投资9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7亿元,地方配套1.35亿元,企业农民自筹4.95亿元。
 
     表5-1 投资内容一览表

  国家投资部分主要用于示范基地建设、育苗中心建设、质量检测与市场信息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技术培训等环节。
 
  六、效益估算
 
  (一)经济效益
 
  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0万亩,总产量达到360万吨,总产值达到60亿元,较2010年产量增加130万吨,产值增加28亿元。
 
  蔬菜加工产业年加工量72万吨,实现年产值43.2亿元。
 
  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83.2亿元,带动50万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全市农民来自于蔬菜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000元。
 
  (二)社会效益
 
  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可辐射带动全市蔬菜生产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蔬菜,同时通过商品包装增强品牌意识,为本地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预计到2015年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可带动50万农村劳动力,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节能温室周年生产,蔬菜提早上市10-15天,增产15-20%;秋季复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据生产实践调查,一亩露地蔬菜收入在2000元以上、大中棚菜亩均收入5000多元、而经营节能温室的菜农年棚均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8倍和12倍。六安市郊区农民从事蔬菜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让更多农户靠科技兴菜走上致富之路。
 
  (三)生态效益
 
  该市蔬菜生产目前均是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小,随意性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来获得高产,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减退。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一是可以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大力推进绿色蔬菜生产;二是通过标准化栽培,可以净化农田生态环境,培肥土壤,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三是绿色蔬菜生产的保护性栽培可以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
 
  七、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布局。县区农业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实施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指导规划,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精心组织。要按照全市城市建设规划、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抓好落实。在推进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要开拓思路,加强宏观指导,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2、强化扶持政策,建立支持保护体系。调整预算内基建投资结构,在确保菜篮子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兴菜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市及各县区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扶持与菜篮子产业发展相关的种子种苗、贮藏保鲜、物流配送、精深加工业;强化城郊新菜地的开发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设施蔬菜产业开发的比重,积极利用国债资金、财政贴息和农村小额信贷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菜篮子工程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投入,增加蔬菜产业的发展后劲。同事积极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内外资企业投资菜篮子产业。加大专业菜地建设扶持力度,对符合建设面积及设计标准要求的蔬菜栽培小区分类型按棚内使用面积予以奖补。
 
  3、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菜篮子”区、镇长负责制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考核评比,将新增种植面积、主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要指标,作为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和办事机构,实行农业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商务、物价、卫生、国土、环保、交通、工商、质监、保险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菜篮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制定城市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切合实际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市、县城区根茎类、茄果类等主要蔬菜品种具有5-7天动态库存量。制定异常情况下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蔬菜基本消费需求的补助和救济办法,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
 
  4、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修订、完善,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与监控体系,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地区: 安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