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亩均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苏州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在逐步减少,水域的功能在逐步变化。为了全面提升苏州渔业的整体水平,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渔业、水利、土地、交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和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四个一百万"的总体布局规划,结合资源优势、渔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2005年-2010年。
一、渔业生产现状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2.7%。地处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上下,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地理环境优越,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靠上海,南与浙江省的嘉兴、湖州等市接壤,北临长江,西傍太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内有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国家一类长江口岸。下辖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等5个区,以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86个镇(街道),现有总人口590.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89万人。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水域结构适宜水产养殖。
1.水域资源状况
全市水域总面积360.9千公顷,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类河道2.1万多条。境内长江水域面积46千公顷(水岸线长138公里),太湖155.3千公顷,大型河道(泄洪)26千公顷,宜养殖水面148.7千公顷,实际已养殖水面91.82千公顷(137.73万亩)。
2.水文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常年平均日照1965小时,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年平均气温为16℃上下,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
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年降水日125天。春季常年降水总量为278毫米,夏季为420毫米,秋季为220毫米,冬季为144毫米。
初雪日为12月24日,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但也有年无积雪日出现。
3.生物资源状况
(1)饵料资源
①浮游植物
9门134属,浮游植物总密度为2500-16000万个/升,总平均生物量为1.6毫克/升。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②浮游动物
四大类30属122种,浮游动物总平均的密度为1700个/升,总平均生物量1.3毫克/升。 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③底栖动物
软体动物68种,主要为河蚬、螺蛳、三角帆蚌等;环节动物主要为尾鳃蚓、蛭类等;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科幼虫和摇蚊科幼虫。尤以螺蚬类资源丰富,浅水区夏季生物量达到90.55g/m2。
④大型水生植物
大型水生植物有苦草、菹草等沉水植物66种。
(2)鱼类资源
主要经济食用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鳊鱼、鲫鱼、长江白吉、鲥鱼、刀鱼、银鱼、梅脐、翘嘴红鲌、鳜鱼、黑鱼、黄颡鱼、花鱼骨鱼、塘鳢鱼、黄鳝、鳗鱼、泥鳅、河魨、鲟鱼以及引进的新品异育银鲫、加州鲈鱼、露斯塔野鲮等。
主要观赏鱼类有金鱼、日本锦鲤二大类40多种。
主要经济甲壳类有河蟹、青虾、白虾以及引进的新品种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
主要经济贝类有河蚌、螺蛳、河蚬。
主要经济两栖类有甲鱼、龟类二大类10多种。
主要经济水生植物有太湖莼菜等。
(3)鱼产性能
天然水域鱼产十分丰富,2003年内陆水域捕捞量达3.32万吨,其中,鱼类1.84万吨,甲壳类0.4万吨,贝类1.08万吨。养殖产量28.5万吨,其中,鱼类22.6万吨,甲壳类4.8万吨,贝类0.15万吨,其他0.95万吨。特别是盛产的阳澄湖、太湖大闸蟹,以其特有的品味享誉海内外。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
1.渔业生产基本情况
苏州是"鱼米之乡",有着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优,水产养殖业形成了以河蟹、青虾、鳜鱼等优势产品为主导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91.82千公顷(137.73万亩),占全市水域面积的25.4%,占可养殖水域面积的61.7%。按养殖水域类型分:池塘46.58千公顷(69.87万亩),湖泊33.06千公顷(49.59万亩),河沟10.58千公顷(15.87万亩),其他1.6千公顷(2.4万亩)。按养殖品种分:常规鱼养殖48.33千公顷(72.5万亩),其中:池塘养殖16千公顷,外荡养殖32.33千公顷;特种水产品养殖43.49千公顷(65.23万亩),其中:河蟹21.94千公顷,青虾15.26千公顷,罗氏沼虾1.29千公顷,南美白对虾1.64千公顷,鳜鱼0.91千公顷,鲈鱼0.93千公顷,甲鱼0.53千公顷,其他0.99千公顷。
水产品总产量33.8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05万吨,内陆捕捞产量3.32万吨,养殖产量28.5万吨。特种水产品产量为7.25万吨,占养殖产量的25.4%。渔业生产总产值60.18亿元,纯渔业产值49.35亿元,养殖产值45.39亿元。渔业就业人数14.6万人,人均创造产值41219.18元。
全市现有水产苗种场38家,主要繁育"四大家鱼"、鲤鱼、鳊鱼、鲫鱼、鳜鱼、鲮鱼、加州鲈鱼、翘嘴红鲌、黄颡鱼、花鱼骨鱼、异育银鲫、河魨、甲鱼、青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等20多个品种。2003年鱼苗总产量达267.08亿尾,其中"四大家鱼"苗25亿尾、鲤鳊鲫鱼苗45亿尾、鳜鱼0.02亿尾、加州鲈鱼0.06亿尾、青虾152亿尾、罗氏沼虾33亿尾、南美白对虾12亿尾。
2.面临的主要困难
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鱼米之乡"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一是养殖环境与质量建设的矛盾。因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养殖水域减少,局部地区工业污染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仅制约了渔业的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对水产品质量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二是服务队伍与高效养殖技术推广的矛盾。由于区域调整,乡镇的服务半径明显增大,而这一关键服务层次面临的编制未落实、经费难保障、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非常突出,影响了服务的质量;三是品质退化与发展优势水产品的矛盾。苗种场设施老化、外来苗种混杂、亲本日益退化,导致病害发生较严重,影响我市一些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四是发展生产与流通不畅、加工滞后的矛盾。我市水产生产水平较高,品种比较丰富,生产总量较大,但加工滞后和销路不够畅通制约了生产更快更好发展。
3.渔业生产前景展望
我国是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扩大程度和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科技的进步,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水产品流通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膳食观念的变化,人类对无公害水产品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为今后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水产业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比较效益好,是农民致富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据测算,我市渔业还有几十亿元效益的发展潜力。因此,作为"鱼米之乡"的苏州发展水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
二、渔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规划
1.规划原则
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着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科学地确定开发的内容和限度,保证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是质量安全原则。以水产品质量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生产过程,保障食用安全,鼓励发展绿色和有机水产品生产。
三是发挥优势原则。要充分利用我市水资源丰富、地方优良品种多的优势,加快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开发利用,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加快形成产业化,使具有苏州独特优势的水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实现更多的附加值。
四是效益优先原则。以科技为依托,挖掘渔业的内在潜力,提高单产和质量水平,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力争亩均效益在现在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五是市场运作原则。根据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特别要大力发展我市特色水产品,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占有份额和水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2.规划思路
以生产者增收、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以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推广和普及无公害养殖新技术为抓手,以发展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为突破口,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全市优势水产品的发展板块,努力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渔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规划目标
到2010年,建成以特种水产品为主的优质种苗生产基地、以太湖鱼类为主的商品鱼生产基地、以河蟹为主的出口创汇基地、集生态养殖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大力发展淡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标准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渔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全市渔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以特优、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都市渔业的发展格局,并继续保持特种品苗种培育、病防体系建设、以大闸蟹为主的特种品出口的全国领先地位,力争水产品质量建设、创新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1)稳定养殖面积73.33千公顷(110万亩),其中池塘36.67千公顷(55万亩),湖泊33.33千公顷(50万亩),河沟3.33千公顷(5万亩)。常规鱼养殖面积30千公顷(4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0.9%;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3.33千公顷(6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9.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面积达53.33千公顷(80万亩)。
(2)生产水产品总量3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达10万吨。
(3)水产品年出口量1万吨,创汇力争达到1亿美元。
(4)实现渔业总产值70亿元,其中渔业一产产值5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
(5)水产品初、深加工能力达5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六分之一,加工增值达10亿元。
(6)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和流通服务业,年实现产值10亿元。
(7)吸纳渔业劳动力10万人,人均年产值7万元,农民人均来自渔业的纯收入800元。
(8)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0%,渔业科技的贡献份额达60%。
(二)区域布局规划
按照区域特点和养殖水域的功能定位,规划为四个区:
1.池塘养殖区
在稳定常规鱼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蟹、虾、鳜、鳖等特种水产养殖。根据当地水域条件、水产资源、技术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等,突出主导产品。
⑴ 淀茆地区以青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龟鳖等养殖为主,实施高效健康养殖。
⑵ 长江沿江地区(如张家港、常熟、太仓等)以长江水产品育种和经济鱼类的驯化养殖为主,形成特色产业带。
⑶ 太湖、阳澄湖的周边地区以河蟹养殖为主,重点抓好深度开发,形成沿湖特色产业圈。
2.湖泊养殖区
中小型湖泊以大水面粗养为主,如澄湖、昆承湖、麻漾、元荡、三白荡、漕湖、白蚬湖等;太湖、阳澄湖等大中型湖泊,适度进行网围、网箱及网拦养殖,养殖品种以河蟹为主。
3.河沟养殖区
内陆不通航的河道,以网拦养殖的形式发展常规鱼的粗放养殖。
4.特殊功能区
(1)苗种生产区:结合传统育种生产格局和养殖规划布局, "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鲮鱼等的繁殖育种分布在相城区元和镇、吴江市平望镇和昆山市玉山镇;罗氏沼虾育苗分布在吴江市黎里镇和七都镇;南美白对虾分布在太仓市沙溪镇和常熟市新港镇;龟鳖分布在吴江市震泽镇;扣蟹培育分布在太仓市浮桥镇、昆山市石牌镇和吴中区渡村陆湾;鳜鱼分布在吴江市松陵镇和吴中区东山镇;花鱼骨鱼、黄颡鱼、鲌鱼等地方土著鱼类育苗分布在澄湖周边和漕湖周边。
(2)休闲渔业区:城郊及风景旅游区,发展都市型渔业,观赏鱼的养殖及展示,集渔业、垂钓、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渔业。重点建设"二园一基地":在相城区农业生态园建设观赏鱼养殖示范基地,辐射面积0.2千公顷(3000亩);阳澄湖沿湖地区建设集大闸蟹生产、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园,面积1千公顷(1.5万亩);太湖沿岸的东山、西山一带建设渔业生态观光园,中心区面积0.013千公顷(200亩),辐射区面积0.13千公顷(2000亩)。
(3)资源增殖区:湖泊、河沟等开放型水域,以资源增殖为主,如望虞河、元和塘、娄江、吴淞江、太浦河、七浦塘、杨林塘、白茆荡、淀山湖、京津杭大运河等,控制捕捞,保护资源;移植驯化,恢复和扩大土著经济鱼类的种群。
(三)保障措施
渔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市场挑战,又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苏州的渔业将围绕目标,抢抓机遇,从量态的扩张向质态的提高过渡,以高质量、高品位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取得养殖生产的高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四大渔业保障体系:
1.政策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渔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保护渔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环保、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渔业水域水质管理,提高渔业生态环境质量,为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多种形式对种质基地、生产设施建设等给予财力支持,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大渔业依法行政力度,广泛开展苗种生产管理、渔业投入品市场管理、渔业生产秩序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2.技术服务体系。一是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稳定和完善渔技服务队伍,对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加强培训、考核,实行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渔技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抓好技术培训和宣传。加强对养殖基地、养殖大户的实用新技术培训,加快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每年培训人数1万人次左右;组织各类科技下乡和巡回咨询活动。在发布水产手机短信息的同时,开通渔业"110"热线服务电话,为渔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三是抓好示范区建设。每一个中级以上的水产技术人员都要有一个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实施联系点,各市、区要建好示范试验基地。四是建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启动苏州市水产养殖疫病预警预报体系,选择重点水产乡镇,确定测报品种,扩大测报队伍,不断完善和提高现有的水产养殖疫病测报网络和防治技术,有效地开展病害的测报和重大疫病的扑杀,使全市水产病害的发生率控制在15%以下。五是加快组建和完善专业协会,通过各类协会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组织高效养殖技术经验交流,加大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力度。
3.质量建设体系。加大水产品质量建设力度,以扩大基地规模、增加生产总量,扩大市场网点、增加上市数量为目标,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建设水平和效果。一是对我市各苗种生产单位现有亲本逐步进行原、良种更新,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原种、良种、苗种场相互配套的繁育体系。加强对具有苏州独特优势的地方良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建设阳澄湖、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鳜鱼、青虾等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基地。二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实行无公害基地的塘口记录制度和渔药处方制度。三是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工作,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提供依据。四是创新无公害基地运作机制,推行苗种、饲料、药物统一供应,技术统一标准,销售统一组织的生产经营模式。五是启动水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借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准入经验,以市级水产技术部门为主体,创建苏州市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实施上市水产品质量的检测,加快水产品质量建设步伐。
4.加工流通体系。一是突破水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经济技术优势,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加大水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操作向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化、自动化转化。发展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使产品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创汇能力。二是加快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和促进水产专业市场发展,充分发挥水产品销售主渠道作用。依靠、发展渔民经纪人队伍,完善水产品销售网络。积极发展专业超市、连锁配送等现代水产品物流业。建立水产品推介、展示平台,举办针对性强的各种推介活动,提高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三是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渔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的创新,通过企业、市场、中介组织,把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衔接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按照"民办民营民收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渔农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兴办各种渔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生产基地、养殖大户、各类园区、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培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和企业法人,增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能力。
附件:1.不同类型的养殖水体面积表
2.养殖水面区域分布规划表
苏州市农林局
二○○四年十二月
1.不同类型的养殖水体面积表 单位:千公顷
类型 | 池塘 | 湖泊 | 河沟 | |||
常规鱼 | 特种品 | 常规鱼 | 特种品 | 常规鱼 | 特种品 | |
面积 | 3.34 | 33.33 | 23.33 | 10 | 3.33 | |
小计 | 36.67 | 33.33 | 3.33 | |||
合计 | 73.33 |
单位:千公顷
市别 | 面积 | 按水面类型 | 按养殖品种 | |||
池塘 | 湖泊 | 河沟 | 常规鱼 | 特种品 | ||
张家港 | 2.36 | 2.32 | 0.04 | 0.63 | 1.73 | |
常熟 | 9.2 | 4.67 | 3.33 | 1.2 | 1.87 | 7.33 |
太仓 | 2.67 | 2 | 0.67 | 1.2 | 1.47 | |
昆山 | 14 | 8.67 | 4.33 | 1 | 4.2 | 9.8 |
吴江 | 24.8 | 12.47 | 12.2 | 0.13 | 14 | 10.8 |
吴中 | 7.2 | 3.07 | 4 | 0.13 | 1.4 | 5.8 |
相城 | 6.87 | 2.74 | 4 | 0.13 | 1.13 | 5.74 |
园区 | 2.03 | 0.33 | 1.67 | 0.03 | 1.37 | 0.66 |
新区 | 0.33 | 0.33 | 0.33 | |||
市直 | 3.87 | 0.07 | 3.8 | 3.87 | ||
合计 | 73.33 | 36.67 | 33.33 | 3.33 | 30 | 4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