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永康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永政发〔2012〕22号)

   2012-03-26 672
核心提示: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大户等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节会精彩纷呈,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成果显著,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快速推进。

  (一)农民收入突破万元

  “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99.31亿元,比2006年增长67.9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46亿元,比2006年增长47.74%;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6元,比2006年增长51.41%。

  (二)粮食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91万亩,总产量7.96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16.30%、13.23 %。水稻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两次刷新金华市最高单产记录,单季稻最高单产达843.2公斤。2010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传统优良畜禽品种得到继承和发展,特色产业渐趋集聚,鹅肥肝、两头乌、杨溪稻米、唐先葡萄、方山柿、城郊蔬菜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已初步形成。荣获“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称号。新增全国驰名商标1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金华市著名商标6只,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金华市名牌产品16个。

  (四)农业主体快速成长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新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5家,总数达到72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金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6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总数达到117家,其中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7家、金华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金华市星级专业合作社33家。

  (五)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完善,涉农保险品种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三位一体”农技推广队伍基本框架。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设“永康农业”电视专栏,开通“永康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注册用户数达31971人。

  (六)农产品市场营销不断加强

  连续成功举办农展会,展会规模、内容、档次一年比一年提升。吸引来自金华及周边丽水、宁波、温州等地区的农业知名企业前来参展,已成为浙中最为重要的农业类展会之一。组建永康市农产品展示中心、永康市乡歌农产品总汇,统一组织全市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农贸粮油果蔬批发市场建设按预期完成主体工程。

  (七)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大力实施“811”环境整治,完成8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工程,年推广面积3万余亩,技术辐射面积7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年实施面积达30万亩次;实施农业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累计推广绿肥面积6万余亩。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组织开展系列专项“绿剑”执法行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和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初步建成市、镇、基地(市场)三级联动检测网络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建立村级防疫员队伍,设立植物疫情监测点16个。农业部华东地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有效推进,通过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5个。

  (九)设施农业呈现逐年增长势头

  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近2万亩。拥有连栋温室9462㎡,冷藏保鲜库428㎡。设施蔬菜大棚2000多亩,钢架水果避雨栽培设施3000多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38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10.29 %,拥有耕作、收获机械38912台,排灌机械7774台,植保机械2335台。引进工厂化育秧流水线4条,新建玻璃温室育秧中心2个,烘干中心4个,新增烘干机6台,全市总数达到7台。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5%,比2006年增长14.6%。

  (十)农村经营管理不断规范

  加强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深化村级财务代理制度。开展聘用“审计助理”工作试点,全面推行“代理中心支票打印系统”,确保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和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和重大群体性案件的工作目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级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镇(街、区)流转服务站全面运行,多数村建立了服务点。全市累计4.9万户农户流转出土地8.4万亩。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主体分散,经营方式落后,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三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辐射能力、保障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凝聚力不强,与农户的关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工商资本、社会资本难以与农业项目有效对接,农业项目落地难。

  (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中高素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留下老弱病残劳动力,体力差、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以掌握现代种养技术,从而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高水平科技人才缺乏,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三)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风险能力仍需加强

  农业自然灾害在气候变化中呈多发、重发的趋势,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动植物疫情在大流通的格局下也存在易发、重发的风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律意识不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 “高效、生态、安全、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主线,以农业“两区”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规模经营、设施农业建设、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推进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发展目标

  农村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年均增加值分别增3%和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种植业的粮经比稳定在50:50。

  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主攻单产,减少抛荒,确保年17.4万亩和总产7.1万吨以上粮食生产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占到50%。

  农业生产条件和从业农民素质明显改善。实施“1255”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和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夯实农业基础。每万农业人口拥有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8人以上。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

  农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基本实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2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生态化畜禽养殖场。绿色(有机)食品达到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0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率100%;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下降15%。

  (三)发展战略

  1.经营规模化战略。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社为手段,加快农业生产要素集聚,通过合作化提升规模化。

  2.装备设施化战略。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推进设施种养技术创新,完善配套技术,强化农艺控制,着力增强农民使用设施的能力。通过深入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储运、加工、服务过程中的机械和设施装备。

  3.主体企业化战略。培育农业法人化经济,以企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通过提升整合,做大做强做优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动员种养大户进行工商登记,使之成为农业生产法人。

  4.产品品牌化战略。发挥特色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制定扶持政策,激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创名牌。通过展会、媒体,大力宣传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

  5.生产生态化战略。实施循环农业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利用和粪便收集中心、农村沼气和“三沼”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有机、绿色农产品发展,推动农业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一)粮食产业

  发展重点: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连片种植规模,减少土地抛荒,主攻单季晚稻单产,发展优质米。在山区镇发展特色旱粮生产,城郊区种植鲜食旱杂粮。建成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9万亩,其中水稻8万亩、旱粮1万亩,建设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种粮大户500户以上。

  产业布局:石柱镇、前仓镇、芝英镇 、古山镇、象珠镇、西溪镇、龙山镇、西城街道。

  (二)畜牧产业

  大力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一畜(金华两头乌)两禽(永康灰鹅和肉鸽)”三大畜牧支柱产业。

  1.金华两头乌。

  发展重点:到2015年,达到年存栏金华两头乌 1.2 万头,年出栏 1.6万头的产业生产能力。建设标准化“金华两头乌”生态猪场6个、屠宰加工厂1个。

  产业布局:石柱镇、前仓镇非限制饲养区内。

  2.外三元猪。

  发展重点:到2015年,达到年存栏生猪 6.5万头,年提供肉猪 10.4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良种繁育推广站2个,新(扩)建千头猪场10个,规范化改建猪场30个。

  产业布局:唐先镇、象珠镇、花街镇、石柱镇、前仓镇、龙山镇非限制饲养区内。

  3.永康灰鹅。

  发展重点:到2015年,达到年饲养永康灰鹅 3 万只,年出栏永康灰鹅8 万只。建设永康灰鹅保种场1个、繁育场2个,永康灰鹅孵化厂、加工厂各1个。

  产业布局:花街镇、象珠镇、石柱镇、前仓镇非限制饲养区内。

  4.鹅肥肝产业。

  发展重点:到2015年,达到年生产鹅肥肝100吨的目标。建设鹅肥肝填饲厂1个、种鹅基地1个。

  产业布局:花街镇、城西新区、唐先镇、象珠镇非限制饲养区内。

  5.鸡鸭鸽类。

  发展重点:重点做好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每个镇(街、区)建设3-4个家禽养殖示范场,建设万羽种鸽场2个、万羽蛋鸡场2个。

  产业布局:各镇(街、区)非限制饲养区内。

  6.蜜蜂产业。

  发展重点:到2015年,达到存栏蜂1.6万箱的生产规模。高产蜂王推广,节能、清洁设备应用,蜂产品深加工。

  产业布局:各镇(街、区)非限制饲养区内。

  (三)蔬菜(西、甜瓜)产业

  大力发展大棚设施蔬菜、适度发展外销蔬菜,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一区两园”建设,即以提升现有东城蔬菜基地为基础,向南、北发展,建设黄坟坑小流域蔬菜产业示范区;以现有栗园基地为核心、扩展到石溪、上皇渡等村,建设江南蔬菜精品园,以改造现有上宅口、山下等基地为基础,建设西城蔬菜精品园。到2015年,蔬菜(西、甜瓜)播种面积达到11万亩,增加12%,总产量达19万吨。

  1.大棚设施蔬菜

  发展重点:新建百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基地2~3个,面积1000~1200亩,增加蔬菜产量5000~6000吨。

  产业布局:以东城、西城、江南街道、象珠镇为重点建设区域,同时带动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乡镇。

  2.中、低海拔山区的季节性蔬菜

  发展重点:发展低海拔山区的季节性蔬菜500~1000亩,生产蔬菜1000~2000吨。

  产业布局:海拔200~500米且土地较集中的山区。

  3.传统外销蔬菜

  发展重点:全面普及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毛芋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并在主产区建成毛芋集中交易市场。生姜面积稳定在1500~2000亩左右。

  产业布局:无公害毛芋基地以石柱、舟山、前仓为重点建设区域。五指岩生姜生产以中山、棠溪、唐先为重点,同时带动适宜生姜种植地区的生姜生产。

  (四)果品产业

  水果生产总面积稳定在8万亩,总产量7万吨,精品果率40%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培育百亩基地20个,千亩基地5 个,设施栽培面积0.8万亩以上。

  1.方山柿

  发展重点:稳定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精品外销比例。种植面积稳定9000亩,总产达到1万吨。

  产业布局:以新楼、舟山、岩后区域为主要基地,并向气候、生态条件相近的区域扩展。

  2.葡萄

  发展重点:加大钢架大棚及滴灌设施建设力度,设施葡萄面积达70%以上。葡萄总面积达9000亩,其中红富士葡萄6000亩,提子等3000亩。

  产业布局:唐先、清溪、前仓、桥下等区域。

  3.区域特色水果。

  发展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适度调减种植面积,实行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以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效益。

  产业布局:桃、李以八字墙,杨梅以江南为主,蜜梨以西溪为主。

  4.柑桔

  发展重点:通过新发展和高接换种形式,调减栽培面积,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

  产业布局:方岩、岩后、八字墙、中山、新店。

  (五)蚕桑产业

  发展重点:以“省工节本、综合经营、提高茧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核心,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加快桑蚕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桑园面积达到10500亩。

  产业布局:以棠溪、柏岩和舟山、新楼及方岩镇所属杨溪水库库区为主产区,以象珠、唐先、中山、八字墙为辅助产区。同时巩固和提升以芝英街道继绪塘村、石柱镇下杨为核心的果桑生产基地,带动其他地区的果桑生产。

  (六)茶叶产业

  发展重点:稳定茶园面积,生产适销对路茶,扩大名优茶生产,控制大宗茶叶数量,改进茶叶品质,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全市茶园面积达到7500亩,产量保持在320吨左右。建设加工设备先进的中型综合性茶厂3个,小型初制名优茶加工厂10个。

  产业布局:杨溪库区及永祥、柏岩、棠溪、中山、雅吕、八字墙等地。

  (七)食用菌产业

  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桑枝条、稻草等农业种、养、加的下脚料和废弃物为基质,推广稻—菇轮作等种植模式,推进食用菌集约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产业布局:前仓镇、唐先镇、象珠镇及杨溪库区。

  (八)种子种苗产业

  发展重点:以提高集约化供种,确保良种供应、质量保证和全面提高我市良种覆盖率为目标。强化种子管理工作,健全种子质量监管体系和救灾种子储备制度,发展专业性种子种苗、种畜禽企业,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产业布局:相关现代农业园区及蔬菜精品园;西城街道、芝英、石柱、象珠镇等粮食生产功能区。

  五、“十二五” 重点农业项目

  (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255工程”即:1个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

  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建设机制,增加建设投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管理和保护等措施,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7.5万亩,使粮食功能区整体达到吨粮的生产能力。

  (三)杨溪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

  立足杨溪库区资源和自身特色,依托农业新品种应用和新技术推广,摒弃传统高耗能农业,积极引导开展果品产业带、蚕桑产业带、茶栀油加工产业带和传统农业种植区、生态经济林区、新兴产业发展区“三带三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绿色、有机等新型农业产业。大力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工程,把杨溪水库水源保护区打造成永康市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四)种子种苗工程项目

  实施种子种苗“十二二”工程,即建设10个水稻育秧中心,2个蔬菜育苗中心,2个畜禽地方特色品种永康灰鹅和金华两头乌保种中心。培育2家以上规模种子种苗企业,形成由规模种业企业为龙头,专业特色种业企业为骨干,种农、苗农及其良种基地为辅助的良种经营与繁育产业体系。

  (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推广项目

  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培育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典型。到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实现可收集秸秆资源化利用率90%。到2015年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占化肥总量的50%。建设2-3个商品有机肥料厂(畜禽集粪处理中心),消化全市可利用有机废料(物),以解决有机污染,并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源,实现农业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六)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项目

  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创造肥沃、健康、安全的农田土壤环境,结合农田地力状况,综合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系统集成,提高农田质量,整体达到吨粮田标准。在全市标准农田二等田中选建2万亩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示范基础上,全面完成8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作。

  (七)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通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位于毛虎山、下山、后金龙村一带的永康市农产品集聚加工生产基地,规划面积80亩。通过加工基地建设,提升我市农业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八)粮油果蔬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位于东城街道大塘王村,规划建设面积200亩,并配备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贮藏保鲜、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等功能。

  (九)农产品配送贮运中心建设项目

  包括优质水果冷藏贮运中心、葡萄产业分选配送中心和蔬菜配送中心等建设。优质水果冷藏贮运中心规划建设水果保鲜冷库1800 m3,年水果保鲜容量达到1500吨以上。葡萄产业分选配送中心规划建设面积2000 平方米。蔬菜配送中心规划建设面积2000 平方米,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各主要蔬菜基地。

  (十)食用菌研发繁育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一个集研究、生产、加工、示范功能为一体,全省领先的珍稀食用菌精品园,配备具有母种、原种培育,栽培种生产和500万袋菌棒加工能力的大型菌种繁育中心,为菇农提供集约化服务,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

  (十一)农业主体培育工程项目

  重点实施农业主体培育“121”工程,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种养大户数量达到1000户。通过农业主体培育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发展优质高效现代都市农业。

  (十二)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项目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持续举办市农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大户参加各类农展会、网上农博会,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拥有浙江省名牌产品5个,金华市名牌产品35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0个。

  (十三)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工程项目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档案管理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档案、数据库管理规范化。到2015年各镇(街、区)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

  (十四)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项目

  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农民信箱用户结构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加快建设新农村网站集群,提升农民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到2015年,30%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有20%面积的设施农业实现精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

  (十五)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以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提升技术推广、病害防控、信息预警、执法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动植物疫病预警防控和预测报体系,以及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民信箱功能拓展等建设,健全农业支撑体系。结合“三位一体”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区域产业发展,建设区域式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个。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实体等创办专业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格局,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十六)农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完善监管网络,强化执法手段,全面提升农业安全生产水平。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大农业疫情监控体系和防控长效机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及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到2015年植物疫情监测点扩展到48个,平均每年新增5-6个。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十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以永康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市、镇(街、区)、基地(企业、市场)三级联动。以种子(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实施源头治理,清理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鼓励农资经营企业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台帐制度,完善可追溯制度。

  (十八)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在原有已完成建设的华东地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实验用房基础上,建设农业服务中心基建项目。项目建成后,整合农业服务功能,集华东地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农产品检测中心、农广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民之家、土壤化验室等于一体,统一窗口对外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十九)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项目

  把农业机械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积极推广大棚设施、节水灌溉技术。继续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粮食机械化烘干、油菜机械化收获等技术,进一步扩大机耕、机插、机收面积。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重点建设平均批处理能力8吨的粮食烘干中心10个。发展统防统治组织50个,面积达8万亩。

  (二十)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

  组织实施“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户屋顶阳光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5%。

  六、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

  完善和调整财政扶持政策。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两区”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领域,精心设计实施载体,优化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投资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种子种苗和重大实用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设施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项目。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部门资金整合和项目统筹优化,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监管,提高政策实效。积极探索财政贷款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积极引导和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工商资本、金融信贷资金和外资等投资农业。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互助保险,切实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市场主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推动土地流转

  进一步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考核。通过典型引导、强化服务、制定优惠政策等,为土地流转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搭建好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创新耕地流转模式,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互换转包、季节性流转等形式,实现连片规模开发,解决园区和农业开发项目的规模用地。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缓解现代农业建设用地难问题。

  (四)推动科技进步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引进、攻关、集成、转化、推广一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引进种子种苗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营造环境留住人才,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农业园区创业,服务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培育专业农户为重点,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户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率。



 
地区: 浙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