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建立一整套规避风险的机制。尤其是资本账户开放后我国应警惕资本流入的风险。同时要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在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应加强相应的监管水平,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从而降低经济金融风险。
近日,习近平主席访韩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之后将确定首尔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国际化也同样引人瞩目,人民币清算行相继落地英国伦敦和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和卢森堡的人民币清算行也将建立。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一大步。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经济地位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完全不相衬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不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利于分散全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在本世纪适当的时候,人民币作为世界性货币,已经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趋势。
然而,在欢欣雀跃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充满荆棘的进程,千万不能低估它的复杂性。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纵观历史,绝大部分国家,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都曾碰到过巨大的麻烦:英镑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后,碰到了二战之后的挑战;德国马克后来演变成欧元,欧元推行至今,也遭遇到了欧债危机的困难;日元在国际化之后,同样也遭遇了近20年重大的危机。
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数据,美元的国际化指数现在是53.2,欧元是23.6,人民币是0.87。可见,离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国际化并不是我们想国际化就国际化,需要市场的参与者以及投资人主动接受和认可,自行决定是否将人民币作为投资工具、交易结算工具、甚至储备工具。目前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很大,但这种需求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需求,还是真实的对中国宏观政策长期稳定的信心的需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在推进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说:“创立欧元时,并不是欧元国际化以后才能够保证欧元能够用得起来,而是必须要保证欧元里边有强劲的货币作为支撑,比如说德国的马克和法郎作为支撑。”那么换成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保证人民币自身的强劲作为支撑。打铁尚需自身硬。
那么如何保证人民币自身的强劲呢?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是我国自身金融体制不断改革、不断开放的过程。合理的金融体制,货币政策,有利于投资者主动选择中国市场,有利于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向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效率最大化方向发展和分配。试想,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不稳健的话,短期内投资者、存款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地位不稳,是不是就有资金出走的危险;如果资本市场短期内被投资者认为没有投资价值的话,资金也会有外流的危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应该是促进资本最有效地配置在实体经济上,让金融回归到常识,回到金融业的本质,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交易很大部分与实体经济运行无关,金融服务没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球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量超过5万亿美元,但其中98%的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外汇需求没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国内社会融资总额增长率及M2的增长率远远大于中国GDP的增长率加上CPI增长率,有时甚至于前者是后者的几倍。要真正让金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有效规避风险。要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体系为突破口,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拓展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最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建立一整套规避风险的机制。尤其是资本账户开放后我国应警惕资本流入的风险。同时要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在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应加强相应的监管水平,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从而降低经济金融风险。本次欧债危机中,欧元区成立了ESM(欧洲稳定机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但ESM的建立对于化解危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人民币在外面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人民币能够用多大的速度、多宽的广度和深度回流到中国来。人民币离岸市场有多繁荣?取决于本币在岸交易市场有多强大。因而人民币能不能有它的时代,取决于国内的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国内要素资源配置合理且充分,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