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31日,食品伙伴网在食品论坛向广大网友征集了2023年食品行业热门词汇,在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下,共提出100多个词汇,根据提名次数和在食品资讯频道出现的热度,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15个推荐词汇。
2024年1月4日-2月19日,食品伙伴网在食品论坛号召广大网友投票,期间共有1166 位经过审核认证的注册网友参与投票,最终选出“鼠头鸭脖”、“校园预制菜”、“酱香拿铁”等十大热门词汇。具体情况如下:
1、鼠头鸭脖(票数675 关注度58% )
2023年6月1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占某在学院第一食堂“美卡香卤”档口所点饭菜中吃出疑似鼠头的异物,引发舆论关注。6月17日,“江西工职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认真调查取证,发布“异物为鸭脖”结论是错误的。10月23日,国务院食安办约谈了南昌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随后,“鼠头鸭脖”涉事企业及相关责任人行政处罚书公布。其中,“鼠头鸭脖”涉事企业江西中快后勤服务有限公司被罚款10万、没收违法所得1325.5元,责任人朱某某被处以去年收入的10倍罚款即284.4万余元,陶某某被处以去年收入的8倍罚款即185.2万余元,易某某被处以去年收入的9倍罚款即226.3万余元,共计706万元。“鼠头鸭脖”事发5个月后,涉事高职院校党政领导双双去职。
网友点评:
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
不少网友认为,鼠头鸭脖异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指“鼠”为“鸭”的荒唐。食品安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演变成食品安全事件。自媒体时代,信息环境早已是群魔乱舞,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只要引发网友关注,任何掩饰甚至处理稍不及时,必然变成欲盖弥彰式的热点事件。
网友们表示,拒不认错,把老鼠头说成鸭脖,而且得到本应负监督管理责任的校方和监管部门的站台,影响的是老百姓对社会管理系统的信任。虽然经过调查以后真相大白,但是学校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信力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失。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闹剧再次发生?有网友指出,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公开透明、密切跟进、及时通报、正确表态、责任担当。无论对监管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而言,“鼠头鸭脖”事件都是应急处置、危机公关与信息披露方面的典型案例,其经验教训则将促进未来类似事件的妥善处理。
针对该事件,也有网友提出质疑。网友指出,一线监管在整个执法过程当中的站位和专业,连非专业的网友们都看不下去了,公正暂且不论,专业严重不足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这是否应该引起制度设计者和资源配置者的警醒,如何确保相对公正?专业监管资源如何配置?这些损害政府公信力的公仆是否应该启动问责呢?
2、校园预制菜(票数575 关注度49%)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结合下,预制菜大有可为,但是伴随其使用场景的扩大化,“预制菜进校园”引发诸多家长质疑,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愈演愈烈。9月22日,教育部官网发文就“预制菜进校园”话题进行回应: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网友点评:
部分网友认为,预制菜进校园需要谨慎行事、审慎对待,要确保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学生的饮食质量。
也有一些网友认为,预制菜进校园不能一刀切地推广和一刀切的禁止。
还有部分网友针对预制菜进校园表示支持,认为中央厨房或者工厂进行预处理的菜品相较于学校食堂更加安全。
针对预制菜进校园,网友们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尽快完善预制菜相关的标准法规,通过政府引导和行业的自我规范,并且可以借鉴“学生奶”的经验,以专项标准、公开招标、透明监督等手段,逐步推进预制菜进入校园。
此外,有网友认为,对于“预制菜”的质疑,关键源于它是个新名词,人们对任何新事物(包括新名词)的意识都需要依靠时间和事实来改变。
还有网友对“预制菜”提出疑问。网友表示,民间对预制菜的质量安全充满忧虑,可决策层却这么急着推动产业发展,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预制菜的质量安全风险有哪些?相关管理部门有组织专家做出评估并做好防范工作了吗?预制菜在市场上肯定是有巨大需求的,否则资本也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催动政策出台了,但监管部门理应严谨对待,积极回应社会忧虑,学生不能吃,难道社会群体就该做实验体?
3、 酱香拿铁(票数510 关注度44%)
2023年9月4日,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酱香拿铁”正式上架开卖,引发全民关注。“酱香拿铁”火爆出圈的同时,一些疑问和质疑也随之而来。针对网友质疑咖啡里面究竟有没有茅台?2023年9月4日晚,瑞幸公布酱香拿铁原料生产全过程。2023年11月6日,瑞幸咖啡及茅台联合宣布,酱香拿铁红杯上市。瑞幸与茅台的合作,虽然看似是一场商业营销,实际上也是从味觉上向年轻消费者迈出了一大步。这同时也是一场“双赢”联动,一方面,“国民品牌”茅台撬动了年轻化市场;另一方面,“新生代万店品牌”瑞幸也向“高端”更进一步。
网友点评:
不少网友认为,“酱香拿铁”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推广,酱香拿铁现象体现了饮品市场的创新活力和消费者对于新奇体验的追求,是市场需求的反映。它将传统白酒元素与咖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特别的味觉享受,是新生代品牌与传统国民品牌跨界联合,共造双赢,打开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也是当今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新手段。
有网友指出,跨界营销是一把双刃剑,“酱香拿铁”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品牌联名营销的失败。
也有网友认为,“酱香拿铁”只是一条火起来的营销方案而已,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尘埃落定,收割了一波智商。
还有网友认为,“酱香拿铁”是对传统饮食习惯的一次头脑风暴和颠覆尝试,安全前提下,新品研发的思路不妨再大胆些,很可能会与现今年轻消费者喜新、猎奇的饮食习性撞个满怀。
此外,有网友提出了疑问。网友表示疑惑的是既然瑞幸咖啡跟茅台合作,在产品中添加飞天茅台,那为何要使用灌装好的飞天茅台酒,难道茅台不能直接把酒灌装在大桶中运输过来使用?非得灌装好了拉过来监视着使用完之后把酒瓶拉走?这是嫌成本太低了故意把成本拉高?
4、淄博烧烤(票数494 关注度42% )
2022年疫情期间,来自山东大学的1.2万名大学生被分到了淄博市进行隔离,临别前一天,淄博市为他们安排了一顿烧烤,并约定等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后请他们再回来吃烧烤。新冠疫情的寒冬过去,2023年3月初起,大学生群体共赴“春天之约”,相继组团重回淄博撸串,并把“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这一话题推上热榜。“淄博烧烤”在社交平台热度上升不久后,3月10日,淄博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宣布淄博将成立烧烤协会。为方便食客出行,淄博不仅加开了24列从济南至淄博间的周末往返“烧烤专列”,还新增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淄博官方也发布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要求不得拒绝或不履行价格承诺,不得随意涨价,严禁收取未标明的费用欺诈消费者等。淄博市领导更是霸气喊话,“谁敢砸我们的锅,我就砸了谁的碗”。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淄博不仅赢得了好口碑,更获得了回头客。淄博烧烤“出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径。
网友点评:
淄博烧烤的火爆,不仅是对美食的认可,更是对城市形象的肯定。
部分网友认为,淄博烧烤的火爆源于城市的包容与担当。重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不管是商家,还是城市,做生意搞经济,还得靠诚信和发自内心的热情。世界千变万化,但是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诚信经营,永远不会过时!用真诚来打动真诚,用真诚来回报真诚。烧烤诚可贵,真诚价更高。
也有网友认为,淄博烧烤的味道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淄博相关部门对于消费环境的维护却是这么多年以来所见过做的最好的。或许这又是一个市场监管的新思路,当拥有了共同的利益时,大家就会自觉的去净化市场环境。
还有网友表示,很可惜,淄博烧烤没有通过味美、安全将热点持续下去,想靠烧烤拉动一地的经济还是很难。在“腾笼换鸟”、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淄博创造了以“淄博烧烤”为代表的餐饮带动文旅发展模式。但是文旅的内涵远不止吃喝、至少还有玩乐,更何况“烧烤”的大众化属性也易于模仿;所以如何做好“吃喝”之外的文旅服务,从而对游客产生更强、更持久的吸引力;这不只是淄博面临的课题,更是所有旅游城市的发展之问。
5、生鲜灯(票数395 关注度34%)
2023年7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其中,禁用“生鲜灯”成为突出亮点。2023年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也就是说,农贸市场及商超内等使用的专门用来给生鲜农产品提色增亮的灯具设施自12月1日起,不得使用。随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开展“生鲜灯”专项整治行动。
网友点评:
有网友认为,禁用生鲜灯能够还原农产品本来面目,让消费者理性选择,科学消费,避免了误导消费等事件的出现。禁止使用生鲜灯,杜绝灯光误群众。关灯还原自然色,切实保障为民生。
此外,部分网友认为,生鲜灯给生鲜增加了美颜特效,掩盖了其本身的模样,影响消费者对其真实质量的判定。这种营销手段,虽短期内提升了销量,但长此以往,将损害消费者信任。如果社会诚信不能重建,再多的禁令,再多的职业索赔人,也禁不止投机取巧的奸商。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生鲜灯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虽然对消费者利益没有多大的侵犯。但,总的来说是个好事情,让广大商家能多一分真诚少一点套路。
另外,还有网友表示,《管理办法》出台了大半年,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各大超市菜市场水果店等,使用生鲜灯的情况仍然存在。监管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全面纠治生鲜销售行业乱象,严肃查处屡禁不止违法行为,还原食物“本色”,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诚信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6、阿斯巴甜(票数351 关注度30%)
2023年6月29日,“阿斯巴甜 致癌”“世卫或在下月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阿斯巴甜或被宣布为可能致癌物”等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广泛关注。2023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国家癌症中心的发布中声称,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是安全的。消费者不要轻信不科学、不严谨的非专业解读,更不必对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恐慌心理。
网友点评:
部分网友认为,谈“阿斯巴甜”令人色变,作为一种人工甜味剂,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是,关于其健康风险的争议也从未停止。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如何,还需要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也有网友认为,“科研”一直就受资本左右,这或许又是一次资本的博弈?消息出来的时候讨论的非常多,但行业内外普遍还是比较理性的在看待这个问题。类似的事情,只能说相信科学,相信政府,有没有问题以监管部门的说法为准。
一部分网友表示,抛开剂量谈毒理都是耍流氓!每种食物(物质)都有适宜的食用限量,超过都是有风险的。对于糖和代糖、以及不同代的代糖之间的安全之争,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难以深究明白;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均衡饮食,目标是降低绝大多数有害物质过度累积进而对人体形成伤害的风险。
还有网友表示,对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评估,科学界的争议还在继续,但目前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是安全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恐慌。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相关科普,也呼吁食品企业理性宣传。
7、大麦芽“小便门”(票数324 关注度28% )
2023年10月20日,“青岛啤酒厂工人被曝在原料仓小便”的话题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10月20日晚间,青岛啤酒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表示,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11月1日,“平度发布”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表示,装卸工人崔某某具有故意损毁财物的违法行为,对其予以行政拘留。青岛啤酒同日也发布了整改情况说明,并向消费者致歉。
网友点评:
绝大多数网友认为,大麦芽“小便门”表面上反映了某些个人素质的缺失,违反了公序良知,深层次看是食品的生产环节存在管控的盲区,所有食品企业都要加强食品安全防护,以保障食品安全。自媒体时代,如果企业不能做好细节,社会会教你做,专业的行动会解决很多问题,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名头再大,也可能阴沟里翻船。
还有网友认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不能只独善其身的,必须要带动供应链的同步提升与发展。大麦芽“小便门”就是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漏洞引发的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既是教训、也是契机,需以此为鉴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带动供应链同步发展。
8、后厨乱象(票数261 关注度22%)
2023年,连锁餐厅、学校食堂频频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高发地”。其中,有多家连锁企业因为后厨乱象被送上微博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15日,“记者卧底网红餐厅蓝蛙曝光后厨乱象”的话题登陆微博热搜。3月17日,“半天妖垃圾桶捞回餐食又端给顾客”的话题上热搜,被称作“烤鱼界头牌”的半天妖烤鱼也被曝出后厨乱象,引发关注。10月重庆市九龙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官网发布关于网传“螺蛳粉店后厨多只老鼠上蹿下跳”初步调查的情况通报。
网友点评: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担负起食品安全责任。有网友认为,“后厨乱象”频发,暴露出餐饮行业在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餐饮企业应加强自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食品安全意识,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企业,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还有网友提出,餐饮行业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提高餐饮经营者和从业者素质,餐饮企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重视食品安全管理,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人员深思,规范才能更好地发展。
食品行业离不开监管,更离不开良心和信心。后厨是餐饮的门面,落实主体责任是基础,加大执法力度是关键。部分网友建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宜疏不宜堵,需要从政策法规、监管体系、社会监督、诚信经营等多角度持续推进研究和实践,既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又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明厨亮灶、落实主体责任、内部举报人制度、监督检查、飞行检查,监管部门对于餐饮企业的监管不可为不严,力度不可谓不大,处罚不可位不重。严管重罚之下,为什么还是不断有此类问题的发生,值得深思。
9、轻罪重罚(票数254 关注度22%)
2023年,食品领域“轻罪重罚”事件频频引来消费者的热议,包括“多家饭店因在凉皮内放黄瓜丝被罚”、“卖菜大爷挣21元被罚款11万元”和“包子铺卖豆腐脑被罚款1.5万”等。随着事件的发酵,多家媒体也针对此事进行了点评,其中,央广网在点评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小错大惩 大可不必”。违法经营行为需要受到矫正,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2024年2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已公开发布,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2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司法部副部长介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网友点评:
食品领域出现的“轻罪重罚”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普遍认为处罚过重,缺乏合理性。部分网友认为,疫情及疫情后时代,经济收紧,小错重罚的矛盾就凸显出来,问题的根源在于食品安全法,网友建议修改食品安全法,如何调整,还需要法律构建者们从社会实际出发去规划,把经济与法,社会与法放在一起说。
有网友希望,执法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性化执法,坚持宽严相济、过罚相当、审时度势,攻心为上,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效果。
小摊小贩的从业者的相关法律法规意识还是很淡薄,他们的索票索证意识也不强,这需要后期监管部门的监督引导,否则以后还是会频繁发生类似事件。有网友呼吁,监管部门在处理类似案件的时候,在其未造成社会危害的情况下,应该以批评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为小本经营者提供更多指导和扶持,共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还有网友认为,“过罚相当”是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也规定要严守罚款设定权限、科学适用过罚相当原则。相信随着国家规定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管执法会更加的人性化,“小错大惩”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将不会出现。
10、泰国香米(票数251 关注度22%)
2023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安徽多家企业用香精勾兑“泰国香米”对外销售,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受到社会关注。事件曝光以后,涉事企业所在地监管部门连夜行动。2023年6月,假“泰国香米”涉事企业之一的淮南市楚丰工贸有限公司因食品超范围使用添加剂,被淮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55万余元,并没收违法所得3500余元、没收针管1只、不明液体1桶(2.5L/桶)和“油香粘米” 597袋,同时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限制从业法定代表人仇多根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此外,3·15假香米分销商被罚款5000元。
网友点评:
用香精勾兑泰国香米这个新闻不是第一次曝光了,造假、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就要严厉打击,“泰国香米”事件,凸显了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网友认为这不仅单纯的是某个公司的违法行为,对整个食品行业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让消费者进一步加深了食品行业使用添加剂就是科技与狠活的错误认知。
部分网友提出,真正的“假货”不止假香米,通过香精造假在食品行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白酒、肉制品、调味料、咖啡等行业数不胜数,为什么在“四个最严”和成群结队的“打假人”中依然大行其道?现行法律体系引导下,监管的重心和精力是否用错了方向?有网友呼吁监管者从香精生产源头治理,掌握香精的去向和用途,从一定程度遏制这种看似危害不突出但严重践踏诚信、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的不法行为。
还有网友提出建议,社会监督体系不能只依靠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希望有更多的方式、更多的渠道,帮助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并且推动社会监督的“优胜劣汰”,促进“职业打假”行业的专业化、“吹哨人”制度的成熟化,使之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与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