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也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在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动力仍显不足,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体制机制制约影响较大,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对吉林省榆树市、浙江省湖州市、重庆市以及北京市郊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从中归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四种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
榆树市在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发挥粮食的资源效应,以粮食为主导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以粮养牧、以粮兴工、以粮活商、以粮强市等多种渠道,把粮食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机械,建立全面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和更新生产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产生了土地托管和农机服务等新的农业经营和服务模式,形成了粮食、大棚蔬菜、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产业,使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均稳步增长。
湖州市以建设新农村为基本出发点,从发展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三次产业以及村镇规划、环境保护、制度改革、政府治理等众多方面入手,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民主体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创建村镇银行、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和担保机构,促进城市和工业资源向农村和农业流动,在农村形成了高效的技术信息支撑平台、人才资金引进机制以及政策支持机制,形成了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和花卉、竹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使粮油、蚕桑两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
重庆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土地林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民工进城住房制度改革等,梯次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创立土地交易所、大力建设“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组建村镇银行和农业保险机构,激活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建立农畜产品交易所,构建完善的城乡互动流通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对贫困地区实施农户增收工程,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动力,重点予以扶持。近几年,重庆经济保持了年均14.8%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6500亿元,人均GDP达到了2万多元,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
北京市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生态沟域经济,开发北京周边山区资源,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是一种典型的城郊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其主要做法是:政府统一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明确布局;农民依照保护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房屋、土地和林地做出合理配置,政府予以一定扶持;借助城郊优势,积极引进城市企业和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北京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四种发展模式来源于吉林省榆树市、浙江省湖州市、重庆市以及北京市郊区,这些省市立足于不同的区域特征,探索适宜本区域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许多做法很有新意,值得借鉴。
(1)因地制宜,培育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双重过程,我国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差异大,因此,因地制宜,按照各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选择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重点是每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坚持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和培育优势主导的农业产业。主导优势产业是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和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形式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强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榆树市培育了粮食、棚膜蔬菜、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湖州市形成了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和花卉、竹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重庆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户增收;北京郊区山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立足区域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建设主导农业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持续动力。
(2)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体制跟进步伐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制度和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每一次社会变革、人类进步都必然伴随着制度与体制的变革。在整个创新体系中,作为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和体制创新必须走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前沿而被加以重视。榆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共赢;湖州市和重庆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金融产品的创新、土地制度的完善,激活了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因此,加快对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 适应的制度和体制改革,是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3)统一规划,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
理论上,农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制定与落实、制度创新与改革、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三大方面,政府要发挥重要支持、引导和主导的作用。实践中,榆树市政府主抓粮食生产,不失时机地改进农业技术,加强农资监管,是榆树连年增产的重要原因;湖州市创造性地进行了“市校合作”,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骤和计划,统领技术和人才引进工作,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公共产品供给和制度创新;重庆更是在中央政府和市政府的共同规划下,作为城乡统筹改革试点整体推进的;北京山区农业发展也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层层推进。可以说,只要政府正确认识了现代农业的本质,根据当地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制定合理可行的区域发展规划,积极稳步开展各种推进和改良措施,必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催化剂。
(4)统筹资源,提高城乡互动发展能力
根据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突破传统农业封闭自循环模式的关键,取决于向农民提供使农业获得新的收入流来源的生产要素,将这些生产要素归结为新技术、新知识、有用技能,金融资本等。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必须立足于的城乡区域发展、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市化发展等大的宏观背景,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乡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双向流动,以企业、农民专业组织、农业大户为载体,使技术、人才、资金、信息、产品在城乡间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榆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茁壮成长,成为榆树现代农业化进程中的两大重要力量;湖州市和重庆市从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推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北京郊区山区利用倚靠大城市的优势,积极引进企业等资源,实现山区农业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不断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研究员 江晶博士)
日期: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