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降低农副产品价格模式浅探

   2011-04-18 食品伙伴网545
核心提示:说明:本稿件来自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网友海之鹰 非专业人士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初来论坛我曾经发过这样一个帖

    说明:本稿件来自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网友“海之鹰”

    非专业人士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初来论坛我曾经发过这样一个帖子《鼓励"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某些部门的不作为》与大家讨论,帖子中提到某些部门为了推卸(或者害怕承担)责任,为了减少监管对象而压缩合理的流通环节,他们给自己标榜是降低成本和损耗,最终实现价格的降低。

    其实,他们和我一样清楚:所谓最终实现价格的降低只是为了在推行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最终实现其少作为的目的。我在这里做一个降低农副产品价格模式肤浅的分析,大家一看就更清楚了。当然,我分析的模式力求满足所有参与者的共赢,道理也非常简单,我一个20年前干过几天的"菜贩子"都知道,想必那些行业的管理者早就清楚。但只是理论存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如果哪个部门牵头,将会涉及到消费者会要求其对农副产品的安全负责,这恰恰是令人生畏的。

    (本贴分析以蔬菜为例,相对储存期较长的大豆、玉米等涉及到可用期货手段远程经济杠杆调节,粮食涉及国家安全等,考虑各不相同,下次有时间我再做分析)

    一、成本决定价格

    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决定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成本和供需关系。成本高,需求量大而供应量不足则价格高,反之价格则低。至于因为品牌效应而提升利润率在我国一直做的不好,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说过这个问题,中国的农副产品喜欢用产地名创品牌,这是个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参与者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另一方面品牌的延伸受空间制约。(当然,农副产品有其地域特殊性)比如茶叶方面大部分如此,大米是东北大米再细一点是五常大米,结果往往是创品牌出钱出力都"谦让",质量管理各自为阵,还有可能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说品牌创建模式有问题。

    任何产品从初始到最终被消费者购买实现其价值都有很多环节,这些环节都可能产生成本,降成本需要全面分析,哪些该降哪些不该将甚至不能降。说农超对接是否合理对有些人太宏观了,我们举个例子:

    张三是某饮料厂的管理者,他为了降低成本要求工人在生产中少用输送带上的润滑剂,一个月少用了50%,跑去向企业的所有者表功,老板骂他猪脑子。输送带上的润滑剂在总成本里占比不到1%,就算一点不用也就节约1%,你自己再看看次品,这个月增加了3%.单纯一个角度看是节约了50%,通盘看增加成本超过2.5%.(当然,农超对接的问题远不止如此,它是杀伤将涉及根基。后面会说到)。

    因此,降低农副产品价格从降低成本入手,降成本要分析成本组成的各个部分。

    二、农副产品成本特点

    农副产品也算作一种快速消费品,但与普通工业化生产的消费品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对环境依赖性大。季节、气候(体现在经纬度不同引起的差异)的不同导致的温度、光照、降水影响,土壤和海拔的影响(温室种植栽培也是创造小环境)。二是周期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较长的周期。虽然现在我们借助一些人工方法有效地缩短其生长期,但与普通消费品这边原料进去那边出来比还是要长很多。三是个体差异大。难以全面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力要求多。四是储运要求高,不仅对湿度温度有要求,还不能挤压,保质期短。五是种类特别繁多。但就一个常见的青菜,你看看不同种子的编号就知道了。

    基于农副产品上述自身特点,虽然其成本构成从框架上看也是:原料(种子)、生产(栽培种植)、流通、销售四个主要环节组成,但有明显不同。如果从这些特点看,中国的农副产品应该价格很低才是。管理环境最好的市场经济指导下的计划经济,我们有坚实的基础。劳动力成本不高,自然环境也还凑合。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呢?

    一是对环境依赖性大。我这里的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经济环境。因为还有其它要求,农副产品很难建起高楼大厦叠加种植,所以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受局限。好比你在上海南京路上种小白菜供这个区域人消费,看似节约了流通成本,其实总成本惊人。加之五是种类特别繁多。无序杂交很可能导致品种退化。

    所以,农副产品的种植如果在保质期和运输条件容许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规模种植有利于科学、专业管理,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产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加之四是储运要求高,保质期短。对流通运输(狭义的)环节提出了专业、高效、广泛的要求。农超对接,农的主攻方向是种植,超的主攻对象是销售,要满足对流通运输的要求不是不行,但他们未来的局面将是"点对面"或者"面对点"而专业流通运输环节是"面对面".因此,农超对接不是节约了成本而是转移了成本发生点,而这个转移是从专业转移到了非专业,从大量转移到了相对少量。最终成本增加了。

    也许有朋友要反驳我:商务部说农超对接效果显着,超市菜价直降多少多少。这种情况我完全承认。总成本提高了,销售价却降了,哪里来的降价空间?降低的是信息增值部分。原来因为环节多,很多信息获取不对称。包括媒体曝光的蔬菜从某地到另外一地价格涨多少也有这个因素(记者只比较了价格,没看见自然损耗,还有更可怕的错误信息导致的血本无归风险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成本也是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因素,对总成本的降低意义重大,还能有效降低错误信息导致的血本无归风险,简单易行,是降低价格的关键点之一。绝不是用农超对接这样错误(或者说倒退)的模式。现在的信息传递早就不是那个靠人口传递的时代了。

    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现在的领导很为后人着想,没有一步到位,只搞了个"农超对接",以后的领导还能搞"超市种菜","自给自足"……(有传闻某部委就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开荒种地。这样很不好,你们提前进入原始社会了,我们怕跟不上)

    "农超对接"的危害不仅如此,削弱压缩流通运输环节真正的后患是对种植者打击,希望我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在特点二中提到:农副产品的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较长的周期。虽然现在我们借助一些人工方法有效地缩短其生长期,但与普通消费品这边原料进去那边出来比还是要长很多。这就存在种植与销售终端衔接上需要作出分析、判断和预测。这个预测不是凭空想象一个数据,而是纵向依据市场的历史走势、横向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一定区域的种植数量,还要看中长期天气预报并参考一定的经济发展趋势。无论是农还是超,主要投入不在此,数据采集、分析谈何容易?时间、空间、资讯、分析都需要足够的经验和一定专业知识,井底之蛙只会陷入一个又一个泥潭。

    "农超对接","点对面"或者"面对点",万一(应该是很可能)出现没对准,再去寻求新渠道,谈何容易?那是见风就萎缩,见水就腐烂,怕冷怕热的农副产品,不是钢铁水泥,不是彩电冰箱,保质期不等人呀。

    参与讨论请见:降低农副产品价格模式浅探




日期:2011-04-18
 
标签: 农副产品 价格
行业: 果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