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卫生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过氧化钙的公告(2011年第4号)》,标志着面粉增白剂即将寿终正寝。对于这一问题,网友“康桥夕阳”在食品论坛摘录增白剂有关常识和观点以供大家分享讨论!
讨论地址:谁说外行说了不算?--面粉增白剂不白之冤:(说明:相关评论代表网友个人观点,本网转发供读者参与讨论,不代表赞同与否。)
原文如下:
卫生部等7部门一纸公告,面粉增白剂就此寿终正寝。看似公告发布者是7部门,可这次他们的脑子长在别人脖子上。是谁做了他们的主?不是专家学者而是业外人士,凭借的不是专业分析和病理实验而是社会舆论。
还好还好,只是说"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没有说是有害无益。
面粉增白剂不是不能加,比如美国就加了,而且不限量。面粉增白剂也不是不能禁止,比如欧盟就禁了。但是像中国这样,把面粉增白剂说成或看成"十恶不赦",几乎人人"喊打喊杀",也有点太不正常了。这样的不正常,当然又与我们的"国情"不无关系。
如果像欧盟那样以科学的依据和规范的程序判面粉增白剂"死刑",那也"死"得有理,而像中国这样用大哄大嗡的方式了结了面粉增白剂,它"死"得岂不冤枉?我崇尚民主,但这样的"民主"是危险的,会把我们食品安全拖向错误的方向;民意是不能违,但绝不代表职能部门不作为。
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吗?
国内有关面粉增白剂的争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是争议,其实在媒体上听到的几乎是一面倒地认为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应该被禁用的专家意见。据报道,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都同意取消面粉增白剂,只有卫生部反对。直到最近,卫生部终于让步,对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公开征求意见,公告称将设1年的过渡期限,拟从明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这个决定也受到了众多质疑,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赞成禁用面粉增白剂。
食品添加剂长久以来已被妖魔化,人们对之本就疑虑重重,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如果换一种食品添加剂做调查,结果估计也差不多。但是监管部门在决定批准或禁用某种食品添加剂时,应该有合理的科学依据。如果有科学证据表明面粉增白剂真的是有害无益,当然应该禁用,不用等到一年后。但是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刚磨出的面粉颜色发黄、黏性大、弹性差,用它做面点不好看也不好吃。因此传统上在供食用之前都要先把面粉储存几周到几个月让它自然"后熟".面粉发黄是由于其中含有微量的类胡萝卜素(主要是叶黄素),在储存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将类胡萝卜素氧化,面粉就逐渐变白了。同时氧气也促进了面筋的形成,让面点口感更好。但是长期储存不仅占地方,而且容易发霉和滋生害虫,并不卫生。使用增白剂和后熟剂能让面粉的后熟过程缩短为2~3天。
面粉增白剂用得最多、成为众矢之的的是过氧化苯甲酰。国内为其辩护的人声称它还具有促进面粉后熟、改善口感的作用,但是英文的专业资料并不支持这种观点。过氧化苯甲酰的作用只是给面粉增白,需要同时用别的后熟剂才能促进面粉后熟。增白只是让面粉显得好看,使用它的意义似乎不大。问题是面粉的白净已成为面粉高质量的标志,影响到人们对面粉的选择,而让面粉自然变白又不现实,那么使用增白剂也不能说毫无用处,前提是这种增白剂必须是对健康无害的。
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对人体有害呢?我们首先要看它是否有急性毒性。毒理学衡量物质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是半致死量,也就是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用量。半致死量越高,毒性就越低,口服过氧化苯甲酰的毒性极低,对大鼠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5克,比食盐还低(食盐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3.6克)。动物实验未发现过氧化苯甲酰对生殖、发育会有不良影响,也没有证据能表明它是致癌物。国内有专家称长期服用过氧化苯甲酰"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并没有科学文献能支持这种说法。
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之后,91%以上变成了苯甲酸。苯甲酸的毒性要高一些,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1.7克。苯甲酸天然存在于某些食品(水果、奶制品、肉类)中,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作为防腐剂大量地用在食品中,使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高得多。碳酸饮料中含有苯甲酸200毫克/千克,喝一瓶500毫升的碳酸饮料摄入的苯甲酸的量相当于几斤使用过过氧化苯甲酰增白的面粉中苯甲酸的量。有专家从生成苯甲酸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是没法令人信服的。
还有专家从过氧化苯甲酰会破坏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E等维生素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甚至说:"面粉是贫困地区人摄取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而现在局面是孕妇一边吃着加有增白剂的馒头,一边还要服用叶酸。"其实面粉中这些能被氧化破坏掉的维生素的含量极低或难以被人体利用,本来就不具有营养价值。即使维生素保存最好的全麦面粉,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K的含量分别只有每100克面粉含5微克、44微克、0.7毫克,而人们每天需要的这些维生素的量分别为(大约)2000微克、400微克、15毫克,都可以忽略不计(其中面粉中叶酸的量似乎不少,但天然叶酸不稳定,在储存、烹饪过程中会损失一半以上,剩下的又只有大约50%%能被人体吸收)。
过氧化苯甲酰在国际上被普遍作为食品增白剂使用,除了用于面粉,还用于奶酪的增白等。1997年开始欧盟禁用了面粉增白剂,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的最新标准仍把过氧化苯甲酰列为面粉增白剂,最高限量为75ppm.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它列为合法的面粉增白剂,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不做限量。加拿大的限量则高达150ppm.中国的国家标准反而比较保守,限量为60ppm,实际上普遍超标使用,用量大约是100ppm,但也没超过加拿大的标准。
有专家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只要不能证明过氧化苯甲酰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就不能添加。那么按这个观点,各种食用色素更应该被禁用。色素只是让食品显得好看,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益处,有的色素已知对人体有害。如果要禁用面粉增白剂,为什么不也禁用在面粉制品中使用的栀子黄、柑橘黄、姜黄素等着色剂?
以上提及的数据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文献检索就能获得,不知为何国内这些专家却视而不见,偏要提出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反对理由,让人觉得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或者涉及行业利益,或者是为了迎合众人,或者是标新立异。在这个时代,出现在媒体上的某些所谓的专家意见也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欧盟不准"面粉增白"
"面粉增白剂"在中国使用了大约二十年。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争议也越来越大。此前坚持不该禁用的卫生部最近宣称,开始研究是否禁用的问题,似乎将要为这场争议画上一个句号。
面粉增白剂问题上,欧盟从一开始就禁止使用;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却批准使用,双方所持的道理是什么呢?
从化学的角度说,"面粉增白"的说法并不准确,"漂白"才准确表达了它的含义。或许只是因为对"漂白"望文生义会导致更糟糕的认识,最初引进这项技术的时候采用了这个"不准确"的翻译。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就是采用氧化剂来对面粉进行"人工氧化".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氧化剂是过氧化苯甲酰(简称BP或者BPO)。氧化的结果,一是增加了面粉的白度,二是改善了面粉的加工性能(比如经过氧化的面粉蒸出的馒头更蓬松),三是BP转化而来的苯甲酸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
就像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人们更关心的是它是否有害。不管是BP本身,还是BP漂白面粉后的产物,科学界从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它们对于健康的影响。目前,基本上广泛接受的观点是:BP漂白会破坏面粉中的一些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正常使用量下,BP本身以及产物都没有发现足以危害健康的成分。
基于这两项结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多年前就批准了BP用于面粉和奶酪的漂白。至于破坏的维生素,并不被认为是大的问题--一方面,面粉并非这些维生素的主要饮食来源;另一方面,这些被破坏的成分很容易在氧化完成之后被加入。所以,在美国的市场上,"漂白"并"加强"的面粉是主流。所谓的"加强",就是加入那些被破坏的成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也采用了这种态度。
欧盟并不否认上面的两点结论,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禁止了BP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理由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没有发现"危害健康的成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成分"不存在",万一存在"没有被发现的"有害成分呢?他们认为漂白面粉带来的"好处"不足以让人们去承担"潜在"的风险。
同一种物质,基于相同的科学证据,不同的国家做出相反的决策,这在食品卫生领域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就食品添加剂和药品来说,没有一种东西能够被证明"绝对安全".通常所说的"安全审查"其实是采用"排除法":先提出"可能有害的方面",然后一项一项去检测。如果把能够想到的"可能危害"都检测过了,没有发现"有害的证据",在公共决策的时候就作为"无害".但是这种无害本身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也有一些食品添加剂经过了"安全审查",后来又发现了新的危害而被禁用。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万一还有没有发现的危害"去质疑任何东西的安全性,这都是成立的,而世界上也就没有一种东西是安全的。
这样,一种食物成分是否"安全"的公共决策就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在经过什么样的检测之后可以做出"安全"的结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就需要高度的专业性了。所以,在制定公共卫生决策的时候,只能要求决策的过程和依据"公开透明",而不能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
那些关于"面粉增白剂"的民众争论
禁止使用方观点
王瑞元是国内坚决要求禁止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元老级"人物。二十年前,正是他最早引进并同意在面粉中添加有漂白功能的增白剂,其时他正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如今的王瑞元,很怀念八十年代时"没有增白剂,没有漂白味"的粗面粉。那时的面粉普遍含有麸皮,其粉色黄中带黑,"卖相不好".其时,英国已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面粉增白剂,广州面粉商家率先引进这类面粉,"雪一样白",立即成了受市场追捧的高档面粉。
1986年,在王瑞元的推动下,商业部在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但后来王瑞元看到白得异样的面食,都不敢吃。他叫家里的保姆绝对不能买加增白剂的面粉,他在外面也尽量不吃面食。
面粉增白剂流通过程
王瑞元之所以对增白剂的态度产生180°大转变,是因为他后来到国外考察时,发现挪威已禁用增白剂;1997年,欧盟正式禁用;澳洲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欧洲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发言人Nina Papadoulaki.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欧盟的法规不允许使用任何面粉漂白剂。
欧盟委员会的新闻官解释,欧盟立法采用"预警原则",意味着那些已经被证明无害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够使用。任何想要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漂白剂的当事人需要向欧盟食品安全机构(EFSA)提出申请。目前,尚无商家向欧盟申请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添加剂。两年前,欧盟出台了更严格的法律,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置于永久观察,随着使用条件的变化及新科技信息的出现,还应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
王瑞元认为,目前欧盟已全面禁用,美国虽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观念强,企业不会乱来".国内的面粉,则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样白,让人不敢吃".随之,假冒伪劣也越来越多,一白遮百丑,出现了以次充好。王瑞元还听闻,有地方粮食局专门生产不加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过年时当作福利,供应给粮食局职工。
似乎是自己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王瑞元内心沉重:"如果当初我不同意加的话,今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从2000年开始,他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都呼吁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此时,他已从国内贸易部工业司司长位置退休,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订标准时,我有责任。现在有责任提出取消它,否则愧对老百姓。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
在王瑞元的倡议下,全国面粉龙头企业先后四次联名写信给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随后,国家粮食局站到了主张禁用一方,2003年后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的草案,明确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支持使用方观点
面粉中添加了过氧化苯甲酰是否破坏面粉的营养,其实根本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话题,公众自己就可以简单的查一下资料,撇开卫生部该不该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判断出到底在氧化苯甲酰是否破坏面粉的营养方面,呼吁禁用和反对禁用的双方专家,谁在说瞎话?谁在不负责任的欺骗公众。
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作用主要是加速小麦粉后熟,而增白则是次要作用。而过氧化苯甲酰可以使面粉变白的原理是:面粉中含微量的类胡萝卜素而使面粉发黄,过氧化苯甲酰可以氧化胡萝卜素的共轭双键使面粉变白。
一些呼吁禁用者就利用公众不了解食品添加剂,欺骗公众说过氧化苯甲酰可以破坏面粉中胡萝卜素不利健康,以此引起公众对卫生部至今不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的不满。看看相关报道,大家会发现,一些呼吁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的报道除了告诉公众,过氧化苯甲酰破坏了面粉中的营养,但从不给公众提供一点数据。关于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可以破坏面粉的营养是很好验证的事实,只需把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做个营养成分的检测就可以得知,这种验证一般的检测部门都能检验。呼吁禁用者只需做个简单的检测,拿出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可以破坏面粉的营养数据,就能成为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很好依据,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过氧化苯甲酰根本没有破坏面粉的营养成分!
公众想了解过氧化苯甲酰是否破坏面粉的营养其实也很简单,只需在网上输入"食物营养成分表",查一下各种食品胡萝卜素含量的数据就知道到底是谁在不负责任的说瞎话,所有国家提供的食品营养成分表中,面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都是零,也就是面粉中就不含β-胡萝卜素,实际上是面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极少,国外和我国都把面粉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视为零。一些专家告诉公众面粉中的胡萝卜素被过氧化苯甲酰破坏掉了,完全是对不负责任的在欺骗公众。事实上面粉中只含6μg/100g,而蔬菜西兰花含有7210μg/100g,是面粉1200多倍;胡萝卜含有4010μg/100g,是面粉650多倍;肉类食品维生素A含量更高,猪肝折算数据是面粉的5000倍,鸡肝折算数据是1万多倍等等。
对于关心过氧化苯甲酰是否破坏面粉营养的公众,不妨自己查查数据。打个比方:简单进行一下数据对比就知道,吃一口蔬菜摄入的胡萝卜素量相当吃几十近或者几百斤面粉,吃一口鸡肝、猪肝等摄入的胡萝卜素量相当吃百斤近或者几千斤面粉。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每个人的大事,无论呼吁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和反对禁用过氧化苯甲酰是处于什么目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过氧化苯甲酰有科学依据证明在面粉中使用对人体有害,破坏了面粉的营养,禁用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了达到禁用目的,编造谎言,欺骗公众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些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打着为食品安全为公众利益考虑的口号,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实际是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一些人为了证明面粉增白剂有害,把不是食品添加剂的"吊白块"(属于化学工业漂白剂)和面粉增白剂相提并论,混淆概念。我国标准规定面粉增白剂在面粉中的使用量为60mg/kg(实属标准偏低,和实际需要不相符合),而我国一些面粉企业超标使用面粉增白剂大都在60-100mg/kg,在网上查查就可以印证。可以说一些面粉企业超标使用面粉增白剂的行为是不符合我国标准的规定,根本谈不上安全问题!美国FDA是世界各国公认食品添加剂权威部门,也是许多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采标对象,以下是部分关于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安全性科学依据:
1、美国对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使用不限量
(1)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可作为漂白剂。
(2)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添加量可以根据正常生产需要添加,无最大使用的量限制(GMP)。
2、加拿大规定面粉增白剂的使用量是我国的2.5倍
(1)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可作为漂白、熟化和面团改良的食品添加剂。
(2)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最大添加量为150mg/kg.
3、CAC最新提高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添加量
CAC在2007年最新颁布的《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第八版(CXS-192)已将过氧化苯甲酰正式列入面粉添加剂,并将在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由66mg/kg提高到75mg/kg.
面粉增白剂安全评估报告
由韩国承担毒理学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公布了过氧化苯甲酰详细的毒理性试验评估报告(SIDnitial Assessment Report For SIAM 15-Boston, USA, 22-25 October 2002)。该报告详细的论述了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危害。
还有许多证明面粉增白剂是安全的,我国目前关于面粉增白剂的有害报道,可以说都是查无实据。另外,科学检验证明面粉增白剂根本没有破坏面粉的营养,这是很好验证的普通检验,一般省级化验中心都可以验证。目前的依据证明面粉增白剂在众多食品添加剂中属于十分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方面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这一点是一些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的人士却没有想到的。再看看一些关于禁用面粉增白剂的报道,内容除了一些耸人听闻词语和张冠李戴推论,没有一点实质性的科学依据,甚至连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评价程序和相关安全评价指标都不了解。
是什么让人们憎恨面粉增白剂
一、权威的缺失
对美国人来说,"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跟其它的食品成分一样,完全没有让人不适的地方。美国人把一种食品成分是否安全的评估交给了FDA.总体来说,只要是获得FDA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中国人可以信谁呢?没有这样一个权威给大家吃定心丸,只好宁愿相信它是有害的才稳妥。甚至,由于中国的政府部门和专家一贯声誉不佳,所以民众还有种反着来的心态--既然是你批准进入的,那就肯定是该剔除出来的。
二、被食品安全问题吓怕了
把化工原料用作食品添加剂(如苏丹红、三聚氰胺);把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其实面粉增白剂就被普遍超标使用,2000年、2003年的抽查,超标率都达到了60%,只不过超标后的量也还没超过加拿大的标准);不禁止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如胭脂红)。由于这三种情况在中国普遍出现,案例很多,搞得人们闻"添加剂"、"化合物"则色变,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如果这次被揪出来的不是面粉增白剂,而是别的什么添加剂,估计也得是"喊打喊杀"的局面。
三、受宣传的影响
正是看到了人们这种心态,一些人或机构就出于自身利益神化"天然绿色食品",同时妖魔化食品添加剂。让人们进一步增加了对"天然绿色食品"的好感,同时加深了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
以下为部分网友的精彩回复,随时更新,欢迎关注:
网友:wenyang76
加与不加,为什么加,又为什么不加,除了楼主所述,我觉得有几点还值得商榷:
1、安全性:中国人的面粉主要用来做馒头包子类面食,在中国,增白剂主要目的是增白,生产厂家加入量有时候就控制不住,岂不见面粉中增白剂超标的实例比比皆是(排除添加不均匀造成的局部超标),而国外的面粉有几个用来做馒头?白度是其次要求,主要为了后熟,为了面包加工的质量,面包的颜色本来就是灰的吧,甚至比小麦还黑;其次,中国限量要低于国外,也可以理解。即使ADI达到一样水平,中国人(特别是中原和华北)对面食的摄入量远高于国外,即使在现有限量水平,中国人对增白剂的摄入量也不见得比国外少。
2、必要性:不同质量的小麦成本不一样,要达到一样的白度就得多加增白剂,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控制增白剂的量就像站在悬崖边,没准什么时候就掉下去了。而别人用增白剂好卖,我不用增白剂就不好买,即使我的成本再高,最后结果呢?中国老百姓希望吃到没添加剂的面粉,可是在一个白馒头和一个灰馒头之间,下意识的我敢保证95%的人都会选择白馒头,为什么?中国悠久的饮食观念造就的。即使不在面粉加增白剂,面食加工作坊就不会动别的脑筋?二氧化硫熏,加吊白块,加????,不是没有可能。
3、营养素的破坏:美国和欧洲是两个典型的例子,美国是只要没有证明是有害的,就是安全的;欧洲是只要没有证明是安全的,就是有害的。中国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和饮食习惯,学美国,不是不可以,中国的科技和科学基础还远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现在的能力能够证明哪一种添加剂是安全的?谁敢拍胸脯,没有,连国家CDC都不敢,所以每次说到安全性都是引用美国,引用CAC.反过来,中国要学习欧洲?可能吗,中国会不会饿死不敢说,至少中国的食品工业要停留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传统食品要彻底清除,到时候又有很多人慨叹,中国还是中国吗?
回到核心,关于增白剂对面粉中营养素破坏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叶酸含量都很小,即使破坏了,也很容易补,即使不被增白剂破坏,加工加热过程中也破坏的差不多。可是,面粉中的增白剂就这点吗?谁敢拍胸脯肯定说增白剂对营养素的破坏就这些了,不会有别的方面了?说一句最地道的话: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很多事情都还是盲人。
4、后患
增白剂被禁止了,禁止的也仅是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不是的,至少眼前就有很多(俺不敢说,否则就可能成为罪人)。在禁用增白剂的事情上,大的面粉企业是先锋,认为这个措施可以打到一批小企业,扩大影响和市场。可是,如果有人动了歪脑筋,不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用别的方法给面粉增白了,一样冲击必须守规矩的大企业,而这些方法99%是没有经过证明安全性的,甚至危害性极其大的(种类繁多的非法添加物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增白剂的事情,前前后后也想了很多,罗嗦了不少,是正还是反我自己也不敢肯定,但以上种种是必然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到。
事情越辩越明,也希望大家能够相互讨论,给我的脑袋理一个思路。
浆糊中------------
网友:bbg
从斑竹提供的资料来考虑,我们对某些东西是用还是禁,采取的做法太鲁莽了,有些让人后怕。在没有客观、理智的证据基础上,做出“用”还是“禁”的决定,有时候感觉那么“高效”,有时候又那么“迟缓”,只是不知道促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民意?是学术研究?还是利益的纠缠?下一步,等着看BPA的好戏吧。
日期: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