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0-10-12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896
核心提示:按照工业和信息部的要求,各行业均需提出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协会秘书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提出一个规划初稿。 为了使我行业

    按照工业和信息部的要求,各行业均需提出“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协会秘书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提出一个规划初稿。

    为了使我行业“十二五”规划更适合国情,切合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实际,使十二五规划目标对行业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请关心食品和包装机械发展的有志之士对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提出意见和建议,亦可以提出本企业十二五发展中已承担的工作和研究开发的新产品。行业规划将上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争取获得国家十二五七件的资金支持。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在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官方网站上公布,请点击查看。

    请将您的意见和建议于2010年10月15日前以邮件或传真的形式发至秘书处,协会将于10月下旬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专家及企业对十二五规划的修改意见。

    谢谢您对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支持!

    附: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是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水平,是衡量食品工业技术装备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期间,食品和包装机械肩负着推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和食品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其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但应该看到,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尽快做强做大,则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被边际化或排斥的危险;如果不能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档次,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要求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上档次、上水平,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运筹帷幄,从战略高度策划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行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国内外发展现状

    1.1国外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国际食品和包装机械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竞争利益的获取方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品种、数量等物化的有形资本,取而代之的是知名品牌、高新技术、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无形资本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竞争中越来越显着。尤其在科技发展中,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水平居世界前列,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1打造国际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他们的做法,优先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设计和创新注入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含量,然后通过市场认可提升影响力,最后形成国际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跨国界发展十分迅速。例如,美国FMC公司是世界着名的果蔬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其全果榨汁机在世界独占魁首;瑞典利乐包装国际有限公司(Tetra Pak),是世界牛奶、果汁、饮料和许多其他产品包装系统着名的大型供货商,其无菌包装设备闻名全球。还有瑞士布勒公司的面粉加工机械、荷兰斯托克公司的禽畜屠宰机械、荷兰尼沃巴公司马铃薯加工机械、日本佐竹公司的稻米加工机械等,都是世界着名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

    1.1.2高新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着

    “高新技术”是用以表达在经济上能够取得重大效益的高端实用技术,也是当代食品和包装机械科技发展的竞争重点。综观世界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发展,其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是产品技术含量的竞争。当前在食品和包装机械中广泛采用的高新技术,具有高智力、高效率、高竞争、高效益等基本特征。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应用,所以大大推进了各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产业的发展,由连续化生产代替了间歇式生产、由专业化生产代替了通用化生产、由大型化生产代替了中小型生产、由全程质量控制代替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等,实现了食品加工和包装过程的连续化生产、专业化作业、自动化调节、全程化控制和产业化经营等。这些技术跨越,主要是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效果越来越显着。

    1.1.3技术标准成为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以技术壁垒为特征的标准体系,其中美国和日本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为主要内容,而欧盟则以欧盟指令、欧洲统一标准和欧盟“CE”标志等为主要内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贸易壁垒,约80%以上来自于技术壁垒。技术壁垒以技术标准为支撑,通过技术标准提高进口门槛,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当今世界食品和包装机械市场竞争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将产品技术转化为标准及其技术法规,从而取得技术壁垒和经济效益的能力。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限制,非关税技术壁垒的作用不断上升。近年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以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卫生等为由采取大量技术性措施,在制定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壁垒内容。这些技术壁垒内容,不仅成为各国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手段,而且已发展成为技术竞争的主要形式。

    1.1.4技术创新在技术跨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与国之间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创新能力在该领域的较量。当今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性提升技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多大的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可由简单技术向复杂技术转变,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转变,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最终以实现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跨越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发达国家在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大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同时给以大量的倾斜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

    1.1.5安全卫生发展成为国际通则

    从世界食品和包装机械来看,对技术规格、性能指标和生产能力等没有统一的规定,而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却制定了统一要求。进入21世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出台了覆盖食品机械、制药机械等在内的安全卫生规定,成为其机械设计、制造中安全卫生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基于全球性机械安全、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技术装备,把安全卫生作为食品和包装机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条件。强调安全卫生的目的,在于防范食品和包装机械在不卫生、不安全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事故和污染,避免不合格食品产生。任何国家的食品和包装机械拟与国际接轨,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1.2国内发展现状

    加强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已成为21世纪食品和包装机械发展的重要任务。尤其是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冲击已显现出来,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势头已受到遏制。但是,全行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力求将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

    1.2.1标准检测工作明显提升

    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开展标准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开展以标准检测为支撑的产业升级工作。国家先后组建了“机械工业食品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食品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此外,在原有两个国家级食品机械监督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继续组建了第三个检测中心。这些标准检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推进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化水平和检测能力的提升。有些企业由过去的企业标准发展为采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些企业采用欧洲标准和国际标准;有些企业由过去单纯的产品生产检验和出厂检验,发展为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QS9000质量安全认证,把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制造和管理中。构建了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流程顺畅、高效运转、全面受控、管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全面提升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质量安全水平。

    1.2.2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大”的原则,在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专项中,着重安排实施了“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该项目在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加工和关键装备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一是突破了一批食品加工领域重大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实现了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研究、重大装备技术开发及成套装备生产上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推进了重大食品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集成示范;四是完成了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批运动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在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一定创新能力的拳头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畅销国内外。上述研究成果的开发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2.3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基本形成

    走产学研技术创新之路,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在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为贯彻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精神,由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牵头,组织全国科技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了“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力求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技术,解决行业技术瓶颈。

    1.2.4行业长期高速增长态势有所回落

    根据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测算,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平均增长率为21.65%.但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增速放缓。2009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84亿元,同比增长17.59%,略高于机械工业的同比增长16.1%.其中,食品机械为756.8亿元,同比增长2.77%;包装机械为727.2亿元,同比增长29.89%.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为53.09亿元,同比下降8.37%.分别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食品机械增长速度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型食品工业企业几乎都是进口设备,国产设备缺乏用武之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中小食品工业企业难以符合市场准入要求,限制了食品机械的需求空间。而包装机械则不同,除食品包装外还有其他包装工业作为需求后盾,需求空间较大,因此我国包装机械仍呈高速增长态势。从新产品产值来看,产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投入力度不足,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下降。

    1.2.5进出口贸易增速下滑

    从食品和包装机械进出口情况看,“十一五”期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为11.66%,尤其是2005~2008年一直呈上升态势。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于2009年开始全面下滑。2009年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进出口总额为41.74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4.68亿元,进口总额为27.06亿元。在进出口总额中,食品机械出口额为6.55亿元,包装机械出口额为8.13亿元;食品机械进口额为7.60亿元,包装机械进口额为19.46亿元。与2008年底同期相比,食品和包装机械进出口总额下降14.34%.其中出口总额下降15.78%,进口总额下降13.57%.通过上述分析,说明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国际竞争力处于比较劣势,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2、存在主要问题

    2.1行业引导力度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面对形势多变、产业提升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和实施办法,引导力度薄弱。一是对长期存在的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缺乏有效措施,导致该行业长期未能根本好转。二是长期存在的低水平重复严重等问题,因未能有效遏制,导致此类问题愈演愈烈。三是国家实施食品市场准入以后,该行业并未采取有效的跟进措施,致使一些设备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超标,导致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未能进入市场准入的序列。

    2.2科研设计质量下滑

    在科研工作方面,一些单位严重存在科研意识扭曲现象,试验研究不到位,在课题的重点内容、重要环节上进行敷衍,导致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并未真正解决行业的重大关键技术,市场不认可。特别是一些获得国家重大奖项的成果,其产品依然难以推广。从设计工作来看,大多数单位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设计工作,没有参照物就不会设计的单位居多。这种现象,是过去测绘仿制工作的一种延续,并没有进行创新提高,这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新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高端制造企业,其制造能力并不差,约80%左右的问题出在设计环节。

    2.3重硬件轻软件

    一些单位认为,只有搞出产品来才是投放市场的唯一出路,一味地追求测绘仿制国外的产品。搞出的产品从外观看,与国外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缺乏软件的支持,其技术性能大大降低,导致一些用户宁愿花高价购买国外设备,而不愿花低价买国产设备。还有的单位搞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产品,由于缺乏以软件为特征的技术含量,结果没有市场竞争力,产品卖不出去。而国际跨国公司和高端企业,除了实现专业化生产外,大都在以软件为特征的无形资本方面下功夫,这正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欠缺之处。

    2.4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误区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不够。一些企业只关注开发生产新产品,缺乏对性能指标、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更谈不上形成技术标准。二是认识扭曲。一些企业认为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对国家标准感兴趣,对行业标准不关心。实际上就标准技术指标而言,企业标准应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应高于国家标准。三是标准数量不足。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约只能覆盖产品的20%~30%,而70%~80%的产品为企业标准,导致设备选型配套困难。四是标准类型不配套。现有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中主要是产品标准,缺乏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严重制约了产品标准的适用性。

    2.5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一直缺乏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能力,科研手段和设施落后,技术资源严重分散。一是部分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长期纠缠于生存方面,没有能力发挥科研优势。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难以实现产业化。二是大力提倡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依靠国家项目的带动临时组建研究开发团队,项目结束后创新团队一般自动解散,缺乏产学研长效机制。三是该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四是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家与发达国家可比的研发基地,致使投放市场的设备主要还是仿制或稍加改进形成的产品,导致产业高端技术和大型装备仍依靠进口。五是许多新产品开发缺乏严谨的试验研究和科研程序,许多科研成果缺乏成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3、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战略环境,基于行业内部因素的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条件可能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包括机遇和挑战。

    3.1优势分析。一是行业发展速度快。“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平均增长率为21.65%,远高于国民经济9%的增长速度。二是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开发能力和经济规模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学研模式初步形成;形成一批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三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和技术创新等,使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2劣势分析。一是企业规模小。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虽有众多企业,但8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形不成制造能力、开发能力、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行业现有食品和包装机械,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低、技术性能差、可靠性差、低水平重复严重等问题。三是开发能力薄弱。在行业中,科研开发手段和试验设施落后,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四是技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导致企业难以进行技术创新的知识积累、条件配置和能力建设,因而企业难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3.3机遇分析。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食品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食品安全政策、科技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科技攻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等。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将在政策上、经济上和物质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倾斜。三是发展替代进口产品,需要大量国产的技术装备快速跟进。发展替代进口产品,仍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主要需求市场之一。四是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需要大量的食品和包装机械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4挑战分析。一是对国外的技术装备依赖性强。我国大型化、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和包装机械主要依靠进口,对外国的技术装备依赖性很强。二是主要竞争对手不断增多。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我国已有大量的市场被外国产品所占有。三是技术壁垒的封锁。国外公司依靠其技术经济实力,在卖给我国技术装备时设置了大量技术壁垒,导致我国进口的食品和包装机械难以进行真正的国产化。

    根据以上发展环境分析,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并存。但从总体宏观分析,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按照SWOT理论分析,应该实施“增长型战略”,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行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与此同时,发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现有优势,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劣势,培养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4、发展思路

    4.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稳定农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食品安全为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标准化程度,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以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从以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技术集成转变。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

    4.2基本原则

    4.2.1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食品和包装机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我国食品工业的市场需求出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促进食品和包装机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通过科学调整结构,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增强食品和包装机械竞争能力。

    4.2.2安全卫生原则

    食品和包装机械关乎食品安全,关乎人身健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安全问题上,将机械安全引入食品和包装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可有效规避安全风险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防止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推进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在卫生问题上,将机械设计的卫生要求引入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与制造中,可有效防止食品和包装机械材料有害成分向食品迁移,防止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超标,推进食品加工的食品安全。

    4.2.3自主创新原则

    大力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长效机制的创新体系,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2.4统筹协调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充分认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存在问题和差距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发挥行业机构的引导、协调作用。加强该行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联合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协调机制,形成行业发展的合力。

    4.2.5标准化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定位方式,积极引用欧盟标准和国际标准,尽快改变我国技术标准落后的面貌。一是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制定或修订国内技术标准。二是抓紧采标工作,推进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调试等直接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实践证明,提高标准化程度,是提高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含量的重要内容。

    4.2.6可持续发展原则

    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产业发展,总是伴随投入、产出和浪费的循环。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尽量减少或平衡这种浪费。当前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把技术发展、产品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创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食品工业。通过食品和包装机械,合理解决食品加工中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水处理,推进食品工业的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3发展目标

    4.3.1发展速度目标

    2009年,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同比增长率为17.59%,“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为21.65%.随着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快速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增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增长率于2009年开始下降。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约为18%左右。

    4.3.2经济规模目标

    以2009年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总产值(1484亿元)和发展速度不变值为基础,到2010年发展到1751亿元。根据18%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总产值发展到4000亿元。

    4.3.3产品品种目标

    加强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结构基本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到2015年,一是优先发展已有大量进口而国产设备难以替代的产品品种,发展速度应与现有进口的食品和包装机械更新换代要求相适应;二是加快发展适应食品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的产品品种,基本适应市场需求。

    4.3.4技术创新目标

    走产学研技术创新之路,研究技术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建技术创新机构,提升研发手段和科研设施,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实现技术跨越。协调和整合行业科技资源,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大型装备,实现产学研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4.3.5标准化目标

    建立适应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化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中介服务为桥梁的标准研制体系,构建一套面向市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以技术标准获得领先的竞争型企业,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科技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带动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技术提升。

    4.3.6节能减排目标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和包装环节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食品和包装机械。鼓励余热利用和大功率电机节能,鼓励食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工业减排,积极开发低成本、节能效果好、降低排放的食品和包装机械。预计到2015年,我国食品加工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3.7技术装备水平目标

    全面提高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水平,基本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到2015年,我国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国产化率具有明显提高,国产食品和包装机械总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上升。基本做到:一是技术性能要明显提升;二是装备可靠性要明显提升;三是安全卫生要明显提升。

    5、发展重点

    根据国内外现状分析和存在主要问题,过去按产品领域划分和以数量增长型的思路为主编制规划,已不能解决该行业长期积累的共性技术问题(如技术含量低、科研设计滑坡、设备大量进口等)。因此,“十二五”期间,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需要重点研究支持政策、共性关键技术、重要技术装备、技术装备标准等问题。

    5.1重点支持政策研究

    5.1.1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食品和包装机械属于涉农产业,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对拉动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在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长期游离于涉农产业之外,不仅影响了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需要开展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提出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理由、方法和措施。

    5.1.2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自2002年底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二是对出厂食品实施强制检验;三是对检验合格食品加贴市场准入(QS)标志。上述制度,要求从食品生产工艺、加工设备、采用标准和检测手段等生产必备条件抓起。特别是2009年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以后,该行业还没有出台相关对应措施及时跟进。因此,需要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制度的研究,提出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的意义、目的、任务、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和政策等。

    5.1.3市场开拓技术政策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专家、领导、学者等出国考察、访问、技术交流、举办展览的机会很多,但在市场开拓、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缺乏成效。例如,进口总额连续多年大于出口总额的一倍,说明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长期没有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市场开拓技术政策的研究,跟踪国内外市场,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进口国外贸政策和技术壁垒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关联度,提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市场开拓的基本思路、方法、措施和技术政策。

    5.1.4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各种松散型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创新机构主要依靠国家重点项目进行临时组建,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战略任务、长效机制、主要措施和技术政策等。

    5.2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5.2.1创新设计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应采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通用做法,即通过创新设计注入别人不易模仿和获取的技术含量。因此,需要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创新设计技术研究,分析国内外基本情况,比照国外先进经验,提出食品和包装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类型、设计特点、基本原则、设计方法等,提升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含量。

    5.2.2安全设计技术研究

    在食品工业企业,由于设备问题导致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全国每年约有30多万起,尤其是导致设备操作人员烫伤、断指、断臂、致残直至死亡等情况居多,其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设计隐患造成的。此类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需要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环节入手,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安全设计研究,分析安全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风险评价,提出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相关措施。

    5.2.3卫生设计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卫生隐患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材质选择不当,导致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二是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加工的食品微生物超标。这两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其中80%的问题来自于设计环节。因此,需要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环节入手,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卫生设计研究,分析卫生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风险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小卫生隐患的相关措施。

    5.2.4设备选型技术研究

    由于食品和包装机械长期没有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方法,一直制约该领域生产线的成套性和匹配性,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的不匹配问题突出,直接影响生产线的技术性能。因此,需要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成套性和匹配性入手,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配套依据、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基本要求和方法措施。

    5.2.5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一直没有产品质量评价方法,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需要从制约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质量的有关因素入手,开展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提出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质量评价方法。

    5.2.6产品技术集成技术研究

    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市场需求入手,分析装备制造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多渠道提供的技术信息,确定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有关参数,开展专题研究和方案设计;引用质量保证设计方法和集成优化技术,进行质量保证要素的集成和评价,实现食品和包装机械最优评价指标。

    5.2.7人机工程技术研究

    以往食品和包装机械设计很少考虑操作人员的工作因素,引起操作人员疲劳、致伤、致残等情况较多。因此,需要从人机工程学入手,研究食品和包装机械工程人机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食品和包装机械人机工程优化措施,达到人机系统的最佳效率。

    5.2.8绿色设计技术研究

    在食品工业,食品和包装机械在保障食品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设计方法很少考虑环境属性和食品安全属性,所以会导致资源浪费,污染生态环境,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等。因此,本研究从系统工程和绿色理念出发,围绕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报废、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对食品机械的材料选择、安全设计、结构设计、可拆卸设计、可回收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等开展研究,提出食品和包装机械绿色设计基本准则、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

    5.3重点产品技术装备开发

    5.3.1替代进口产品技术装备开发

    全国大型食品工业企业或进入食品市场准入序列的企业几乎全部为进口设备。由于食品和包装机械大量进口,严重制约和挤压了民族工业,导致国产设备只能配套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因此,需要开展食品和包装机械替代进口产品技术装备开发,采用国际、欧盟等先进标准,按照国际先进的研究设计程序进行开发,在创新设计、优化设计、安全卫生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进口产品。

    5.3.2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开发

    在食品工业产业链上,部分环节的食品和包装机械能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如大功率电机、烘干机械、杀菌机械、废水处理设备等,生产成本高,需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开发。分析耗能、排放现状以及技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环节能耗和排放指标,研制高性能、低消耗的节能减排设备。研究开发对象包括容器清洗设备、烘干机械、杀菌机械、废水处理设备、粉尘处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

    5.3.3主食工业化技术装备开发

    目前我国主食(如馒头、花卷、面条、水饺、包子等)仍以作坊式手工操作为主,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按照市场需求特点,重点开发面制食品机械加工自动化装备,主要包括饼干、面包、方便面自动上料和配置系统、挂面自动包装技术与装备、馒头自动集成技术与装备、保鲜面团物流设施与配套技术装备、保温面条的自动生产技术装备等。

    5.3.4杂粮主食化改性技术装备开发

    玉米、荞麦、燕麦、青稞、大麦等杂粮适口性差,加工成型困难。通过改性处理,可改善和提高杂粮的筋力、弹性、粘结性等加工性能。因此,需要开展杂粮主食化改性技术装备的开发,研究技术装备工作参数,优化技术结构和性能指标,开展设备研制,实现杂粮适口性改良目标。

    5.3.5低温脱溶技术装备开发

    常规制油浸出工艺所得的饼粕,由于经高温脱溶而使饼粕蛋白质的功能性显着降低,严重影响蛋白质的提取及质量。为得到高质量、高功能性蛋白质,必须采用低温脱溶的方式。只有低温脱溶才能使饼粕中的蛋白质变性减小,以获得高质量的分离蛋白。因此,需要开展低温脱溶技术装备开发,解决湿粕在低温状态下(<80℃)脱溶难题,使饼粕蛋白质变性减少到较低程度,可替代同类进口设备,生产的低温脱溶粕可用作食品,并成为加工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组织蛋白和脱脂大豆粉的理想原料。

    5.3.6植物蛋白加工技术装备开发

    以低温脱溶饼粕(大豆粕、菜籽粕、花生粕)为加工对象,结合我国植物蛋白质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等情况,开展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丝状纤维蛋白的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提出技术性能参数,研制关键设备,配合分离蛋白、组织蛋白、丝状纤维蛋白开展应用研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5.3.7食品高新技术与装备开发

    大力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快食品机械高新技术应用的开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以产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提高行业主导产品的开发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开展近红外光谱技术装备的开发,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装备的开发,通电加热技术装备的开发,多组分超临界萃取技术装备的开发,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的开发等。

    5.3.8无菌包装(灌装)技术装备开发

    无菌包装(灌装)是液态食品的重要生产形式和发展方向,在总结进口、国产无菌包装(灌装)技术装备的基础上,改善材质性能和结构设计,提高机械性能、控制系统水平和无菌效果,使产品系列化。与国内包装材料制造企业开展联合开发,提高机器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尽快提高国产化水平,替代进口。重点开展液态奶无菌包装(灌装)技术装备的开发、在线制杯(盒)式无菌包装技术装备的开发、塑杯装酸奶的无菌灌装技术设备的开发、液体食品无菌储运技术装备的开发,大型饮料无菌冷灌装技术装备的开发等。

    5.3.9真空充气包装技术装备开发

    真空充气包装的技术“瓶颈”,主要是提高计量充填速度、准确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实现包装的数字化、智能化控制,解决现有包装机对物料的适应性、配套性和效率低等问题。满足类似肉制品、马铃薯片、奶粉等容易氧化的固体、粉剂食品对包装技术特定功能的需求。重点开展自动充填连续式真空包装机的开发、固体物料连续真空充气自动包装机、袋成型充填封口真空包装机等。

    5.3.10鲜活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装备开发

    我国鲜活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菌类等)较多,在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需要一定形式的包装,实现鲜活农产品保鲜包装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作业。重点开展水果、蔬菜的保鲜膜包装技术装备的开发,水果套网包装技术装备的开发,果蔬涂膜机、贴标、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技术装备的开发,水产品等生鲜食品长效保鲜包装技术装备的开发等。

    5.4标准化工作与重要标准制定

    加强标准化技术研究,完善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体系,推进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发挥行业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鼓励食品和包装机械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

    5.4.1术语标准制定

    目前我国食品机械还没有统一的术语标准,导致食品机械部分产品的名词、定义比较混乱,造成食品机械设计、制造、贸易等工作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解释不一致。因此,制定食品机械术语标准很有必要。包装机械虽然有术语标准,也需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5.4.2分类标准制定

    我国目前执行的食品机械分类还是1984年制定的。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导致一些新兴领域及其产品没有包括进去,缺失较多;另一方面食品机械原有分类中一些内容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因此,制定食品机械分类标准很有必要。包装机械虽然有分类标准,也需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5.4.3安全标准制定

    由于食品和包装机械安全隐患突出,导致设备操作人员烫伤、断指、断臂、致残直至死亡等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大多数事故主要由设计隐患造成。原有的《食品机械安全卫生》、《包装机械安全要求》标准,远不能解决机械安全导致的事故。因此,需要从设计环节入手,急需制订食品和包装机械安全标准,遏制有关事故发生。

    5.4.4卫生标准制定

    由于国产食品和包装机械材质卫生隐患突出,导致一些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加工的食品微生物超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因此,制定食品和包装机械卫生设计技术标准很有必要。

    5.4.5设计方法标准制定

    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设计人员除测绘仿制、参照设计外,大都难以开展自主设计。例如,国际上通行的设计方法中,通过创新设计注入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含量、通过优化设计保障机械性能和可靠性、通过安全设计保障操作人员勉受伤害、通过卫生设计保障食品安全等,该行业的设计者几乎都未采用。因此,需要制定食品和包装机械设计方法标准,以提升食品和包装机械设计水平。

    5.4.6绿色设计标准制定

    由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传统设计很少考虑环境属性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其产业链一般只考虑到设计、制造和使用环节。而绿色设计则是从系统工程和绿色理念出发,不仅考虑食品和包装机械设计、制造、使用,而且还要考虑报废、处置等环节。因此,需要制定食品和包装机械绿色设计标准,实现食品和包装机械合理配套,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升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

    5.4.7产品标准制定

    从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看,具有行业标准属性的产品标准只覆盖行业全部产品的30%左右,约有50%的产品只有企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还有约20%的产品属于无标生产。由此看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标准需要制定的数量还很大,任务艰巨。因此,我们应该组织行业力量,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标准结构,全面提高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和市场适应性。

    5.4.8售后服务标准制定

    当前,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售后服务问题突出,机械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扯皮问题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定和技术要求,对诸多问题没有严格的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和市场开拓,影响行业的市场信誉。因此,需要制定食品和包装机械售后服务标准,提出基本要求,以规范市场秩序。

    6、措施与建议

    6.1转变认识观念

    在认识观念上,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长期游离于国际发展趋势之外,制约了行业的产业提升,必须从观念上扭转过来。一是重有形资本向无形资本转变。当今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品种、数量等有形资本的竞争,而是产品品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无形资本的竞争,通过无形资本给产品注入技术含量,使企业获取更大利益。二是重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一直走“多品种、小批量”之路,甚至一个企业一年搞几个新产品,结果都没有技术含量。而国际知名企业走的是“少品种、专业化、大批量”之路,一个企业只有一两个产品,技术含量很高,产品批量很大。三是由最终产品质量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转变。过去控制产品质量时,往往对最终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而今是对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报废处置和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

    6.2加强行业指导和协调

    行业机构肩负着指导行业、发展行业的历史重任,要积极发挥行业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除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抓好四项任务:一是为企业办实事。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集企业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展行业政策研究。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属于涉农产业,但长期未能享受涉农政策。拟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向有关部门提出享受涉农政策的理由和建议,要锲而不舍地开展这项工作。三是开展市场跟踪研究。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对市场苗头进行跟踪研究,及时提出预警措施,不断协调行业与市场的矛盾。四是发挥行业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行业专家委员会要适时诊断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每年制定目标和任务,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排忧解难。

    6.3努力提升科研设计水平

    调查显示,需要提升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科研设计水平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制造问题,而是设计问题,约有80%左右的问题出在设计环节。二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主要采用参照设计,自主设计寥寥无几,只不过是采用了计算机画图而已。这种设计方式难以注入技术含量和提升设计水平。三是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科研设计程序执行不到位,重成果水平的多,重市场效应的少,导致一些国际水平的科研设计成果或国家重奖成果市场不认可,推广不出去。因此,需要重新理顺科研设计程序,制定新一轮的科研设计准则,推进自主设计能力,努力提升科研设计水平。

    6.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企业一年搞几个新产品,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市场寿命很短。而国外一些知名企业几年才搞一个新产品,技术壁垒很高。加强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自主创新能力,其目的是为科研产品注入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含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认识。使科技设计者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长期的经济效益。二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组建高素质的自主创新队伍,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自主创新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适应自主创新需要的设计手段和科研设施。三是制定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的方法。许多企业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创新,不知道如何实现技术跨越。因此,研究制定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的方法很有必要。

    6.5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

    实践证明:没有高标准,就没有大品牌。不仅要瞄准国内先进标准进行“对标”,而且更要瞄准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接轨”.当前首要的任务: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化工作。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完善食品和包装机械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管理标准等,提升产品标准数量和质量。计划与机械工业食品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食品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合作,重点安排行业会员单位和重点骨干企业的重点产品制定标准,组织行业力量开展标准化工作。二是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设计中,鼓励采用ISO系列标准、EN系列标准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推进食品和包装机械更多的技术装备符合安全卫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国际惯例。三是加强先进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力度。筛选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有重要提升作用的标准,通过培训班、技术讲座等形式组织企业进行宣贯,以提升企业的科研设计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

    6.6推进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

    产学研联合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是加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要立足本行业实际,强化产学研联合开发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是抓住一批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在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分工合作,联合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研发机制。充分利用行业现有条件和资源,联合行业科技力量,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并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三是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在研发重点上,开发一批对食品和包装机械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在重点产品和重点工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安全卫生等工作,淘汰高消耗、高污染、浪费资源的落后技术,提升技术装备的安全卫生水平。加快行业高端技术、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步伐,逐步实现替代进口能力。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沟通渠道,使政府更多地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科技动态,以利于取得政府的科技支持。要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吸纳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保障重点项目研发的用款需要。




日期:2010-10-12
 
行业: 包装材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