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发展中国的茶叶产业,食品伙伴网网友安全钮在食品论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每每说起中国的茶叶,消费者率先想起的只是一些地名+品种,比如说到绿茶,先联想的可能是黄山猴魁、西湖龙井。但是如果提到国外的茶,则可能会想到英国的立顿。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后期宣传主题的差异。大多数中国的茶叶是以产地和种类命名。而立顿的宣传完全是一种企业行为,打造的是企业品牌。地域的历史品牌是属于一个地方的公共的品牌。所以说它不是代表某个企业的品牌。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只是代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一个大的茶类。
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不够突出,品牌的影响力不够。缺乏像立顿这样能够在全世界能够叫得响的品牌,约束了企业规模上的发展。区域品牌是地方品牌,在产品质量管理和对外宣传上,好像一盘散沙比较分散,标准很难制定,品牌也很难打造,都是靠政府宣传,力度有限。极不利于茶叶产业做强做大、走向国际。
对于历史沉淀下来的公共品牌,每个企业也好,每个个人也好,或者每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也好,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一拥而上。而在需要维护这个品牌的时候,需要宣传这个品牌的时候,需要给这个品牌增加科技含量的时候,需要给这个品牌升级的时候,或者标准统一的时候,可能就会相互推让。这样就会造成品牌走出去的难度。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据《神农本草》记载,并且美国和日本对茶叶进行了科学实验,说明茶有保健功能,可以防癌、抗辐射、降血脂、降血压等等。要讲究科学饮茶,不同的地方要喝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季节要喝不同的茶叶,不同的人要喝不同的茶。绿茶是凉性的,红茶是热性的茶,普洱茶是碱性的茶,是属于中性的。正因为如此,茶叶在中国喝了几千年没有中断,而且,饮用的国家越来越多。
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而且有五千多年的茶文化,茶叶从中国传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目前,中国的茶叶面积、总体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实际上我们的效益排名世界第三位。这是我国茶产业的可悲。根据08年的统计数字,立顿红茶年销售总额达到3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茶叶农业总产值的70%多。也就是说,相当于7万个茶厂的总产值。将近7万家茶厂都比不上一家立顿红茶。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国的茶叶历史品牌很多,各个省都是各自为政的,在市场推广过程当中没有一致性,一段时间可能盛行普洱茶,一段时间可能盛行铁观音,一段时间又盛行红茶,消费者完全是以某个地方的强力宣传为导向,不理智地消费。
为什么中国这样的产茶大国都比不上一家立顿红茶?改革开放之初,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只管生产,销售考虑的不多。民营企业介入之后,对于各自的企业品牌才开始重视。但所有的茶叶企业的实力非常薄弱,就是靠一点一滴地销售茶叶,创造利润,缓慢推进。因为茶叶本身就是传统农业,不是高科技,不是附加值特别高的产品,也不是虚拟产品,它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东西。靠滚动性的发展,靠低起点原始的积累,要想把茶叶品牌做强做大是很难的。现在很多茶叶企业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这种心理,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日子就行,既不愿意行业内部联合,也不知道跨行业联合。
茶叶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首先要得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扶持茶叶企业做强做大。茶叶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针对性,在银行贷款方面要有突破性。现在农业企业贷款很难。因为农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较少,在银行评估完以后,比如资产评估1亿,最多只能贷款5000万。没有资金就难以突破瓶颈。
茶叶要做强做大,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多品种和深加工以及包装变化的研究。同时,一些基础技术、基础研究相应急需配套开展,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研究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茶叶成分、风味的影响等等。同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此外,还有个重要环节就是市场营销推广,用比较时尚的,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的方式,使茶叶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焕发新的生机,关键是大力打造品牌的影响力。这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是系统工程,消费者接受品牌同样是个缓慢过程。不可能一年就能扶持一个品牌,通过五年、十年的扶持,可以形成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品牌。抓住了现在的时尚,有标准系统,宣传、销售的可复制性非常强,并且有大量资金注入,使其可以迅速向全球铺开。
综上所述,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打造品牌,突破行业发展瓶颈,首先是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第二就是科技创新。第三需要营销手段,需要可复制的或者说是可以迅速推广的模式。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使中国不仅是茶叶大国,更是茶叶强国。
备注:以上评述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食品伙伴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日期:20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