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的事件数、患病人数分别占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总数的55.1%、74.2%,死亡1人。
(一)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场所分类情况。
暴发场所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单位食堂 | 43 | 602 | 135 | 0 |
宾馆饭店 | 20 | 250 | 96 | 0 |
学校食堂 | 12 | 403 | 71 | 0 |
街头摊点 | 7 | 74 | 49 | 0 |
快餐店 | 7 | 64 | 17 | 0 |
农村宴席 | 4 | 111 | 107 | 0 |
小吃店 | 2 | 8 | 7 | 1 |
送餐 | 2 | 21 | 1 | 0 |
合计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发场所是单位食堂,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其44.3%和39.3%,死亡1人由游船上(小吃店)制备的水产品海螺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导致。
(二)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分类情况 。
暴发原因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有毒动植物及毒素 | 37 | 555 | 153 | 1 |
微生物性 | 27 | 642 | 230 | 0 |
化学性 | 6 | 89 | 16 | 0 |
毒蘑菇 | 2 | 18 | 8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 | 25 | 229 | 76 | 0 |
合计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动植物及毒素的监测起数最多,占38.1% ,其中由菜豆引起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有毒动植物及毒素事件总数的83.8%、90.8%,水产品海螺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导致1人死亡。
(三)按食源性疾病暴发食品分类情况。
食品种类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果蔬类食品 | 36 | 562 | 173 | 0 |
肉类食品 | 15 | 177 | 113 | 0 |
水产食品 | 5 | 26 | 17 | 1 |
蘑菇 | 2 | 18 | 8 | 0 |
面米食品 | 1 | 62 | 0 | 0 |
豆制品 | 1 | 64 | 64 | 0 |
调味品 | 1 | 5 | 0 | 0 |
多种(或混合)食品 | 18 | 405 | 55 | 0 |
其他 | 3 | 20 | 12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 | 15 | 194 | 41 | 0 |
合计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 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果蔬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7.1%和36.7%;肉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15.5%和11.5%。
(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数分类情况。
患病人数/起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100 | 1 | 109 | 0 | 0 |
50~99 | 7 | 402 | 72 | 0 |
30~49 | 5 | 207 | 109 | 0 |
10~29 | 34 | 562 | 243 | 0 |
<10 | 50 | 253 | 59 | 1 |
合计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数<10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最多,占51.5%;患病人数为10人~29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累计患病人数最多,占36.7%。
(五)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引发因素分类情况。
引发因素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加工不当 | 39 | 625 | 168 | 0 |
误食误用 | 9 | 121 | 20 | 1 |
加工人员污染 | 4 | 203 | 16 | 0 |
生熟交叉污染 | 3 | 62 | 48 | 0 |
存储不当 | 2 | 42 | 42 | 0 |
原料变质 | 1 | 7 | 3 | 0 |
2种及以上因素 | 11 | 218 | 127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 | 28 | 255 | 59 | 0 |
合计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在已明确的引发因素中,由加工不当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40.2%和40.8%;由2种及以上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11.3%和14.2%。
(六)学校食堂暴发事件报告情况。
2015年第一季度,由学校食堂引起的暴发事件报告起数12起,患病403人,无死亡。主要原因是多种食品的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加工人员感染诺如病毒后交叉污染以及菜豆烹饪不当导致。
二、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的事件数、患病人数分别占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总数的44.9%、25.8%,死亡10人。
(一)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场所分类情况。
暴发场所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家庭 | 68 | 305 | 186 | 10 |
学校 | 4 | 180 | 58 | 0 |
其他 | 7 | 47 | 20 | 0 |
合计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发场所是家庭,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分别占其86.1%和57.3%,死亡10人由家庭自制豆制品不当、误食误用亚硝酸盐、面米制品加工不当以及不明原因等导致。
(二)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分类情况 。
暴发原因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化学性 | 18 | 77 | 63 | 2 |
有毒动植物及毒素 | 14 | 109 | 73 | 0 |
微生物性 | 10 | 89 | 62 | 1 |
毒蘑菇 | 2 | 9 | 4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 | 35 | 248 | 62 | 7 |
合计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最多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化学性的监测起数占22.8%,死亡2人由家庭误食误用亚硝酸盐导致; 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动植物及毒素性的患病人数最多占20.5%,其中以菜豆烹饪不当和食用桐油果为主。
(三)按食源性疾病暴发食品分类情况。
食品种类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果蔬类食品 | 13 | 83 | 57 | 0 |
肉类食品 | 13 | 69 | 45 | 2 |
水产食品 | 6 | 27 | 27 | 0 |
调味品 | 5 | 18 | 10 | 2 |
面米食品 | 4 | 26 | 26 | 4 |
豆制品 | 3 | 8 | 8 | 1 |
蘑菇 | 2 | 9 | 4 | 0 |
乳类食品 | 2 | 5 | 2 | 0 |
多种(或混合)食品 | 12 | 82 | 40 | 1 |
其他 | 10 | 48 | 33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 | 9 | 157 | 12 | 0 |
合计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果蔬类食品的暴发事件监测起数、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16.5%和15.6%;肉类食品的暴发事件监测起数占16.5%,其中家庭的熟肉制品引起2人死亡,原因不明。
(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数分类情况。
患病人数/起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50~99 | 1 | 98 | 0 | 0 |
30~49 | 1 | 46 | 46 | 0 |
10~29 | 6 | 115 | 56 | 0 |
<10 | 71 | 273 | 162 | 10 |
合计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数<10人/起的暴发事件的监测起数和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89.9%、51.3%和100.0%。患病人数为50~99人/起的暴发事件发生在学校,原因食品和致病因素均不明。
(五)按食源性疾病暴发引发因素分类情况。
引发因素 | 监测起数 | 患病人数 | 住院人数 | 死亡人数 |
误食误用 | 19 | 92 | 77 | 2 |
加工不当 | 13 | 107 | 65 | 1 |
原料污染(或)变质 | 7 | 19 | 17 | 0 |
存储不当 | 5 | 11 | 9 | 0 |
其他 | 1 | 5 | 1 | 0 |
2种及以上因素 | 7 | 53 | 46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 | 27 | 245 | 49 | 7 |
合计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事件,在已明确的引发因素中,由误食误用引起的暴发监测起数最多,占24.1%,死亡2人由家庭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由食品的加工不当引起的患病人数最多,占20.1%。
三、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分析
(一)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果蔬类食品和肉类食品是主要的暴发食品。果蔬类食品中主要为有毒植物菜豆(88.9%),原因是烹饪不当,主要发生在单位食堂(81.2%)。肉类食品主要为酱卤肉(80%),原因为生熟不分、存储不当导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33.3%)和超量、违规使用亚硝酸盐(25%)引起,主要发生场所为街头摊点和宾馆饭店。
发生在学校食堂的暴发事件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其中2起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2起为加工人员感染诺如病毒后交叉污染,4起为菜豆烹饪不当。
(二)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主要发生在家庭(86.1%),主要原因为对菜豆、草乌等有毒植物加工不当、误食桐子和烹饪面米食品、蔬菜时误用亚硝酸盐;5起死亡事件共死亡10人,其中,自制臭豆腐中肉毒毒素中毒1人,误食亚硝酸钾2人,不明原因7人(自制发酵玉米面制品中4人、卤猪脚2人、炒菜1人)。
四、 建议
(一)重点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均易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应重点加强其各个环节的食品监管;加强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对应季蔬菜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二)加大对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针对家庭的暴发事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现象,将多形式、多主题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常态化,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健康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肉毒毒素和河鲀毒素的预防,减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食堂加工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和各地卫生部门应联合对学校营养餐、幼儿园配餐及其食堂用餐严格监管,将食品安全知识、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变成常态化的课外活动。
日期: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