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第16周(4月11日至4月17日),中国鱿鱼市场整体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态势,但在多方博弈下,“稳中走弱”趋势愈发明显。价格分化、成交增量与观望气氛并存,标志着市场进入新一轮博弈期。
东南太平洋:胴体反弹,其余多数规格价格回落
本周,浙农中心东南太平洋鱿鱼平均结算价格约为23833元/吨,较上周继续微幅下行。多个品类出现价格回落,其中片子和鱿鱼须价格分别下跌1000元和1073元/吨,成为跌幅最大的品种;尾鳍、大原条、鱿鱼嘴等品类跌幅在320-520元/吨之间,整体呈现缓慢调整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连续两周大跌后,胴体规格出现止跌反弹,单周上涨398元/吨,显示底部或已初步形成,反映出市场部分采购方逢低补货情绪释放。
尽管整体行情趋弱,但交易量较前期有所回升,共成交4598吨,显示出一定承接力。
从综合报价来看,东南太平洋大多数规格报价持稳,仅尾鳍、小原条、大原条、片子等品类小幅下调250-400元/吨。
秘鲁资源初露复苏信号,全年捕捞量看高
产地消息显示,秘鲁近海资源仍未完全恢复。截至2月第一周,累计卸货量仅9183吨,但最新预测指出,1-6月秘鲁巨型鱿鱼总捕捞量或将达19万吨,为2025年复苏奠定基础。IMARPE最新研究显示,今年资源分布优于去年末,被认为是秘鲁鱿鱼“复苏之年”的重要信号。
国内方面,远洋船队捕捞表现稳定,年初至今单船平均捕捞量维持在700-800吨区间。
西南大西洋:阿鱿产量平稳,市场观望
本周浙农中心无西南大西洋鱿鱼交易记录,但综合报价保持稳定。阿根廷本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本季累计卸载量达97997.5吨,预计全年产量将与前两年(约15万吨)持平,保持高位。
我国远洋船队在西南大西洋作业表现良好,目前鱿钓船单船均产为300-350吨,大拖网船为1200-1300吨,小拖网船为630吨左右,处于正常范围。
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波动有限,价格整体平稳
本周西北太平洋交易放缓,仅1500g以上规格有成交,平均价25500元/吨,其他规格维稳,唯有300-500g规格价格小幅上涨750元/吨。
印度洋市场虽无实际成交,但多个大规格报价上涨750元/吨,显示在资源相对稀缺背景下,买方信心尚存。
市场进关放缓,高价压力抑制采购积极性
舟山口岸数据显示,4月以来远洋自捕鱿鱼进关量有所减少,与市场高价、需求低迷相互交织。虽然前期累计进关已达18万吨,同比增长显著,但高价持续,加工企业在原料成本高企下保持谨慎态度,实际开工积极性受限。
市场观察:价格高位震荡,供需分歧仍在发酵
从本周行情可以看出,市场仍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上游船东对价格走势保持乐观,而加工厂因原料过高、利润压缩表现消极,贸易商则因终端需求不振降低报价预期,多方“拉锯”格局愈发明显。
在中美贸易战影响未退、消费端恢复乏力的背景下,预计未来短期内鱿鱼价格仍将在高位震荡区间盘整,中长期趋势仍需关注国际资源变化和主要市场恢复情况。
日期: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