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由河北省奶业协会主办的“2025北方奶业大会暨第七届河北国际奶业博览会”在石家庄盛大开幕。本届大会以“以万变应不变,穿越经济周期”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奶业产业链的专家学者、牧场代表及奶牛养殖从业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与技术创新路径。作为中国奶业领军企业,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育种中心负责人王波臻在大会产业技术与发展论坛环节带来了《储能蓄势应对新形势、穿越周期拓展新未来——以牛为本打造核心牛群挖掘发展潜力》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在奶牛遗传改良、核心牛群建设及牧场降本增效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前沿技术,通过“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开拓创新路径。
直面行业挑战:核心牛群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我国奶牛种质资源基础薄弱、严重依赖进口、遗传改良进展缓慢是制约提升奶牛单产、降低养殖成本的核心瓶颈。奶牛种质作为奶业发展的“芯片”,对我国奶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及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核心影响作用。数据显示,国内牧场90%以上种牛遗传物质依赖进口,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面对外部严峻的国际形势,奶牛种业必须自立自强,方能突破“卡脖子”,摆脱受制于人,为14亿人的“奶瓶子”装上中国“牛芯片”。为此,伊利早在2019年就全面启动“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通过种质科研、转化应用、专业培训、现场服务、政策引领等多种方式帮牧场改良增效,筑牢国内奶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正如王波臻在报告中指出:“奶牛养殖的长期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当下的生产效率,更依赖于核心牛群的遗传潜力储备。”通过建立优质核心牛群,牧场能够系统性优化牛群结构,培育具备高产、高繁、抗病、长寿等优势的奶牛,为未来3-5年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核心牛群的遗传优势对牧场效益影响深远:产奶量育种值最优组与最差组的奶牛,其305天成年当量单产差距可达2.86吨,若以单头牛年单产差值计算,经济效益差距超过万元。这一数据直观印证了“良种即效益”的行业共识。对此,王波臻强调:“核心牛群建设需立足长期规划,通过精准选育和科学管理实现‘储能蓄势’,方能穿越行业周期波动。”
科学育种体系:从分群管理到精准选育种
如何高效建立核心牛群?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提出了一套覆盖“评估-分群-选配-扩繁”全链条的解决方案。
首先,基于基因组检测、系谱分析和生产性能数据,动态优化牛群结构,科学开展分群育种;其次,核心群优先使用全球排名靠前的性控冻精或胚胎,快速扩繁优质后代,逐步减少低效基因留存,实施精准选配策略;另外,依托基因组测定、DHI性能监测和线性评定技术,定向选育产奶量、乳房结构、肢蹄健康等关键性状,同步提升单产与牛群健康水平,依托技术赋能增效。
位于保定市的金谷牧场是伊利的合作牧场,也是伊利核心牛群建设服务工程的典型标杆。金谷牧场在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团队的指导服务下,通过分群育种和基因组选育,其NM$指数>400的牛只占比提升至73.63%,单产达42.37公斤/天,同比提高2.16公斤,饲养成本降至1.66元/公斤,实现“高产”与“降本”双突破。
全链服务落地:从技术帮扶到效益转化
伊利始终以“以牛为本”的理念助推行业稳步前行,通过多维度的技术服务体系,助力牧场将育种规划转化为实际效益。
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以核心牛群建设为基石,将奶牛生产寿命、优质饲草料转化率、精益管理运营等核心技术领域横向融合,立体推动奶牛养殖向资源节约、效率倍增新型态升级。王波臻表示:“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持续深化基因组技术应用,探索功能基因检测和胚胎移植技术,培育兼具健康、高产、高繁、抗病、长寿、低碳的优质核心牛群,加快我国奶牛核心种群建设速度,为奶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正如定州鑫牧源牧场,在伊利技术团队的支持下,通过核心群分群育种和个体选配,21天妊娠率从43.16%提升至54.65%;河北诚信牧场引入精益管理后,单产同比提高2.51公斤,饲喂成本下降0.1元/公斤。这些案例证明,科学育种与精益管理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牧场养殖效率与运营能力。
2025北方奶业大会为行业提供了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的平台,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所分享的实践成果,也再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注入了新动能。未来,伊利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推进奶牛种业振兴,储能蓄势应对新形势,为中国奶业穿越新周期、拓展新未来提供持续助力。
日期: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