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挖野菜”热潮最近悄悄兴起,这一亲近自然的活动虽充满乐趣,却也伴随各种安全隐患,例如野菜采摘过程受伤、被蛇虫叮咬,以及食用有毒植物引发中毒等。因此,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采摘食用野菜要注意以下几点。
采摘与选购:
谨慎辨别,远离污染
(一)不熟悉的野菜不采不食。许多有毒植物与可食用野菜外形相似,如毒芹(形似水芹)、断肠草(形似金银花、五指毛桃)、苍耳子(幼芽有毒)等,仅凭经验易误判。
(二)生长在公路旁、垃圾场、化工厂、污水沟附近的野菜可能吸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不可采摘。
(三)避免采摘与有毒植物伴生的野菜,防止交叉污染。
(四)选择正规购买渠道。建议通过正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食材,避免流动摊贩或路边摊点来源不明的产品,并保留购物凭证。现买现吃,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变质。
加工与食用:
科学处理,适量为要
(一)预处理步骤不可少。
部分可食用的野菜,例如蕨菜、香椿等,就算在正规渠道购买,煮食时也要注意。
1.清洗:流水冲洗去除泥沙,淡盐水浸泡30分钟以去除表面污染物。
2.焯水:多数野菜含草酸或微量毒素(如蕨菜中的原蕨苷、香椿中的亚硝酸盐),需沸水焯1-2分钟以降低风险。
3.煮熟煮透:避免生食,确保彻底加热。
(二)控制摄入量,特殊人群慎食。
1.野菜多性寒,过量食用易引发腹泻、脾胃虚寒,老人、孕妇、婴幼儿、过敏体质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2.部分野菜(如蒲公英、鱼腥草)含药理成分,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特定人群(如肾病患者)产生副作用。
3.光敏体质者需避免长时间户外采摘野菜,以防诱发日光性皮炎。
中毒应急处理:
及时反应,保留证据
(一)中毒症状识别。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或死亡。
(二)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食用,用手指或勺柄轻触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保留剩余野菜及呕吐物样本供检测;迅速携带样本前往医院就医,说明食用情况,以便针对性治疗。
群体聚餐与特殊场景的注意事项
(一)学校食堂、集体用餐单位应禁止加工野菜,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
(二)户外采摘活动需提前规划,远离污染区域,避免儿童误采有毒植物。
理性看待野菜的“养生功效”
部分野菜可能会含有一定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但不可替代日常蔬菜,更非“万能药”。盲目追求药用价值(如降血糖、抗癌等)可能适得其反,需遵循“科学尝鲜,安全至上”的原则。
日期: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