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适宜区域
适宜有水源及补充灌溉水源的玉米产区。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应用移动式灌溉施肥机、灌溉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配套北斗导航播种、耐密抗倒品种与科学化控、营养诊断与高效水溶肥和病虫草绿色防控等措施。玉米播后及时滴水出苗确保苗全苗齐,氮钾后移、磷肥基追搭配、中微量元素因缺补需实现养分精准供应,支撑高密度群体,与当地常规模式相比,推动玉米密度增加10%-30%,力争单产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提高10%以上。
二、设备选型
(一)水肥一体化系统组成。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管)组成,具体设备规格和型号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首部枢纽一般包括加压、过滤、安全防护和量测设备,以及灌溉施肥智能决策平台等,输配水管网应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科学布设,主管根据地形实际状况选择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管材,冻土层较深区域管道埋深应在 1.2—1.5 米。田间支管建议选用易于搬运、密闭性能较好、免打孔、不易变形、可多年使用的预制孔、聚丙烯材质的可折叠软管。作物收获后,清洗检修过滤器,排空管道残留水分,防止冻裂管道和设备。
(二)关键设备选型。因地制宜选择固定式或移动式首部,根据灌溉水质选择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叠片过滤器,或不同过滤器组合使用,如黄河流域宜选择离心过滤器和网式过滤器组合配套使用,过滤水中泥沙。有条件的选择自动反冲洗功能过滤器。狭长地块(长度大于70米)推荐使用长距离小流量滴灌带(管),以减少田间管网、出水桩等设施,滴头出水量宜为0.7—2.0升/小时、间距一般为30—40 厘米,砂质土壤宜流量大些、黏质土壤宜流量小些,滴灌带间距以60厘米为宜(砂土间距40厘米左右)。地块不平或坡地使用压力补偿滴灌带。积温不足、蒸发量大的区域,宜采用膜下滴灌;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宜采用浅埋滴灌。浅埋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3厘米,砂土地埋深4—5厘米。
三、不同区域技术要点
(一)东北及长城沿线春玉米。主要包括东北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华北北部和黄土高原等区域春玉米,具有喷滴灌设施条件的半干旱半湿润区域,适宜采用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地埋渗灌等技术。
1.播种及铺管。一是精细整地。整地要掌握好“平、碎、匀”要点,地面平整、无明显土块。二是适时播种。耕层5厘米处地温稳定超过10-12℃时适墒播种,覆膜地块可适当提前。三是播种铺管。选用带有北斗导航功能机械,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管、铺膜、压膜、覆土等作业,一般1条滴灌带灌溉2行玉米,大小行播种时滴灌管布置在窄行中间。四是合理增密。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审定,在当地已种植并表现优良的耐密高产品种。较非水肥一体化管理,适当增加播种密度10%-30%。
2.灌溉施肥策略。底肥建议施用玉米配方肥20-25公斤/亩,施肥时肥料离种子侧5-10厘米,深7-10厘米,推荐选用具有保水、生根等作用的功能肥料。膜下滴灌玉米全生育期灌水6-10次,每次灌水量10-30m?/亩,灌溉定额每亩约100-250m?,浅埋滴灌单次灌水量较膜下滴灌高3-5m3/亩左右。玉米播种后即滴灌出苗水,同时随水滴施高磷中氮低钾型水溶肥或磷酸一铵3-5公斤/亩,利于出苗快而齐。拔节至抽雄前分2次随水滴施高氮低磷中钾型水溶肥5-10公斤/亩。抽雄期滴施中氮低磷高钾型水溶肥7-9公斤/亩。灌浆期至乳熟期,追施中氮高钾型水溶肥3-5公斤/亩。全生育期施氮(N)13-20公斤/亩、磷(P2O5)6-10公斤/亩、钾(K2O)6-12公斤/亩。
3.控旺防倒防病虫。地下害虫严重地块,结合滴出苗水每亩滴施辛硫磷60-80克。增密地块在6-8展叶期喷施控旺剂,控制穗位高度、增粗基部茎节,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播后苗前和苗后及时喷施除草剂防除杂草,孕穗期盯防玉米螟和中后期茎腐病及叶斑类病害。
(二)西北内陆灌区和沿黄灌区春玉米。主要包括新疆、河西走廊等内陆灌区以及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沿黄灌区,是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沿黄灌区宜推广黄河水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破解黄河水泥沙过滤难题。
1.选配品种及科学播种。针对灌区气候特点、栽培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选择耐密性好、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强的高产多抗品种。播前种子包衣,提高玉米抗逆性。播种深度一般4-6厘米,大小行播种时,大行距一般70-80厘米,小行距一般30-40厘米。合理增加播种密度,河西灌区、河套灌区等高产地块播种量一般可增加到6500-7000株/亩左右,具体因品种而异。
2.机械覆膜铺管一体。建议采用具有北斗导航功能的播种机械,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管、铺膜、压膜、覆土等作业,滴灌带间距90-120厘米,1条滴灌带灌溉2行玉米,大小行播种时滴灌管布置在窄行中间。膜下滴灌建议选用厚度适宜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具体型号因种植模式而异),膜上每2米处覆土,以防跑墒及大风刮破地膜。
3.灌溉施肥策略。玉米全生育期一般灌水8-12次,灌水定额每亩约145-320m?。播种后即灌水1次滴水出苗,灌水量15-30m?/亩。有条件地区在秋翻地时施用腐熟有机肥2-3吨/亩,底肥建议施用玉米配方肥20-30公斤/亩,推荐选用具有保水、生根等作用的功能肥料。强化玉米中后期水肥供给,分别于拔节期、拔节-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吐丝期追肥4-5次高氮型水溶肥,吐丝-灌浆期追2-3次中氮高钾型水溶肥,共追氮(N)13-20公斤/亩、磷(P2O5)6-10公斤/亩、钾(K2O)4-10公斤/亩,施肥量可根据土壤地力、目标产量等调整。
4.控旺防倒防病虫。对于地下害虫严重地块,结合滴出苗水每亩滴施辛硫磷60-80克。膜下滴灌玉米田间小气候较为干燥,应加强叶螨的综合防治,并重点注意玉米螟、黏虫、草地螟的防治。在玉米6-8展叶期喷施控旺剂,控制穗位高度、增粗基部茎节,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减少杂草发生。
(三)华北黄淮和汾渭平原夏玉米。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和山西汾河谷地,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适宜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深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行走式喷灌机等方式实现水肥一体化。
1.品种选择及处理。选择紧凑耐密、抗病、抗倒、宜机收、经过包衣处理的中晚熟夏玉米品种。若没有包衣处理,可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拌种。如选择5.4%吡虫啉·戊唑醇等高效低毒种衣剂包衣,控制苗期灰飞虱、蚜虫、丝黑穗病等;用辛硫磷等药剂拌种,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2.播种与铺管。贴茬直播,宜采用等行距机械播种;灭茬直播,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机械播种,大行距一般70-80厘米,小行距一般30-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根据品种耐密性合理增加密度,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000-6000株,半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000-5500株。麦玉轮作一年两熟的浅埋滴灌田,在小麦播种时铺设滴灌带,玉米直接在滴灌带中间行播种。上茬无滴灌带的夏玉米田,前茬如有秸秆宜先进行秸秆粉碎或清理,再进行铺管。地埋渗灌、可伸缩喷灌等水肥一体化管道一般在小麦播种前施工铺设。
3.灌溉施肥策略。该区域玉米生长正值雨热同期,可结合降水情况进行测墒补灌施肥。播种后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5%时,滴灌出苗水15m3/亩左右;为预防地下害虫,可在滴出苗水时每亩滴施高氯辛硫磷60-80克。拔节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0%时灌水15-20m3/亩;大喇叭口至灌浆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5%时灌水20-25m3/亩。在施肥方面,总养分量建议氮(N)15-20公斤/亩,磷(P2O5)6-8公斤/亩,钾(K2O)8-10公斤/亩,其中70%-80%的氮、40%左右的钾及20%左右的磷分3-4次在拔节至灌浆期随水追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增施硫酸锌2公斤/亩。
4.其他配套措施。一是杂草防除“封定结合”,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茎叶定向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优先选择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二是控旺防倒伏。玉米前期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植株徒长;在6-8展叶期科学喷施控旺剂,缩短节间,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适时晚收,待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后机械收获。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技术集成。立足不同区域水资源禀赋和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开展水肥一体化应用情况调研和模式集成创新,形成区域化的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模式,提高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大力推广应用。结合绿色高产高效、节水增粮推进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积极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集中连片建设示范区,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积极培训指导。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培训,线上线下举办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等高效节水灌溉和科学水肥管理技能。对典型案例积极总结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技术普及。
日期: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