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玉理事长在中国国际酒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品质求变,重塑消费的维度”,指明了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当“平替”“性价比”成为消费市场的关键词,舆论惯性地将价格敏感等同于消费降级。这种论断的本质,是对消费者行为演进的浅层误读。价格理性不等于价值妥协,而是消费主权觉醒的必然产物——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市场中,消费者不再为虚高溢价买单,转而追求“真实价值密度”。
酒业市场的波动恰恰印证了这一逻辑:消费者对品质的评判标准已从物理指标(如香型、年份)升维至精神体验(如文化共鸣、情感仪式感)。当产业端仍沉迷于传统品质叙事,无法将“好产品”转化为“好意义”时,供需关系的断裂便以“价格理性”的形式显现。所谓消费降级,实则是产业进化滞后引发的市场错位。
消费升级并非线性增长的物质消费,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认知革命。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三重转变:
1. 价值锚点迁移:从“产品功能价值”到“场景精神价值”。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酒液本身,而是酒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社交资本与生命仪式。
2. 决策逻辑重构:从“性价比计算”到“心价比衡量”。价格与功能的传统公式被打破,情感共鸣度、文化认同感成为新的决策变量。
3. 消费角色进化:从“被动接受者”到“价值共创者”。消费者通过品牌互动、文化诠释参与价值生产,倒逼产业重塑价值创造体系。
这种升维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在马斯洛需求层次持续上移的驱动下,消费者对意义的渴求将超越对物质的占有。酒业必须认识到:一瓶酒的价值上限不再由窖池年限决定,而取决于其能否成为消费者精神世界的“意义容器”。
酒业想要破局,就要从品质表达走向意义生产,传统品质标准仍是价值基底,但需注入文化基因与情感势能。酒企需解构“品质”的内涵,物理品质上建立可感知、可验证的技术标准体系,消除信息不对称;精神品质上将地域文化、工匠精神、东方美学转化为产品叙事语言,使每一瓶酒成为“可饮用的文化IP”。
其关键在于打破“品质=技术参数”的陈旧逻辑,构建“品质=情感交互”的新公式。
当消费者拒绝被“教育”,品牌必须从权威角色转型为“精神伙伴”:既要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与消费者共建文化认知坐标系,又要设计沉浸式体验场景,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记忆的生产过程。
消费市场的剧变本质是一场认知革命。当消费者开始用精神价值重新定义“值得”,酒业竞争已进入更高维度——这不是关于酿酒技术的竞赛,而是对人性深层需求的洞察竞赛;不是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意义生产权的争夺。
在这场升维之战中,唯有将每一瓶酒酿造成“通往精神世界的门票”,才能赢得下一个消费时代的入场券。
日期: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