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江区一栋乡村厂房内,一家肉羹加工作坊的操作台上,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正对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逐一核对配料表;在惠安县一家传统糕点作坊,执法人员手拿一盒绿豆饼正对小作坊业主进行标签标识规范指导……这是近期福建省泉州市市场监管系统执法人员针对农村食品小作坊开展的“靶向整治”行动中的一个个缩影。
今年来,针对农村传统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在泉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积极推动下,泉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农村食品小作坊专项治理,以闽南肉羹、蜜饯、传统糕点三类城乡结合部群众消费量大、农村婚丧喜庆需求高的食品为重点,突出检查原料采购、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规范、环境卫生监控四大关键环节,以“五查工作法”全面排查小作坊食品安全:一查资质:核验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性,是否超出登记食品类别生产;二查环境:评估生产加工卫生条件是否持续保持加工必备条件;三查原料:是否使用来历不明或污染物超标原料、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等生产食品;四查过程:是否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五查标签:是否规范标注标签标识、登记信息等。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百人次,检查农村食品小作坊29家次,对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
检查中,执法人员还尤为注重宣传教育,规范指导问题小作坊抓好整改提升。检查发现洛江区某肉羹作坊为改善产品色泽,因对添加剂使用标准不熟悉,未能有效区分使用合规焦糖色,导致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执法人员当场查封问题产品,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可添加使用的替代调色添加剂。
“以前做蜜饯全凭感觉凭经验,现在有专家主动送来相关标准并耐心指导,使我们的工艺流程更规范了,厂区也更干净整洁,生产加工操作起来也更顺了,客户多了生意更好了!”南安市一家完成改造的蜜饯作坊负责人深有感触。目前还有更多蜜饯小作坊正在改造提升中,部分因生产需求超出小作坊食品目录的,已引导其主动转型升级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
通过整治,泉州市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共治+小作坊自律”治理体系,加快了小作坊转型升级,如今小作坊逐步告别“小散低、脏乱差”,正朝着“小而精、特而美”方向发展,为守护传承闽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添砖加瓦。
稿源:食品生产科
日期: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