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效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减损失、提单产、保丰收的关键举措。为抓好农作物病虫灾害防控,促进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扎实推进农药科学安全增效使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以粮食主产区、病虫害主要发生危害区为重点,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在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方面作用,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体系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推进统防统治、应急防治和绿色防控,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指导,严防重大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成灾,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通过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全省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6%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7%以上,确保将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全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二、技术路线
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立足抓早治小、分类指导、联防联控、协同治理,适时开展“一喷多防”,实现“一喷多效”,确保及时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水稻恶苗病,重点做好种子药剂处理,宜采取先包衣再浸种的双重防病措施。立枯病等苗期病害,突出育秧苗床的科学管理,重点做好床土调酸、床土消毒和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的药剂防治。潜叶蝇、负泥虫等苗期虫害,采取“苗床带药下田”轻简化防治技术,同时加入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移栽后水稻缓苗,缩短返青期。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因地制宜选用在当地稻瘟病发生风险等级较低的品种,科学合理施肥控水,抓住水稻分蘖末期至破口期的关键防治时期,科学采取“一喷多防”等综合措施,实现精准防控,减少用药次数和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茎基腐病、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应根据不同地块的病虫发生种类,优先选用抗(耐)病(虫)作物品种,科学选用种子处理药剂,有效控制或减轻危害程度。同时,结合田间监测,对局部地块适时开展药剂补充防治。粘虫,重点加强监测预警,采取性诱和灯诱成虫、谷草把诱卵、田间早期查幼虫等多种措施,全面掌握田间虫情,确定应防地块,抓住幼虫3龄前的防治适期,抓好突发点片应急防治。玉米螟,重点推行放蜂治螟、生物农药、性信息素控制、食诱技术等绿色防控措施,重发地块突出抓好大喇叭口期药剂防治。双斑长附萤叶甲,提倡种子处理预防,实现防控前移;在害虫盛发期,可喷施杀虫剂防治;也可结合防治玉米螟时进行兼防。玉米大斑病、灰斑病、鞘腐病、北方炭疽病等生长中后期病害,优先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重点地块要抓住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可结合叶面追肥及玉米螟、蚜虫或红蜘蛛等虫害防治,喷施有效药剂积极预防,降低后期重发风险。
(三)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控。大豆根腐病和地下害虫、苗期害虫,重点落实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措施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预防大豆根腐病,应针对当地主要致病菌种类“对症选药”,由腐霉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引发的根腐病,可选择宁南霉素拌种或含精甲霜灵+咯菌腈成分的种子包衣剂;由疫霉菌引发的大豆根腐病,要优先选用抗、耐大豆病的优质大豆品种,包衣选用含有精甲霜灵和咯菌腈成分的种衣剂,并保证每100千克种子精甲霜灵有效成分达到12克~15克;针对新型镰孢菌根腐病防治,在包衣时要加入三氟吡啶胺。需要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害虫等的地块,可选择含有噻虫嗪成分的种衣剂。迁飞性害虫草地螟,重点做好虫情监测预警,一旦发现大量成虫迁入,要全面普查,及时挑治低龄幼虫。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要重点做好查田,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及时喷药防控。大豆苜蓿夜蛾等食叶类害虫,要落实深翻、灭茬等农业防治措施,对达到防治指标的重点发生地块,突出生物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优先采用性信息素诱控成虫、投放赤眼蜂灭卵等生物措施,在7月底至8月中旬食心虫幼虫孵化盛期,可结合“一喷多促”进行施药防治。
(四)农田杂草科学防控。坚持科学用药理念,把安全放在首位,以标准药械和规范施药为依托,在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中,突出抗性治理和减少高风险、长残效农药品种使用,有效降低农作物药害风险。长残效除草剂品种减量使用,提倡莠去津、异噁草松与其他除草剂混用喷雾,减少用量。限制使用含莠去津、异噁草松有效成分的土壤处理剂,逐步淘汰含莠去津成分的土壤封闭处理配方。安全高效除草技术模式,除我省西部风沙、盐碱土地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地区外,应坚持以土壤封闭为主,茎叶处理为辅的除草原则,提倡杂草早期治理,在杂草萌发期或低叶龄期予以有效防控。应结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特点、作物布局、耕作条件、田间杂草种群及杂草抗性程度等,充分利用农艺控草和机械除草措施,因地制宜制定安全有效的除草方案。对于土壤湿度适宜地区、地块,应采取土壤封闭处理控草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的“一封一杀”技术模式;对于春季土壤干旱地区、地块,不宜采取土壤处理的,应适时采用苗后早期茎叶喷雾处理除草。除草剂减量施药技术应用,使用喷雾系统更新和改造达标的施药机械规范开展施药作业,提倡添加使用减药增效助剂,减少除草剂浪费,降低用药量。施药机械的更新换代,持续加强先进标准施药机械和标准节药防风喷头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推进先进标准施药机械和节药防风喷头的更新换代。安全开展无人机除草作业,持续推进农用无人机规范作业,推广精准减飘施药技术,加大航化专用助剂的推广力度。在种植作物多样、地形复杂的地块,尽可能避免使用农用无人机开展航化除草,防止造成飘移药害。
(五)蔬菜及中药材绿色防控。全面加强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的技术指导,协调应用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加快推广物理、理化诱控、生物农药、免疫诱抗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手段,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做到轮换用药,切实提升蔬菜及中药材安全用药水平。
(六)植物疫情监管和防控治理。依托全省病虫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开展马铃薯甲虫、稻水象甲、大豆疫霉病、瓜类果斑病、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水稻白叶枯等重大植物疫情的全面监测调查,切实掌握疫情发生分布情况,确保重大植物疫情早发现、早防控。针对不同疫情发生特点,采取种子消毒、种子包衣,发生关键期提前施药预防,收获后妥善处置秸秆及病残体等综合措施,做好持续防控治理。对首发疫情,应大力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力争扑灭;对于老疫情,控制不暴发流行,并降低危害程度。
(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大药瓶(袋)清洗的宣传和技术指导,积极宣传采用三次清洗技术、简易清洗设备等方式清洗药瓶(袋),充分利用包装物中的农药,减少药瓶残留;指导种植户配药后及时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送至回收站(点)或农药经营门店,不得随意丢弃或私自焚烧、掩埋。加强对农药经营者、回收站(点)的日常监督管理,指导其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纸质台账或电子台账,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数量和去向信息,及时将所回收和贮存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归集转运,降低临时存放风险。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加强病虫疫情监测与防控指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省10000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和村级植保员的作用,增配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及时会商研判,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做到精准研判、科学决策;进一步推广普及“掌上植保”APP,提升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指导能力。同时,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指导对症选药、轮换用药、适期适量用药,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二)推进病虫疫情防控。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分作物、分病虫、分农时大力推进联防联控、协同治理。紧盯一、二类病虫害等重大病虫,结合“一喷多防”“一喷多促”等措施,实现防病虫、提单产、优品质有机统一。同时,发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以稻瘟病、粘虫、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为重点,促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
(三)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坚持达标防治、对症选药、适时适量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规定,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组织开展新农药、新技术试验示范,筛选推广一批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低风险农药。以推动落实防风节药喷头更换、配套大型先进的节药风幕式喷杆喷雾机示范为契机,积极举办绿色防控、安全用药、规范施药技术现场培训活动,大力宣传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品种和规范安全施药技术。普及“掌上植保”APP,持续举办“黑龙江植保技术网络大讲堂”,组织开展“科学用药”专题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科学用药水平。
(四)加强植物检疫监管。以国家级种苗繁育基地、大中型种苗生产经营企业、主要种苗集散地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作物种苗生产、调运、销售等全链条检疫监管。加强种苗繁(育)种生产和试验基地的防疫指导及产地检疫监管,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种苗市场检疫执法检查,加大跨区调运检疫证书查验和抽样复检力度。强化染疫种苗溯源追踪,依法依规科学处置。严厉打击无证调运、使用假证、货证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国外引进种苗的检疫监管,严防境外有害生物入侵危害。
四、保障措施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植保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及早安排部署,跟踪掌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和防控进度,多渠道筹措防控资金,提早做好应急防控物资准备,规范喷防作业行为,指导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强化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化防治服务人员培训,推进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同时,及时反映解决各地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顺利开展。
五、行动安排
(一)立即动员部署。及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和工作要求。4月至8月,根据粮食生产和重大病虫害发生形势,及时组织召开防控推进会、视频会,以及技术培训示范和网络讲堂,分阶段、分作物动员安排防控工作。
(二)及时预报预警。5月至8月,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植物保护机构,适期开展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组织专家准确分析研判水稻、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形势,及时发布预报预警,提出防治建议,科学指导病虫防控。
(三)严格信息报送。5月至9月,加强监督管理,指导病虫疫情监测网点严格按照调查技术规范和信息上报要求,及时开展监测调查和信息上报,准确掌握病虫疫情发生动态。严格执行新发突发重大病虫疫情当天即报制度,提升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
(四)加强调研指导。在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省农业农村厅将组派技术指导组,分片包干,深入重点县份和防控一线,采取日常联系和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及时调度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控进展,督促指导并协助各地落实防控措施。同时,加强农药使用风险隐患排查,确保病虫害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落到实处。
来源: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日期: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