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新发布标准包括食品标签标准2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3项、食品产品标准4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8项、检验方法标准29项,以及《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项标准修改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问答
(一)预包装食品标签都有哪些信息?
预包装食品标签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可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是食品的“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需要标示的信息有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营养成分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致敏物质提示等。
(二)如何读懂食品名称?
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名称是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的食品名称,指能反映食品本身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固有特性的专用名称,包括对食品或配料特征、工艺特点、食品类别等一种或多种食品专属特征的描述。
通过真实属性名称,消费者可以明晰食品的本质和类别,还可以对相似的食品进行区分。如巧克力,是以可可制品和(或)白砂糖为主要原料,而代可可脂巧克力则是以白砂糖、代可可脂等为主要原料,二者主要原料存在差别;又如“发酵乳”,配料表中只可能含有乳和菌种;如果在“发酵乳”中加入了糖、果蔬、谷物、食品添加剂等其他配料,就需要以“风味发酵乳”来命名。即便是风味发酵乳,乳含量依然会大于80%,对于乳含量不足80%的产品,只能以“含乳饮料”来命名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需要学会通过食品名称辨认食品。
(三)配料表怎么看?
加工制作食品时加入并且存在于终产品中的所有配料,都会在配料表中按照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明示(加入量小于2%的配料可在配料表的最后以任意顺序标示),包括食品添加剂。
配料表的引导词无论是“配料”还是“配料表”,涵义都是完全一致的。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的配料,往往在制造食品时的加入量也越多。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配料表,了解食品中含有的配料和成分。同时若食品标签上以文字形式特别强调了食品中含有某种配料或成分时,还需要食品标签上说明相应配料或成分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或含量。
(四)致敏物质提示怎么看?
我国食物过敏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食物过敏不仅影响过敏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预防食物过敏的核心在于阻断过敏者与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接触,而食品标签在全球食物过敏风险管理中被视为最有效的工具。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尽可能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我国食品标签将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当预包装食品使用含麸制的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作为食品配料时,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强调方式,或在配料表下方通过致敏物质提示语,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质。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食品标签上致敏物质的提示信息。
(五)日期标示怎么看?新版GB 7718对日期标示要求进行了哪些修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强制预包装食品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生产日期是食品成为最终产品的日期,也包括包装或灌装日期;保质期是预包装食品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食品过了保质期后,不可以再用于生产和销售。
食品保质期由食品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生产工艺、配料使用情况、贮存条件等因素,经过稳定性试验等步骤确定。食品标签上标示的保质期,更像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承诺,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拥有较好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特别是部分食品受加工工艺、包装方式、成分特点、贮存条件等因素影响,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和氧化反应等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活动受到抑制,从而拥有了较长的保质期限,如罐头食品、冷冻食品、脱水食品、高糖高盐食品、真空包装食品等。
为了避免食物浪费,新的GB 7718实施后允许食品企业自愿标示“消费保存期”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供消费者参考。同时,为了便于阅读日期信息,新修订的GB 7718规定预包装食品需要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示保质期的到期日。标准实施后,消费者不再需要通过计算确定食品何时过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不恰当的贮存会缩短食品保质期,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
(六)什么是数字标签?
数字标签是食品包装上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展示的食品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数字标签相较传统食品标签没有标示版面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的体验感与便利性,也为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开展良性互动,丰富食品标签展示内容提供了空间。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表明食品标签将正式开始向数字化升级,数字标签将陆续应用到各类食品包装上,消费者将会体验到数字标签的更多便利。
(七)“零添加”“不添加”真的更健康、更优质么?
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标签信息,使消费者明晰产品本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食品标签的信息不得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以某款“果汁饮料”举例,饮料的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同时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只是一个宣传噱头,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有些含糖饮料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的声称吸引消费者,却造成了消费者认为产品中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更有产品会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际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代替,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为了避免“不添加”“零添加”声称对消费者的误导,新版GB 7718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八)没有了“零添加”,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
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是为了使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避免使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真实属性,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而通过营养标签可以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如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相应的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同时食品中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示,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选择。
相关报道: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的公告(2025年 第2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问答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问答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25)问答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25)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25)问答
日期: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