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狂炫三斤车厘子后进了ICU”的短视频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发大家的关注与讨论。视频中一位女士脸部浮肿、呼吸困难,医生诊断结果竟为“药物过敏”。无独有偶,其他网民朋友亦接连反馈“食用大量车厘子后,出现了胃痛、腹泻症状”。短短数日,脆甜多汁的车厘子跌落“神坛”,难道车厘子中真的添加了某种“科技与狠活”吗?针对近期的焦点,发现大家的疑问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
为何能够“长期保鲜”
车厘子漂洋过海远渡国内
二十五天左右
为何能够保持鲜嫩不坏?
车厘子的保鲜手段相对成熟,能够实现长期保鲜其实是多种保鲜手段叠加作用的结果。
提前采摘:约7成熟时采摘,降低在储运中因成熟度较高造成的腐坏。
冰水冷激:采摘后迅速浸入冰水,不仅能够清洁表面、清除细菌霉菌、降低虫害,还能降低果实呼吸速率,延长保鲜时间。
气调处理:选择具有乙烯分解功能的包装袋,加入吸水纸,充入二氧化碳,降低氧气浓度,抑制呼吸强度,促进车厘子进入“休眠”状态。
冷链运输:为降低运输成本,多选择海运且全程冷链来到中国。
到达国内之后,如若打开包装,保鲜手段被破坏,果实呼吸强度变强,可能数天之内即会变软、腐坏。
属于“反季水果”吗
车厘子一般于6月上市,属于夏季节令水果,为何临近年关却达到了售卖高峰?国内的车厘子多从智利等南半球国家进口,主产地与我国季节刚好相反,在我国冬季时,正值智利车厘子成熟上市期,不属于反季水果。
是否会使用“保鲜剂”
车厘子表面为何会有白色痕迹,难道真的是泡了“药水”?车厘子冰水清洗过程中会添加保鲜剂,能够帮助抑制表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缓水分流失、降低新陈代谢,从而延长保质期限。常用的保鲜剂包括维生素C、氯化钙等,多为食品级的无机盐,毒性低、残留少,且易溶于水,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在食用车厘子前,采用清水或盐水多次清洗,可以去除表面的保鲜剂。
真的会导致中毒吗
有媒体报道有人“吃车厘子太多进急诊室”,疑似出现中毒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吃车厘子太多会中毒”有两种说法,“铁中毒”和“氰化物中毒”,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并不成立。车厘子中确实含有铁和促铁吸收的维生素C,但铁含量约为0.3 mg/100g,远低于肝脏、血制品等富铁食物。按照体重为60公斤的成人计算,当日至少摄入几百公斤车厘子,一次性铁摄入量超过20 mg/kg bw,才有可能出现铁中毒症状。至于车厘子中的“氰化物”,通常以氰苷形式存在于果核中,而果肉不含。大家日常食用时,注意不要咬破果核。
怎么食用更健康
车厘子确实不宜大量食用,否则易引起消化不良。医生表示,车厘子富含纤维素等物质,不易消化,一次性吃太多,容易出现上吐下泻类似肠胃炎的症状,脾胃虚弱的人群尤甚。此外,如果食用了不新鲜、已霉变的车厘子,也很有可能会出现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因此,大家在购买后注意低温贮藏。
日期: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