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发现蛋白源和膨化加工条件可调控饲料物理质量和花鲈消化生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Aquaculture Reports 》上。
水产饲料的快速发展推动饲料配方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原料和加工参数的调整对饲料物理质量(PPQ)的改变以及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常常被低估或忽视。
该研究采用2×2因子设计,制备了4组饲料,涉及2种蛋白源(鱼粉FM和棉籽浓缩蛋白CPC) 和2种加工条件(PC-M, 预调质水分30%和模头温度120℃;PC-H, 预调质水分22%和模头温度140℃),获得了不同物理质量的膨化饲料,并投喂花鲈20天。结果显示,与FM 相比,CPC提高了饲料的硬度、耐久性和软化时间,但降低了花鲈营养物质消化率。与PC-M相比,PC-H提高了饲料硬度、耐久性、软化时间和水中稳定性,降低了花鲈餐后胃水通量和胃食糜水分以及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因此,蛋白原料和加工条件均可用于调控饲料物理质量和鱼类消化生理,这对于不同养殖模式下追求高耐久性、高水中稳定性同时高消化率的饲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2400605)、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任务(CAAS-IFR-ZDRW20230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B02039-3)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博士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rep.2024.102243
日期: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