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10 年间,畜牧业尤其是肉羊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生产方面,产量和产能增速趋稳,经济重心逐渐集中并向西北方向转移;贸易方面,贸易总额和逆差持续扩大,市场结构变单一但产品结构多元化;消费方面,线上消费和户外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羊肉价格受外部影响波动频繁。总体来看,我国肉羊产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生产技术和品牌效应 3 个主要方面的限制,建议重点保障农牧区生产资料供给,通过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打造高附加值品牌集群,促进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肉羊产业一直在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城乡居民对羊肉的消费量和消费偏好也相对较高,肉羊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可以有效保证国内肉类供给和食物全面安全,对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大力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我国相继出台了《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全 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 年)》《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肉羊产业整体产量和产能大幅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格局,但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研究在总结近 10 年我国肉羊生产、贸易、消费发展趋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未来我国肉羊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点。
1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特征
生产、贸易、消费比较能够体现一个产业的经济发展情况,本文主要从这 3 个视角出发,概述中国肉羊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总体来看,我国肉羊产业的产量和产能在不断增加但增速趋稳,贸易总额扩大的同时贸易逆差也在持续扩大,线上消费和户外消费是大势所趋,将有力带动城乡居民对羊肉的消费和经济的增长。
2011—2015年,我国羊出栏量从 26 661.5万只上升至29 472.7 万只, 增长了10.5%,年均增长2.6%;而 2017—2021 年,我国羊出栏量从 31 218.4万只上升至33 045.0万只,总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5.9%和1.5%,羊出栏量增速明显放缓。羊存栏量增长情况类似,2017—2021 年,我国羊存栏量从 30 231.7万只上升至 31 969.0万只,总增长率仅为5.7%,较 2011—2015年羊存栏量增速降低了3.1个百分点,稳定在3 亿只上下(表 1)。虽然我国羊存出栏量增速均有所下降,但羊肉产量大幅增加。2011—2015 年我国羊肉产量增加了10.5%,与羊出栏量增速一致,2017—2021年羊肉产量增加了9.1%,增速略有下降但大大超过了同期羊存出栏量的增长速度, 肉羊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中国肉羊生产整体上空间相关程度较高,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多年来分布在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的省羊肉产量比重占全部省比重均超过70%。自然资源条件如饲草或玉米等粮食作物资源、肉羊产业内和产业间比较优势、农业劳动力数量、技术进步包括科学饲养方式和优良品种选育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等因素均会促进肉羊生产的空间集聚,其中肉羊产业比较优势、农业劳动力数量、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肉羊生产方式相对较为传统,仍然属于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11—2020年,我国四大优势产区羊存栏量从24 394.2万只增长至 27 516.7万只,增幅达12.8%,四大优势产区羊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比例也从86.4%上升至89.8%;四大优势产区羊出栏量全国占比则从 92.3%上升至93.7%,羊肉总产量全国占比从 91.9%上升至93.1%,分别上升了1.4个和1.2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肉羊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重心正在向优势产区集聚,只是速度较为缓慢,集中趋势还不太明显。其中,中原优势产区羊存栏量从 6 902.3 万只下降至 6 221.2万只,降幅达9.9%,年均下降1.1%, 羊存栏量全国占比更是从 24.5%下降至20.3%。这主要源于中原优势产区中主产省份河北、河南羊存栏量的大幅下降,江苏也下滑得比较多,而山东、湖北等地又增 长较少,难以弥补主产省份的大幅下降。西北优势产区2020年的羊存栏量为7 830.9万只,占全国总存栏量的 比例为25.6%,相较于2011年分别增长了32.8%和 4.7个百分点(图 1)。近10年,中东部农牧交错带和西南优势产区这一比例也有所上升,分别为 1.1 个和1.7个百分点,但上升幅度远低于西北优势产区。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中国肉羊生产的重心有由牧区向农区转移 的趋势”并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但在草原生态保护力度增强和牧草资源趋紧情况下,肉羊产业对粮食资源的依赖性会逐渐增强,从而向农区转移的趋势会愈加明显。
1.2 贸易总额和逆差持续扩大
2011年以来,我国肉羊国际贸易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贸易总额由3.29亿美元增长到 2021年的24.03亿美元,年均增长63.04%。从进出口变化来看,进口由2011年的 2.76亿美元大幅增加到 2021年的23.7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6.16%,其中 2014—2016年,由于受到国内小反刍兽疫的影响,羊肉进口规模表现为下降;出口则由 2011年的 0.53亿美元下降为 2021 年的0.25亿美元。与此同时,贸易逆差不断拉大,由2011年的逆差2.23亿美元一路飙升为2021年的逆差23.53亿美元,逆差以年均 95.52% 的速度快速上升(表 2)。
从羊肉进出口品类来看,2011—2021年,我国羊肉进口品类主要以冻带骨绵羊肉为主,常年进口占比高达90.00%,这主要是因为绵羊肉细腻鲜香、膻味较轻,符合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且冷冻肉便于长时间保存,运输成本也低很多。但近几年,这一比例明显下降,2021年冻带骨绵羊肉进口占比仅为77.00%,较2011年下降了20.1个百分点,充分说明我国羊肉进口的多样化程度有所提升。同期羊肉出口品类主要以鲜、冷、冻山羊肉为主,出口占比基本在55.00%~70.00%,而2021年我国出口鲜、冷、冻山羊肉的交易额仅为当年交易总额的28.00%,进一步表明我国羊肉进出口产品结构开始朝多元化发展。
中国肉羊贸易的国际市场结构一直比较集中,其中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亚洲地区以及中东的约旦、阿联酋及科威特等少数穆斯林国家和地区。近10年,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升高,2021年中国香港羊肉出口交易额为0.2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羊肉出口总交易额的90.90%,较2011年上升了28.5个百分点(图 2)。
与出口市场结构类似,中国肉羊进口贸易市场同样集中,而且集中的程度更高,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和智利等国(地区),而且多数年份只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这2个国家占据着中国进口的绝对主体,2国占比高达 96.00%以上。同时,中国羊肉进口进一步向新西兰集中,2021 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羊肉占比为61.31%,较 2011年上升了 2.6 个百分点。中国肉羊贸易的国际市场结构较为单一,向核心市场进、出口所占比重过大,一旦国际贸易的环境发生改变将使中国肉羊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长的稳定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1.3 传统消费模式已经转型
虽然中国居民肉食消费中以猪肉为主,但是根据国务院《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14—2020 年》宏观调控的目标,丰富国民膳食结构,增加其他肉类摄入是大势所趋。自 2014 年开始中国肉羊产业占中国肉产业(除水产品)的市场比例持续上升,中国肉羊产业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羊肉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羊肉人均消费量和消费总量呈波动增长的态势,尤其是羊肉户外消费和线上购买量明显增加,但羊肉消费较易受诸如非洲猪瘟、人畜共患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2021年我国羊肉表观消费总量达到554.9万t,较2011年增长36.8%;居民人均表观消费量从2011年的3.0 kg/人增长至2021年的3.9kg/人,增幅为30.0%(表 3)。同时,2011—2021年,全国羊肉户内消费总量和人均户内消费量分别增长了24.4%和18.2%,均低于羊肉表观消费总量和人均表观消费量的增速。2016—2019 年,全国羊肉户内消费总量和人均户内消费量更是连年下降。再加上电商新零售模式不断涌现 ,“线上”消费和“户外”消费已经成为羊肉消费和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羊肉消费区域来看,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城乡居民对羊肉较为青睐,2 个地区的羊肉消费量之和占全 国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2020年,西北地区的人均羊肉消费量最大,为24.9kg/人,其中最高的省份是新疆,达到12.7kg/人;其次为华北地区,人均消费量为 15.1 kg/人,西南、华东、东北、华中、华南地区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为 6.9、5.2、3.6、2.4、2.0 kg/人。这部分表明我国对羊肉产品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各区域间的产销情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1.4 价格波动愈加频繁
10年前,我国羊肉价格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到了2011—2014年,羊肉价格开始快速增长,从41.8元/kg增长到65.4元/kg,增长了56.4%;之后也是小反刍兽疫疫情,2015—2017年,我国羊肉市场价格出现了反常的下降,从61.3元/kg下降至 55.9元/kg,下降了8.7%;但 2018 年以后,羊肉市场逐步回暖,羊肉价格又开始攀升,近年来一直都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主要与肉羊养殖的高饲料成本有关。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22年上半年形式稍有变化,羊肉价格开始持续下降,6月平均价格比1月下降了 4.9%;甚至相较于上年同期,各月价格仍呈下降趋势, 其中5月和6月同比下降了5.0%和 4.0%,下降幅度最大。2022年上半年羊肉价格持续下跌一是因为季节性变化,一般下半年羊肉价格会有所回升;二是羊肉市场供给相对宽松,2022年各地羊肉产量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进口量增大,货源较为充足;三是各地猪肉市场大跳水,羊肉出现结构性过剩。
从近5年的月度价格来看,我国羊肉价格季节性、周期性波动明显(图 3),其中周期性波动时间跨度明显延长,季节性波动有收窄趋势,“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效应对羊肉消费和价格有显着的推动作用。春冬季不同气候所形成的生产条件和储存成本的差异、消费者冬季食用羊肉滋补身体的饮食偏好,再加上节日习俗的影响,使得羊肉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特征,通常会经历1—2 月的上升、3—6月的下降以及 7—12月的回升。羊肉价格变动的季节性有收窄趋势,说明羊肉价格的季节性变动越来越频繁,周期越来越短,而且其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变动越来越剧烈。2020—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羊肉价格在 2019年增长的基础之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年内“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变动趋势没有改变,但下半年回升幅度有所减弱,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其他年份,仅 2021 年,12月份羊肉价格低于同年1月份,下降了2.5%。这主要与疫情下居民外出就餐减少有关。
2 肉羊产业未来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扩繁增产空间有限
近年来, 随着国家草原政策的调整和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肉羊产业发展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和规制 3 个方面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从 2000年起实施了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项目,草原保护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原生态恶化问题。但受高涨的消费需求刺激,超载和偷牧现象屡禁不止,全国大部分草原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草场恢复速度较慢,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整体情况尚未根本扭转。随着国家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各产区对于新建规模肉羊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审核审批手续日趋严格,环评及污染防治设施和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建设成本提高了规模场户的进入门槛。
2.2 科学营养饲喂水平低,产能品质均待进一步提高
很多肉羊养殖者对肉羊的营养需要缺乏了解,有什么喂什么,没有形成日粮配合的饲喂观念,更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大部分养殖者(包括大型肉羊养殖企业)普遍存在对肉羊矿物质营养缺乏认识,忽视精饲料中矿物质添加剂使用的情况。一些养殖者使用了微量元素预混料,但使用的是奶牛用预混料,甚至是猪用预混料,无法保证精饲料的营养全面与均衡。同时,肉羊养殖者在饲喂精饲料时,常根据经验投喂,往往只配制一种类型的精饲料,对于不同生理阶段的肉羊仅仅是饲喂量不同,忽视了各生理阶段肉羊的营养需要特点,未能针对不同生理阶段肉羊配制相应的精饲料。
2.3 肉羊养殖环境不规范,疫病防控风险加大
目前大部分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缺乏科学处理养殖废弃物的知识,对于处理养殖废物的必要性和益处没有充分了解, 成本投入意愿低,养殖环境不规范,防疫条件不达标,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人畜生存环境恶化、防疫技术人员短缺,相关农牧业服务部门存在技术推广力量薄弱、防疫机构设置不健全、手段落后、检测设备不完善等问题,肉羊的发病率依然较高。此外,随着货运物流的发展,我国各省(区)之间的活羊交易日益频繁, 一些外来重大动物疫病也增加了肉羊疫病防控压力。
2.4 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不足,尚未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养殖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是规模以下养殖场(户) 开展肉羊标准化养殖和现阶段肉羊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要瓶颈。我国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起步较晚, 在精深加工梯次增值技术、全链条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肉品加工全链条智能设备研发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且技术成果在肉羊生产加工业的转化率低,是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一半不到。受限于精深加工增值技术缺乏,我国羊肉产品加工层次少、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精细化分割产品的需求。
2.5 品牌辐射带动效应不强,难以有效推动地区农牧民增收
一方面,我国肉羊产业尚未完全建立起品牌营销机制,地理标志品牌总体注册数量较少。截止到 2021年,中国羊地理标志品牌注册数量为137个,羊肉地理标志品牌注册数量为78个,仅占比36.3%。而且消费者大多熟知的均为企业品牌如小肥羊品牌、小尾羊品牌和蒙羊品牌等,对羊及羊肉品牌了解不多,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建立起辐射带动效应较强的公共品牌或产品品牌。另一方面,羊肉市场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机制,难以有效推动地区农牧民增收。与小屠宰场生产的产品相比,现代屠宰加工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助推了非先进技术产品的广泛存在,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不高,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3 促进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国农牧区肉羊产业发展问题主要源于资源、技术限制和市场挑战,因此,保障肉羊生产空间,提高肉羊市场竞争力是解决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 多措并举保障农牧区生产资料供给
面对草原退化严重、干旱频发导致的饲草料供给不稳定或成本较高的问题,要从长期环境治理和短期饲草料基地建设多方面考虑,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着力提升草原保护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稳步向好。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禽畜粪污资源化处理和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监督实施,并综合考虑纯牧区、农牧区结合区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草原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统筹资源、产业、技术等因素,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分区施策。另一方面,加快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发展,着力促进草产业发 展和饲草料基地建设 ,尤其是以草牧业发展为主的省(区)。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青贮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等饲草料生产,逐步推进苜蓿等优质饲草国产化替代;推动饲料散装散运,鼓励饲料厂和养殖场实行“厂 场对接”。
3.2 规范科学饲养过程和营养搭配
进一步完善饲养标准,科学调控肉羊所需营养搭配,加强研发肉羊饲料配制技术和加工工艺,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促使肉羊产业向更加标准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继续集中力量研究提高农作物副产物如秸秆等利用率的方法与技术,挖掘我国在粗饲料方面的潜力;大力推广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开发专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结合营养需要和饲料资源,不断完善精粗饲料跨区调配机制。
3.3 不断加强重大疫病防治意识和手段
树立“保健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健全和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检测监督机构,进一步加强肉羊疫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升级动物疫病监测手段;重视疫病诊断与检测技术的国际接轨和标准化,加强与国际信息互通、技术经验交流共享;更要注重加快相关疫苗的研发推广,以及做好疫苗注射后的免疫防控效果评估检测。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别较大,饲养条件与模式不同,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有差别的技术规范,使得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更加有的放矢。
3.4 产业各主体协同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家肉 羊产业技术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依托科研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强化肉羊种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延链增效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示范,通过生产服务、集中培训、入场指导等形式,面向规模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养殖大户开展实训,实现关键技术向养殖效益转化。政府肉羊产业政策应向羊肉产品及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倾斜,支持肉羊产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开展 羊肉产品及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精细化分割,对羊毛、肠衣、头蹄等副产品进行加工,并布局生物制剂、毛(骨、皮)工艺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企业。
3.5 打造肉羊产业高附加值品牌集群
农畜产品附加值较低是造成农牧民增收困难的一大因素,在保障农牧民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增强产品外在的品牌效应, 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的溢价率。一是加快推进商标注册,加强羊肉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为依托,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各地地理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基于羊肉产品特 质,从“无公害”、“新鲜”、“地方风味”等方向出发,进行品牌差异化定位,加大草原绿色品牌建设;按照羊肉品质分类标准,完善现有羊肉产品品种、品质的市场细分,形成优质优价机制,并努力开拓高端羊肉市场,获得高品牌溢价。三是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积极发展休闲文旅模式,利用其辐射带动效应,推动羊肉品牌“走出去”。
日期: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