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揭示了 FecB 不同基因型小尾寒羊卵泡中颗粒细胞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解析不同 FecB 基因型小尾寒羊个体间产羔数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在《松果体研究杂志(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12.081,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
据团队首席储明星研究员介绍,卵泡颗粒细胞包裹在卵母细胞表面,为卵母细胞排卵提供养分和必要的生长微环境。 FecB 是绵羊多羔性状的主效基因, ATG2B 是细胞自噬相关基因家族成员之一,该基因通常在自噬增强时表达水平上调。褪黑素可通过其抗氧化特性抑制细胞自噬,但褪黑素是否能通过调节 ATG2B 介导卵泡颗粒细胞自噬以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破解这一问题对阐明 FecB 突变型小尾寒羊和 FecB 野生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团队基于前期的 FecB 不同基因型颗粒细胞单细胞测序结果,发现 ATG2B 在 FecB 突变型小尾寒羊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FecB 野生型小尾寒羊。研究人员利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试验,探究了褪黑素调节 FecB 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卵泡颗粒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 FecB 突变型小尾寒羊和 FecB 野生型小尾寒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自噬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ATG2B 对 FecB 不同基因型卵泡颗粒细胞自噬的调控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和激素分泌有重要影响,并且褪黑素可与 ATG2B 协同作用,调节不同 FecB 基因型卵泡颗粒细胞的自噬。该研究为揭示不同 FecB 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刘玉芳博士后和客座硕士生刘子嶷为共同第一作者,储明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pi.12890
日期: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