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受到热烈追捧。这部电视纪录片成功地赫然将中国形容为“一个食物天堂”。然而,在现实中,中国的食品声誉却与之大相径庭,原因是耸人听闻的各类“食品丑闻”不断出现使之蒙羞。最近的一起便是上周发生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因将变质肉重新加工并提供给包括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以及星巴克等快餐企业而受到指控而关闭的事件。这家公司是美国食品供应商OSI集团的中国分支。目前,所有涉事产品已经从市场召回;7月23日,上海警方扣留了包括福喜公司总经理在内的5名人员接受调查。此次食品安全事件还波及到日本,受影响的是两家由上海福喜提供原料的企业。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食品丑闻已见怪不怪了。食品安全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例如,2006年,在禽蛋中检出非法添加的致癌化学物苏丹红(使蛋黄染色后更诱人);2008年,掺入了三氯氰胺的牛奶和婴儿配方食品导致6名婴儿死亡,54,000名幼儿入院治疗。此外,还有许多地沟油的报告—一些人利用餐馆煎炸油、地沟浮油、屠宰场废料回收提炼的废油冒充正常的烹调油,这些地沟油具有毒性,并会导致腹泻和腹痛。
公正地说,中国并非缺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大的政治意愿和承诺。2012年,国务院承诺在3年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5年内改善食品安全监测、监督及立法状况。自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重点工作。2014年3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有必要采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以及“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食品安全。在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2009年食品安全法采纳了主要的国际标准,目前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已由国家立法机构发布并征求意见,旨在针对食品加工、销售及监管采取更严格的规定。
尽管有这些努力,为什么中国的“食品丑闻”并没有减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没有上升呢?答案在于法律法规的实施。食品企业是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责任人,但是,面对数量众多、情况复杂的国内生产企业(在全国45万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35万个企业的雇员少于10人),很难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的确,小企业可能无法进行许多必要的检测,这会花费很高。而且,目前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漏洞。在最近这次变质肉丑闻之前,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在过去三年曾经经历过7次当地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检查,并没有发现和报告过任何问题。此外,如同食品企业一样,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本身也十分复杂,国家、省、市各地不同政府部分职责重复、合作失调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防止食品问题的发生是所有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除了对不遵守安全法规的食品商户进行严厉处罚外,管理者也应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以促使其达到安全标准。此外,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加针对有关事件特别是食源性疾病报告的透明度,可以有利于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
中国最近发生的这次食品事件,并不是第一次波及海外的事件。随着中国不断活跃于国际农产品市场,食品安全不再只是国内事务,而是全球性的。这样的转变要求中国尽快赶上国际安全标准,打破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格局,采取全球性的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编译自:Lancet:China's food safety: a continuing global problem)
日期: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