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推进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食用农产品综合治理”案例获评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监督抽检合格率上升至97.38%
历年的抽检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场销售的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相对集中于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4类。在此背景下,聚焦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自2021年起深入推进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食用农产品综合整治。整治工作覆盖本市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990余家集中交易市场,3家工业化豆芽企业,55家农药兽药生产企业,800家农药兽药经营单位,150家地产韭菜种植主体,320家淡水鱼养殖场(约13.8万亩)。截至2022年底,本市市场销售的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4类食用农产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提升至99.12%,较整治前上升了5.55个百分点;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38%,较整治前专项抽检上升2.56个百分点,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抽检比重从5.8%提升至14.8%
自专项行动以来,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高风险场所、聚焦高风险主体、聚焦高风险品种,突出风险管控。已累计检查批发市场、菜场、餐饮店等市场主体23.48万余户次,查处与淡水鱼、梭子蟹、韭菜、豆芽等食用农产品相关的案件1646件,其中,2021年查处案件852件。尤其是增加对小散种植养殖户、小菜店经营者、普通菜农等建档纳管,提高其法治意识和管理能力。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90余场,1.1万余人次参加。在专项行动中,对问题发现率高的食用农产品品种和检测项目,提高抽检比例和频次。本市常规抽检的食用农产品细类有68种,韭菜等4类农产品占比仅为5.8%。两年间,市场销售环节共抽检韭菜等4类农产品11542批次,在整个食用农产品抽检数77794批次中的权重占比提升至14.8%。
“一批发市场一方案”
上海作为超大型超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年均2600万吨。针对其中80%食用农产品来自外埠的特点,对全市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一批发市场一方案”,加强源头治理,督促市场主办方落实进沪食用农产品信息登记、进场查验等要求。上海西郊国家农产品交易中心推广商户交易上下家双追溯体系,采用交易席位二维码,实现经营户资质和商品流向信息台账电子化;上海江阳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季节性易超标蔬菜名录”“不合格蔬菜预警机制”,探索易超标蔬菜监管机制;上海市静安区多家示范菜场通过原产地种植——示范菜市场定点销售,设立“安心韭菜”专柜,探索产地直供管理新模式。
重点品种实施全链条追溯
专项行动以来,市场监管部门除了风险管控、源头治理外,充分依托快检技术提高问题发现能力。针对韭菜腐霉利超标多发,委托专业机构研发快检试剂并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投放。治理期间,市场销售环节共开展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4类食用农产品快检10162批次。其中,2021年为6091批次,同比上升56.2%。依托信息技术对高风险品种实施全链条追溯。2021年10月起,先后将韭菜、豆芽、梭子蟹及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刀鲚(刀鱼)、凤鲚(凤尾鱼)、长吻(鮰鱼)、鲫鱼、中华绒螯蟹(大闸蟹)等10种餐桌常见的淡水鱼纳入追溯管理目录。对散装豆芽实行“合格证+追溯码+送货单”制度,确保追溯管理落实落地。
此外,通过优化供应商目录、筛选外埠优质种养殖基地、长三角区域合作等措施,合作推动外延基地管理和产销对接,确保优质农产品入沪。督促重点连锁企业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通过实行暂停合作等措施,倒逼供货源头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管控。
供稿:市局食品协调处
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