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湖北拟推荐17项科技成果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涉食品领域12项

   2023-02-02 食品伙伴网沐夕860
核心提示:1月31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示了2022-202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项目名单,拟推荐“猪安全高效基因编辑育种与克隆挖潜增效关键技术”等17项科技成果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1月31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示了2022-202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项目名单,拟推荐“猪安全高效基因编辑育种与克隆挖潜增效关键技术”等17项科技成果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其中,有12项科技成果涉及食品领域,具体如下:
序号
申报奖项等级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项目简介
2
科学研究类一等奖
米糠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何东平、金青哲、姜元荣、刘玉兰、胡传荣、薛雅琳、郑晓、姚凯、王勇、王志荣、刘晔、潘坤、童舜火、闫子鹏、相海、张余权、高盼、殷娇娇、吴建宝、周力
武汉轻工大学、江南大学、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金太阳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得乐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泰粮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机康元粮油装备(北京)有限公司
本项目围绕米糠稳态化保鲜、稻米油精准适度加工、稻米油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米糠加工副产物高效增值利用等方面,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突破了米糠精深加工的多项技术瓶颈,实现了米糠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使我国米糠规模化加工利用率从15%提高到45%。1.创制了米糠稳态化保鲜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2.首创了稻米油精准适度加工关键技术。3.建立了稻米油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4.开发了稻米油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及成套智能化装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3项;鉴定或评价成果24项,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86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发表论文217篇(SCI/EI 41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1篇);出版著作15部;培养研究生46名;主持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4项,其中国家标准2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4家为中国稻米油加工“10强”企业,1家为稻米油企业标准领跑者,15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65.89亿元,新增利润6.07亿元。
4
科学研究类一等奖
魔芋高质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吴金平、杨朝柱、郭凤领、崔鸣、周洁、赵青华、齐传东、李川、何斐、覃宇、袁尚勇、曾媛、杨硕、宋志红、张俊军、郭双、朱永红、王华、聂武斌、张晓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安康学院、恩施爱森农业有限公司、宜昌长阳清江魔芋专业合作社、武汉骏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房县九方魔芋科技有限公司、竹溪县泉溪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
该成果应用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高抗、优质、高繁力”杂交品种“鄂魔芋1号”。建立了完善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推广了 “远杂”系列新品种(系)4个。变革传统的组培快繁方式,比普通快繁效率提高100倍的悬浮培养技术体系,制定种芋分级标准和研发贮藏技术,解决了“良种匮”问题。阐明了魔芋“癌症”软腐病的发病阈值、侵染机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机制并开发放线菌菌剂修复连作障碍。探明了白绢病、干腐病、炭疽病等病菌种属地位及其发生流行规律。集成应用高抗、优质品种,无毒化种芋快繁,病害绿色防控和适荫栽培模式等,有效解决了产业链种植中“良种匮、病害重”2大关键堵点,病害总体防效达90%以上,亩增产30%以上,KGM 含量提高10 个百分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授权专利7项,审定新品种1个,转让成果6项,制定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论著4部,发表论文108篇(SCI 收录15篇)。成果实施近两年在湖北、陕西等省累计推广108.6万亩,新增利润11.95亿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科学研究类一等奖
猪安全高效基因编辑育种与克隆挖潜增效关键技术
毕延震、苗义良、任红艳、徐康、华再东、朱向星、周吉隆、刘红波、刘鑫、张立苹、张霞、朱喆、肖红卫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河南创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本项目建立了猪的安全基因编辑和高效基因打靶技术,发明了猪体细胞克隆挖潜增效新技术,创造了改良猪产肉性状的新因果突变,根除了生物安全风险点,形成了我国猪育种技术发展的新格局。发明了猪的安全基因编辑技术,根除了生物安全风险点;建立了猪的高效基因打靶技术,突破了基因打靶效率低、手段少的瓶颈;揭示了猪体细胞重编程障碍的分子机理,破解了猪克隆效率不高的难点。利用上述高效安全基因编辑育种与克隆挖潜增效关键技术,创造出3个新的因果突变,研制了3种基因编辑猪新种质,其中肌抑素(MSTN)基因编辑湖北白猪“中超916”和“深海鱼油”基因编辑大白猪现已完成“环境释放”。在一个世代之内即取得了多年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改良进展,育种效率实现跨越,为我国猪育种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该成果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6项,发表影响因子大于6.0的代表性研究论文4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3.391。曾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创新奖1项。所建立的猪克隆挖潜增效新技术,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湖北臻猪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惠生农业科技集团等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得到应用,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技术辐射。累计克隆优秀种公猪2556头,节约成本5937.9万元,总销售额达10.34亿元。该成果对我国猪育种技术升级迭代和生猪种源自立自强起到了引领作用。
6
科学研究类一等奖
砂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
李先明、徐文兴、姜淑苓、涂俊凡、朱红艳、鲍江峰、秦仲麒、许文平、张平、杨夫臣、伍涛、黄昌武、罗敬东、瞿勇、张庆平、刘政、杨立、程寅胜、李谢雨、夏强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恩施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永川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项目构建了砂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涵盖优质丰产理论、优质高效品种以及栽培模式综合解决方案。建立并完善了梨杂交育种方法,首次确立了梨需冷量评价模式及评估参数,建立梨砧木、梨杂种实生苗、果实品质及田间适栽性评价指标及参数,筛选和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梨新品种(系)。首次系统构建了“高垄低畦+宽行窄株+行间生草+行带覆盖+宜机树形+单果管理+肥水一体+绿色防控”的砂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研发了以套袋为核心的单果管理技术,建立了以生草为特征的土壤管理制度,发现了果园绿肥新种-大别山野豌豆;系统明确了砂梨树形评价指标及参数,首次确立了单轴长枝修剪制度,创新了梨树体管理增效技术模式;构建了梨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规范,提出了梨主要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模式。项目技术成果在湖北、湖南、重庆、上海等省市进行了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9项,申请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6项;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1.85;JCR 1区论文1篇,影响因子11.68;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3篇,1篇论文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出版著作2部,其中专著1部,主编1部。授权专利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作品著作权3项;制订标准9项,其中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1项,湖北省地方标准6项,湖南省地方标准2项。
9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萝卜新品种及优质轻简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袁伟玲、吴润、陈卫芳、陈磊夫、刘志雄、崔磊、刘先才、骆海波、熊立水、杜铮、熊绪兴、黄春生、张友华、郭翔、李鹏程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蔬菜办公室、钟祥市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武汉市九头鸟种苗有限公司、武汉华瑞吉祥机械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大顺精锋工贸有限公司
项目自主选育优质、耐寒、耐抽薹、耐贮运等萝卜新品种7个,满足了湖北及周边省份平原春萝卜、高山夏萝卜、丘陵和平原地区秋冬季节对萝卜品种的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了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萝卜品种结构。自主研制出萝卜多功能气吸精量排种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膜上播种机、自走式多功能施肥机、起垄覆膜铺带一次性作业装置、起垄打坑一次性作业装置、萝卜清洗装置等,极大地提高了萝卜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成本。集成创新萝卜精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轻简化生产技术措施,“良种+良法”配套,创新成果转化措施,示范效果显著。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论著52篇(部),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8项,软件著作权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5项,绿色食品认证4项,鉴定成果5项,项目部分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建立了高效协调的组织机制,创建了“省级农科教团队+市级产学研主体+县级推广单位+经营主体+农户”、“线上+线下”等高效推广模式。近两年,在湖北、湖南、贵州等省累计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850万亩,新增销售额22.78亿元,新增利润8.71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0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猕猴桃优质高抗新品种培育及应用
张蕾、罗轩、齐秀娟、高磊、陈庆红、田华、唐冬梅、黄春辉、刘艳飞、陈义挺、叶丽霞、汪志、彭珏、顾霞、徐爱春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项目系统开展了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种质创制、特色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工作,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特色新品种培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收集了猕猴桃18个种(变种)853份资源,筛选、创制了优异、特色新种质32份,有效保障了猕猴桃种源安全。培育了6个优良特色新品种,优化了产业品种结构,集成了新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以良种良法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猕猴桃首个高密度遗传图谱,联合发布了猕猴桃首个全基因组草图,奠定了猕猴桃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
11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桃特色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
何华平、王富荣、韩月彭、艾小艳、龚林忠、王会良、刘勇、金天云、朱炜、张杨、段毅、黄小平、王志勇、刘模发、魏建成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枣阳市特产技术服务中心、孝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孝昌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随县特产技术推广站
本项目形成了以红肉桃为主的桃育种特色。利用收集的地方桃资源开展了利用和评价,获得红肉核心资源20余份,抗流胶病资源14份。通过地方品种提纯改良、杂交育种、省外优系的引进筛选等选育出适应湖北省生态气候条件的优良特色新品种3个。理论研究方面有突破。利用AFLP技术初步摸清了收集保存的红肉桃资源亲缘关系,为红肉桃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核心资源及杂交群体开展进行遗传分析,确定了红肉性状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挖掘控制红肉性状基因1个,获得了2个相关分子标记。利用高抗和高感流胶病资源,获得调控抗流胶病候选基因3个。创新集成了一批应用性强的成果。一是针对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研发配套的关键栽培技术发挥品种的优良特性,如针对油蟠露地栽培易裂果,商品性差的特点,通过避雨栽培极大提升商品性,发挥品种特色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二是针对桃产业存在栽培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安全质量隐患、桃园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开展了宜机化、中间砧、树体枝梢管控等省力化模式与技术配套研发。三是在桃省力化栽培、流胶病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上形成中间砧抗流胶病技术等一批应用性强的技术成果,提高了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为长江流域桃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12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高山蔬菜减施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矫振彪、严承欢、邱正明、徐卫红、尹显慧、唐丽、朱凤娟、徐大兵、胡正梅、焦忠久、杨妮娜、闵勇、胡震、李文静、王吉芸
湖北省蔬菜协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贵州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该项目针对高山高原蔬菜越夏生产中雨水多、病害重、化学肥药过量施用等问题,明确了甘蓝、大白菜、番茄等主要蔬菜在高海拔山区种植的需肥规律,研发了调酸补钙结合增施专用生物有机肥土壤保育、高山蔬菜尾菜就地生物转化利用等12项平衡施肥与有机肥替代新技术新产品,化肥利用率提高15.6%~27.5%、减量施用30.0%~53.5%。阐明了15种高山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鉴定高山蔬菜新病害7种,采集并制作高山蔬菜病虫与天敌标本4229份;研发了高山番茄避雨栽培防病技术、萝卜地下害虫综合防控和基于抗药性治理的小菜蛾防控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17项;集成应用多功能害虫诱捕器和超延长连杆多喷头喷雾装置等防控产品,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2.0%~27.3%、减量施用35.7%~63.4%。研究集成了高山高原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12套。项目成果在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6省(市)示范推广,蔬菜平均增产4.5%~48.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多样化白菜类蔬菜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及产业化
汪爱华、林处发、高长斌、张忠武、宋莉萍、周雄祥、冯军、黄兴学、詹远华、汤利光、宁斌、余楚英、谢焰锋、张雪丽、董红霞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蔬菜办公室、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区洪山菜苔产业协会
本项目建立了多项白菜类蔬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缩短了育种周期2-3年、提高了杂种纯度;挖掘出红菜薹、白菜薹和小白菜优异蔬菜育种材料177份,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152份,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了核心亲本。阐明了小白菜耐热和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发掘并鉴定调控小白菜耐热性相关的转录因子,探索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创制的优异育种材料和雄性不育系,培育出优质、抗逆、高产十字花科蔬菜杂优新品种3个;建立了湖北传统名品洪山菜薹提纯复壮技术,制定了洪山菜薹品种标准、产地环境、产品标准等多项标准,保障了洪山菜薹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洪山菜苔产业的知名度和产业规模。根据不同蔬菜作物特点,分别建立了与新品种相配套的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本项目获授权国家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育成品种3个,制订地方标准4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15篇)。近两年累计推广新品种面积达62万余亩,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7.328亿元,新增利润达到2.366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14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香菇多糖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胡国元、李伟伟、雷于国、于晓刚、陈一鸣、雷远征、李新伟、雷曦薇
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
本项目评估了加工环节和储存时间对香菇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影响,优化了热水浸提制备工艺,探索了醇沉条件对香菇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优化了香菇多糖的脱蛋白工艺、脱色工艺,热水浸提制备香菇多糖得率达14.29%;首次探索了不同生育期香菇子实体多糖的累积规律,解析了不同生长发育期香菇子实体分级醇沉多糖组分的结构特性和生物活性,建立了香菇子实体多糖的高效制备技术体系。首次探索了添加吐温80和黄芪、甘草、枸杞等中药对香菇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多糖产量、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等的影响,优化了香菇多糖分批补料发酵工艺,建立了香菇多糖的液体发酵制备技术体系,香菇生物量和多糖分别增加了21.79%,34.29%。系统优化了香菇硒多糖的发酵条件,分离纯化及鉴定了液体发酵香菇硒多糖,建立了香菇硒多糖的液体发酵制备技术体系;胞外硒多糖和有机硒的含量为673.7 mg/100mL、53.12 μg/g,胞内硒多糖和有机硒的含量为121.83 mg/100mL、46.62 μg/g。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7篇,制定标准4项。项目成果已在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5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高档优质香稻鄂香2号的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革新
田小海、张运波、曹庆云、朱彩章、穆麒麟、周登文、韦巧、龚伟华、邱先进、杨国才、沈升、王小文、丁双成、刘洋旋、汤俭民
长江大学、湖北中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孝感市孝南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项目根据湖北实际,立定了以泰国米为标杆的高档优质一季稻品种培育目标。基于长期育种实践的探索,建立了“粳型丝苗米”育种理论与技术新路线。巧妙选用了与籼/粳具有广亲和特征的优良亲本,采用多品种杂交和选择,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泰国米“一级米”外观标准和食味达国标一级米标准的高档优质稻品种鄂香2号。创立了“足苗早发”与“超长低温灌浆”等核心栽培技术,使单产提高到600kg/亩,满足了大范围产业化生产的要求。首次创立了“全产业链各环共振”推广模式,开创了高档优质稻推广新模式。本项目获得植物新品种1个,发明专利4项,制定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该技术在长江流域120多家大型米业/种植米业合作社获得广泛推广,鄂香2号连续多年被政府部门列为“中国好粮油”和“优质粮食工程”等主推品种,为“荆州大米”和“孝感香米”等地理标志产品的指定品种,不少县市将该品种定为惠农政策中政府采购的指定品种。该品种创制的大米品牌荣获30多个金奖和优秀大米品牌。
17
科学研究类三等奖
农产品中铅、镉现场绿色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战艺芳、王利华、李宝喜、肖康飞、周陶鸿、朱玫、李志豪、姚延兴、姚琪、胡金伟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生物智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本项目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底电极,开发了一种集提取-修饰-检测多功能于一体的铅镉检测试剂,同时实现了农产品(粮食)中铅镉的温和快速提取、电极的原位功能化修饰以及铅镉的阳极溶出伏安检测,整个过程温和、简单、高效,从样本提取到检测出结果10 min内即可完成;创建了农产品中铅镉无汞、快速、绿色、高灵敏的电化学检测方案,通过电极改性及单步/多步原位电化学修饰,结合金属离子络合剂去除体系中共存离子干扰,对农产品(粮食)中铅的检出限为50 ppb,镉的检出限为30 ppb,结果准确度在90%以上,满足国标GB2762-2017要求;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伪多核”处理器原理和多算法结合策略,研究并发展了系列农产品重金属现场检测新装备,成功实现了产品的微型化、高通量化。本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截至目前,所涉重金属检测仪已推广2000台(套),在全国推广覆盖率达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ywdt/tkjjyc/202301/t20230131_4501997.shtml

      
 
地区: 湖北
标签: 食品 克隆 基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