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抽检常见不合格指标
根据2020年全国和山东省、广东省、黑龙江省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的通报,以及2021年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的通报,食品伙伴网重点统计了饲料抽检不合格的卫生指标、禁限用药物指标和质量指标的数量,具体见表1。
表1 饲料抽检不合格指标的数量统计表
通报年份 | 抽检地区 | 卫生指标 | 禁限用药物指标 | 质量指标 |
2020年 | 全国 | 总砷2;铅3 | 金霉素1 | 铜8;锌6;铁1;锰1 |
2020年 | 山东 | 铬3 | 喹烯酮5;金霉素4 | 锌10;铜7;锰2;铁2; 维生素3;蛋氨酸1 |
2020年 | 黑龙江 | 0 | 0 | 粗蛋白18;锌1;铜9; 维生素4 |
2020年 | 广东 | 总砷2;铬1 | 喹烯酮1 | 锌2;铜1 |
2021年 | 广东 | 铅1 | 0 | 锌4;铜2 |
2021年 | 广西 | 0 | 0 | 锌2;粗蛋白1 |
根据以上通报统计,饲料抽检不合格指标总的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不合格指标数量统计
可见,常见不合格卫生指标主要是总砷、铬和铅;常见不合格禁限用药物指标主要是喹烯酮和金霉素;质量指标不合格的数量最多,常见不合格质量指标主要是铜、锌、粗蛋白、维生素,铁、锰、蛋氨酸也有不合格的情况。
二、饲料常见不合格指标原因分析
食品伙伴网对饲料抽检常见卫生指标、禁限用药物指标、质量指标不合格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饲料抽检常见卫生指标不合格原因
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24项指标的限量及试验方法,包括无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天然植物毒素、有机氯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其中,总砷、铬和铅是最常见的抽检不合格指标。
饲料中总砷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使用的蛋白原料或能量原料的砷含量较高:二是使用了砷含量严重超标的预混合饲料或矿物性原料。
饲料中铬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原料掺假,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饲料污染。此外,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规定的是饲料中总铬的限量要求,含三价铬的饲料添加剂超量添加也可能导致铬超标,企业需要注意。例如,烟酸铬和吡啶甲酸铬在饲料中作为三价铬的营养添加剂广泛应用,其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得超过《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中铬元素“在配合饲料或全混合日粮中的最高限量”规定,即0.2mg/kg(以元素计,单独或同时使用)。
饲料中铅的来源,一是饲料原料中固有的含量,二是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添加微量元素锌时可能带来铅污染,因为在自然界中,锌、铅、镉是共生矿,锌源中常伴有铅污染。
饲料企业应加强饲料原料及饲料成品的检测,确保各项卫生指标符合限量要求,饲料中总砷、铬、铅的限量要求见表2。
表2 饲料中总砷、铬、铅的限量要求
指标 | 产品名称 | ||
总砷mg/kg | 饲料原料 | 干草及其加工产品 | ≤4 |
棕榈仁饼(粕) | ≤4 | ||
藻类及其加工产品 | ≤40 | ||
甲壳类动物及其副产品(虾油除外)、鱼虾粉、水生软体动物及其副产品(油脂除外) | ≤15 | ||
其他水生动物源性饲料原料(不含水生动物油脂) | ≤10 | ||
肉粉、肉骨粉 | ≤10 | ||
石粉 | ≤2 | ||
其他矿物质饲料原料 | ≤10 | ||
油脂 | ≤7 | ||
其他饲料原料 | ≤2 | ||
饲料产品 |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 ≤10 | |
浓缩饲料 | ≤4 | ||
精料补充料 | ≤4 | ||
水产配合饲料 | ≤10 | ||
狐狸、貉、貂配合饲料 | ≤10 | ||
其他配合饲料 | ≤2 | ||
铅mg/kg | 饲料原料 | 单细胞蛋白饲料原料 | ≤5 |
矿物质饲料原料 | ≤15 | ||
饲草、粗饲料及其加工产品 | ≤30 | ||
其他饲料原料 | ≤10 | ||
饲料产品 |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 ≤40 | |
浓缩饲料 | ≤10 | ||
精料补充料 | ≤8 | ||
配合饲料 | ≤5 | ||
铬mg/kg | 饲料原料 | ≤5 | |
饲料产品 | 猪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 ≤20 | |
其他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 ≤5 | ||
猪用浓缩饲料 | ≤6 | ||
其他浓缩饲料 | ≤5 | ||
配合饲料 | ≤5 |
2、饲料抽检常见禁限用药物指标不合格原因
喹烯酮属于喹噁啉类药物,可促进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率,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畜禽腹泻发生率。金霉素属于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
喹烯酮和金霉素超标大多涉嫌故意添加兽药或者存在交叉污染。《兽药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禁用药品。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94号明确,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46号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废止仅有促生长用途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等品种质量标准,其中包括喹烯酮预混剂。饲料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兽药、饲料相关法规规定,不得随意添加禁用药物。加工过程中,如果缓冲仓、输送机、料仓等设备残留相当数量的药物或含药物饲料,混入下一批饲料中,就会造成下一批饲料污染。因此,饲料生产企业应注意及时检查和调整机械设备,避免生产过程的交叉污染。
3、饲料抽检常见质量指标不合格原因
前面已经分析统计出铜、锌、粗蛋白、维生素是饲料抽检常见的不合格质量指标,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这些指标不合格的原因。
铜和锌的超标主要是由于为促生长而过量添加,未严格遵守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25号要求,没有严格执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导致生产的饲料产品铜、锌含量高于最高限量。
粗蛋白不合格,一般是因为含量低于标准规定。由于饲料中蛋白原料的价格较高,个别厂家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有意减少蛋白原料的用量,导致粗蛋白含量不合格。饲料粗蛋白含量检测的方法有凯氏定氮法和杜马斯定氮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蛋白质中的氮为检测对象,然后根据氮含量按比例换算成粗蛋白含量。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一特点,添加非蛋白氮来提高粗蛋白检测值。个别情况下,饲料混合不均匀时,取样位置的差异也会造成样品检测的粗蛋白含量不合格。饲料厂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粗蛋白含量不符合要求。
饲料抽检维生素指标不合格有两种情况,一是维生素不足,二是维生素超标。由于维生素本身的不稳定性,维生素在饲料加工的过程中受到高温、光照、碰撞、湿度影响容易降解损耗。维生素不足的原因一般是饲料中的维生素在生产、储运过程中降解损耗导致。而一些饲料生产厂家为了避免因降解损耗造成的维生素不足,在饲料中超量添加维生素最终导致维生素超标。
小结
基于以上对国家和地方部门公开的部分饲料抽检通报数据的分析统计,常见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总砷、铬、铅、喹烯酮、金霉素、铜、锌、粗蛋白、维生素等,不合格的原因包括违法违规添加、饲料原料掺假、饲料配方不当、加工过程交叉污染等。饲料生产企业应熟悉并严格遵守《饲料卫生标准》《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定,以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同时,建议企业采取加强饲料原料管理、增加检测频次、科学设计饲料配方、加强饲料加工过程管理等措施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日期: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