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12载守正创新 以科学声音引领食安科普步入新时代 ——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2023-01-07 食品伙伴网919
核心提示:1月6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九大热点,反映了2022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如何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疑虑,同时在新时代引导公众科普从“扫盲式”向“引领式”转变?1月6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九大热点,反映了2022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持续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公众科普,推进社会共治。

  会上,陈君石、孙宝国、朱蓓薇、陈坚、单杨等来自食品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预制菜、食品添加剂、“土坑酸菜”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权威的科学解读。中国科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嘉宾出席活动。截至活动结束,全网全媒体累计观看量达210.3万人次。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2年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历经12年的持续打磨,该项活动在国内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的正能量,有效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
 
  会议期间,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陈铮共同发布了“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持续第四年开展的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社会共治  助力食品安全公众科普行稳致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在致辞中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456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2万余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71%。抽检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稳中向好。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形成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立体矩阵。一是稳步推进常态性风险预警交流。二是不断扩展预警交流渠道。三是探索搭建预警交流体系。四是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指导各地开展“你点我检”活动1600余次,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食品安全就在身边。郝明虹表示,学会持续12年以“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为契机,秉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创新探索、大胆实践”的初心,深入推进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工作。希望该活动越办越好,继续传播食品安全正能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二级巡视员李泰然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积极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坚守安全底线,维护公众健康。一是致力于构建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发布标准1478项,涵盖340余种全部食品类别,包含2万余项指标。二是致力于构建精准高效、科学权威的监测评估体系。建立了三大数据库和两大监测网络,并绘就重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地图”。三是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吃得营养健康。积极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等活动。李泰然强调,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卫生健康系统将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强化底线思维,聚焦风险防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方位打造“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持续开展更加广泛和通俗易懂的风险交流与科普宣教活动。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任重道远,仍需各方持续关注和共同努力。
 
  五大特征  深入分析疫情三年的舆情特点
 
  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以“识变局 应时局 创新局”为主题,对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整体形势进行了分析。邵薇表示,持续了三年的疫情对全球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聚焦到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近三年解读的28个热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热点来自于学会及十余家主流媒体的提名、筛选与专家复议,最终按投票数多少选择了排名靠前的热点进行解读,基本上反映了舆情的主要关注点,呈现出五大舆情特征。一是疫情倒逼产业革新和升级。在疫情背景下,尽管行业的整体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产业革新的速度和幅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新的消费需求、新的技术支撑、新的业态环境,应运而生,近三年超过20%的热点聚焦“新需求、新技术、新业态”。二是疫情深刻影响着食品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方向。近三年,14%的热点聚焦到疫情上,从疫情与食品安全的关联、对产业链(主要是冷链)的影响,到疫情下人们对免疫力的关注,对疫情防控新阶段饮食健康的需求等,深刻地影响着食品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方向。三是国家战略和政策法规利好食品产业发展。近三年,18%的热点聚焦到国家战略、相关政策和法规标准上。包括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确立,大食物观的提出,婴配食品新国标的发布,进出口食品新规和“限包令”的出台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标准的持续利好,推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聚焦食品安全主要风险。近三年,25%的热点聚焦到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微生物相关风险,其中以食源性疾病为主;产业链中的潜在风险;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风险,如食物过敏。五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与科学真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近三年,21%的热点仍与公众科学认知水平相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食品添加剂,持续十几年热度不减;缺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科学常识;对标签标识等认知模糊不清。
 
  五点预判  提出新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着力点
 
  基于对近三年热点的梳理分析,主办方对未来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注点提出了五点预判。一是食品安全的顽疾问题将长期存在。从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看,近两年较为突出的顽疾问题仍然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一类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也将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仍需继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二是传统食品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尚存安全隐患。诸多传统食品产业为满足人们舌尖上的美味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传统食品的生产方法并非越土越好,需要人工制作与现代化生产并行。建议传统食品企业要梳理产业链中的安全问题,要用现代科技,实现从手艺到工艺、从经验到科学、从人工操作到智能控制的跨越。三是互联网与资本催动产业迭代更新,食品安全隐患易被忽视。在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带动下,网红食品层出不穷,但在市场火爆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企业应加强对“代加工厂”的全程管控,谨防食品安全“空心化”,同时加强科技支撑、夯实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四是运用科技手段的食品欺诈问题亟须引起关注。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延长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新业态、新食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致使世界范围内食品掺假造假现象普遍存在。运用科技手段的食品掺假造假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已涵盖原料、工艺、产地、产品标签等各个环节,亟须引起关注,并从科技端做好应对的准备。五是公众科普需从“扫盲式”向“引领式”转变。只有自己具备辨识谣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对近三年来28个热点的梳理和分析,能够清醒地看到,对舆情风险的防控,其前提是扎实、有效地推进“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集结说清行业科学问题的“第三方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发出科学的声音。
 
  专家解读  共话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话题


  热点一:预制菜--资本狂热追逐下的冷思考


  解读专家:朱蓓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预制菜成为当前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食品品类,推动了消费方式从“菜篮子”向“菜盘子”转变。预制菜行业仍然存在安全风险和供应链建设等问题,亟须通过夯实科学根基,实现创新突破。预制菜产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打造预制菜“美味+健康”双导向发展模式。行业须脚踏实地、修炼内功才能行稳致远。
 
  热点二:“海克斯科技”--食品添加剂再度被妖魔化


  解读专家: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建议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食品企业要从自身做起,夯实产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内涵。各方应持续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认知食品添加剂,不信谣不传谣。
 
  热点三: “土坑酸菜”--产业链安全不能有“坑”


  解读专家:单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酸菜的加工不仅有巨大市场需求,也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行业需要改变与提升,要从源头建立起严格、可追溯的安全体系;引导酸菜生产经营企业加速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将食品安全责任主体落实到企业,将产业链风险预防的防线前移至前端。让食品安全不再有“坑”。
 
  热点四: 金银箔粉--食品“镶金镀银”不可取


  解读专家: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含金银箔粉的食品一般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但同时也于人体健康无益。金银箔粉不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不是食品原料。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应生产、经营、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消费者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拒绝消费含金银箔粉的食品。
 
  热点五: 大食物观--未来食品发展的重要依托


  解读专家:陈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有助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巩固与完善我国可持续食物供给系统。大食物观顺应了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落实大食物观,根本出路在科技。食品行业应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发、谋划未来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大食物观的科学解读,推动大食物观在食品行业的创新实践。
 
  热点六: 雪糕不融--施了“法术”还是被误解?


  解读专家:范大明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食品分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雪糕是消费者夏季普遍食用的冷冻饮品之一,判断雪糕融化速度,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和雪糕总固形物含量等多重因素。卡拉胶、海藻酸钠、瓜尔胶、刺槐豆胶等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增稠剂,可在雪糕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企业需自觉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各方应加强对雪糕的科普传播。消费者选购雪糕时应注意外包装和贮存温度,食用时应注意食用时间和食用量。


  热点七: 酱油“双标”--食品难道真有国民差异?


  解读专家:李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各国标准管理侧重点有所不同,炒作“双标”既不合理,也无意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原则、管控对象与国际基本一致,并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各项标准,能够有效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按照标准生产的产品,不论添加还是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科普,帮助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消费上的差异,提升识谣防骗能力。
 
  热点八: 吃(Yang)了么?--疫情防控新阶段的饮食健康


  解读专家:丁钢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抗击新冠疫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挑战。倡导平衡膳食、合理搭配是筑牢人体免疫的重要因素。以消费者健康需求为己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食品产业应提供富含营养、美味、多元化选择的食品,应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创制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新型健康食品。
 
  热点九:“限包令”落地--食品过度包装有了“紧箍咒”


  解读专家:罗云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法规标准的修订与实施有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引导绿色生产,也有利于实现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生产企业应提高认识,主动作为,履行好社会责任,尽早贯标、用标和达标,向市场供给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



日期:2023-01-07
 
地区: 北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