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通过进境货物、运输工具和入境人员携带物、邮寄物等方式传带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越来越大,给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研究,世界各国每年因外来有害生物和物种入侵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关在口岸累计截获植物有害生物高达8858种、逾360万次。下面,由小编带您了解一下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相关知识。
基本概念
植物有害生物
泛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指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基本类别
相关文献资料将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为3大类别,即检疫性植物病原物、检疫性害虫和检疫性杂草。
其中检疫性植物病原物主要划分为真菌、原核生物、病毒及类病毒、线虫等类群。
接下来,本文将对检疫性植物病原物的相关类别一一举例说明。
真菌
我国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检疫性真菌有127种。本文以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为例。
学名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黑粉菌纲、腥黑粉菌目、腥黑粉菌科、腥黑粉菌属。
寄主
限于禾本科,主要危害小麦属,而大麦属中的普通大麦及黑麦也受害,迄今已知禾本科有18个属受害。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本科寄主。
分布
亚洲部分国家(日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部分州、阿根廷、乌拉圭。
危害
主要危害冬小麦,病穗有鱼腥臭味。感染了矮腥黑穗病的小麦植株的主要特征为:
极度矮化,矮化幅度为25%~66%;
分粟较多,每株分蘖可达30个左右,甚至多达40个;
病穗异常,每个小穗上常有5~7粒病粒;
产量锐减,1962年美国的蒙大拿州斯佩尔小麦产区的小麦染上此病后,使当年冬小麦减产68.7%。
原核生物
我国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检疫性原核生物有59种。本文以梨火疫病菌为例。
学名
Erwinia amylovora ( Burrill ) Winslow et al.
分类地位
原生生物界、薄壁菌门、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
寄主
寄主范围很广,能危害梨、苹果、山楂、木栒子、李等40多属220多种植物,大部分属于蔷薇科,以梨属、苹果属、山楂属为主。
分布
最早发生于美国东南部,至20世纪初随着日益增长的世界性贸易而人为地向各国传播。至今已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梨火疫病。
危害
梨火疫病是存在于蔷薇科仁果类果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梨火疫病主要危害花、叶和嫩枝,同时也发生在果实、枝条和树干上,可导致一棵多年生的梨树或苹果树在几周内死亡。
病毒及类病毒
我国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检疫性病毒及类病毒有41种。本文以番茄环斑病毒为例。
学名
Tomato ring spot virus, ToRSV
分类地位
细菌界、豇豆花叶病毒科、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
寄主
寄主范围广,人工接种可侵染35科105属157种以上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自然界多发生在观赏植物、木本、果树和草本植物上,常见的自然寄主有葡萄、桃、李、樱桃、苹果、榆树、悬钩子、玫瑰、天竺葵、唐菖蒲、水仙、大丽花、千日红、接骨木、兰花、大豆、菜豆、烟草、黄瓜、番茄以及果园杂草(如蒲公英、繁缕)等。
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美温带地区。此外欧洲、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也有分布。
危害
由于番茄环斑病毒寄主范围广,可以危害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北美发生最严重的植物病毒病之一。
线虫
我国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检疫性植物线虫有20种。本文以松材线虫为例。
学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ührer ) Nickle
分类地位
蠕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
寄主
松树。
分布
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国等国均有发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为严重。国内1982年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地区发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又相继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台湾、香港等省(区)等许多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
危害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在树干上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供稿单位:济南海关
日期: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