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昆明部分超市,老坛酸菜方便面重回货架。与其一起的,还有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 年3月23日出具的《行政建议书》等文件。文件称经过核查和检测,该地区销售的方便面未发现315晚会涉及的供应商,并且供应商资质齐全,生产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目前从销量上反馈,消费者对重返货架的老坛酸菜仍心存疑虑,这很正常。小编关心的是,“土坑酸菜”这一腌制酸菜的方法,是否普遍?以及除了土坑腌芥菜,是否还有其它腌菜中招。由于没有特殊的信息渠道,小编只能试图从往期的新闻报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土坑白菜
早在2007年12月,半岛晨报《土坑脏水里腌出“无公害”酸菜》就报道过大连市甘井子质监分局依法查封家合酱菜厂的新闻。执法人员在一个农家院里发现5个长10余米、宽6米的大土坑。大坑里腌渍的酸白菜用发黑的塑料布兜着,腌酸菜的水相当浑浊,并散发着酸臭味道。
如果不被发现,成吨的这种土坑酸菜将披着“东北风味家合酸菜”“绿色无公害”的包装流入餐饮行业。所以,东北的酸白菜也可以用土坑腌,而且“土坑”出现时间至少向前推进15年。
土坑黄瓜
2011年3月,天水晚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挖个大土坑 光脚“腌”黄瓜》。讲的是几个山东临沂客商,到云南省保山市收购了上千吨黄瓜却不着急卖出。而是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澡塘村320国道旁租了片地,挖了好几个大土坑,用盐腌制买来的黄瓜,表面仅用一层塑料薄膜覆盖。来往车辆卷起的灰尘直接落到了池子上方。
由于腌黄瓜的气味实在难闻,加上盐水渗漏到了周边农田,村民不得已进行了举报。但执法人员来检查之后却犯了难,原来这些黄瓜腌好之后是要运往山东,卖给酱菜厂进行再加工。虽然直觉上觉得这批腌黄瓜有问题,但所有检测结果都是未超标。由于没有执法依据,执法人员无法对其进行管制,只能先责令其赔偿农户损失,等待工商部门进一步处理。可见,黄瓜也能用“土坑”的方式腌制。
技术“创新”土坑腌菜
2011年4月,四川农村日报有篇报道《土坑腌青菜技术简单效益好》,是以肯定的态度,讲述了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进步村的致富之路。因为是正面报道,所以对土坑酸菜的工艺和利润介绍的很详细。村民们会将采收的青菜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封口以后,盐渍两三个月就可以卖了,都是泡菜厂家直接到地头来拉。
报道还介绍了土坑的挖掘方法:“土坑开挖出来之后,再用人工对坑底及坑壁进行平整。此后,在坑底、坑壁四周蒙上塑料薄膜,以防止盐水渗漏。土坑一般要蒙两层薄膜,一层旧的,一层新的,一方面防渗,一方面节约成本。薄膜每年一换,根据坑的大小,薄膜大概要一两百元。”“封口时只需把垫底塑料薄膜的多余部分翻过来盖在菜上,再在上面加盖一层薄膜。之后,在薄膜上覆盖深约1寸的泥巴,把坑的四周边缘压紧就行了。”
报道还介绍“进步村种植青菜已经有8年了,种植面积达七八百亩,一般亩产6000公斤—6500公斤,高的可达7500公斤—8000公斤。经过腌渍的青菜,1吨新鲜青菜多赚近400元,1亩至少可以多收入2400—2600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土坑酸菜并非某几个工厂或某几个农民的个人行为,而是由需求催生出的整个腌菜产业链的现象,”土坑“只是这个产业链的最上游。而这些土坑,极可能遍布大连、云南、四川、河南等全国各个腌菜原材料产地。之前也并非没有媒体报道,只是315晚会,让这个问题突然暴露在国人面前。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坑腌菜的问题肯定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并且由于目前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检测方法,这给监管也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从侧面也说明,这种腌菜方式并不会对健康造成确凿的影响,更多的可能是心里方面的伤害……我国的食品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
日期: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