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针对南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改善红壤酸化效果不佳的生产问题,研究揭示通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
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由于大量氮肥不合理投入、淋溶作用强等因素导致红壤酸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红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往往不理想,但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提升改良效果。
该研究基于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发现,水稻秸秆生物炭能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增加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和总磷脂脂肪酸生物量,降低真菌生物量,尤其镁改性生物炭显著减少氮磷的淋溶损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对红壤改良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参考价值。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eP-i3Ao5-oYW
日期: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