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由于食品基质复杂、有害成分含量低、风险因素多变,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需求,面对新挑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所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食品安全可视化、高灵敏、实时、高效检测方向取得新突破。
在食品安全可视化检测方向,团队在质谱成像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液相色谱等传统检测技术可获得食品中有害物的平均含量,却无法获得其空间分布信息,无法实现可视化。光学成像和显微成像等传统成像技术空间分辨率低、灵敏度低、干扰高,难以准确定量。团队应用显微成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获得食品组织高分辨率空间分布及原位含量信息,创建新型“暴露曲线”模型,揭示了食品内源性有害物的代谢变化规律,实现了食品外源性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评价。
图1 显微成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图及“暴露曲线”模型
在食品安全高灵敏检测方向,团队在检测新材料研发领域取得新突破。由于食品基质复杂,有害物含量低,需要高效的富集净化材料实现高灵敏检测,但传统吸附材料制备条件苛刻、吸附容量低,难以实现有效富集与净化。团队在70 ℃温和条件下研制出新型磁性多孔有机材料Fe3O4@COF (BAPTPDA-Dt)、Fe3O4@TAPB-Tp和Fe3O4@PDA@UPOPs,键合了脲类等多种官能团,赋予其丰富的疏水性及亲水性,使其吸附能力大大提升。其中,新材料Fe3O4@TAPB-Tp用于牛奶中玉米赤霉烯酮富集净化,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定量限可达0.012 μg/kg,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GB 5009.209-2016)规定的方法定量限4 μg/kg相比,灵敏度提高了数百倍。这些新材料实现了制备条件温和、吸附容量高等技术突破,检测灵敏度从ppb向ppt级跨越,实现食品中多种痕量有害物的高灵敏检测。
图2 Fe3O4@TAPB-Tp材料合成路线(A)和检测流程(B)图
在食品安全实时检测方向,团队在质谱关键元件研发领域取得新突破。目前对食品安全检测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光谱技术能满足实时检测需求,但结构信息少,难以满足准确定性定量要求。传统敞开式电喷雾离子源质谱可直接进样并定量分析,满足实时检测需求,但其选择性不足、灵敏度低,难以应用于复杂食品基质的分析。团队将高选择性吸附材料与敞开式质谱离子源相结合,研发出一系列分离、电离一体化高选择性敞开式质谱离子源,明显提高了其选择性。其中将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材料集成于敞开式质谱离子源,用于蜜蜂中磺胺类药物的检测,检测速度≤1分钟,方法定量限可达0.3 μg/kg,与《蜂蜜中16种磺胺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18932.17-2003)制定的方法定量限2.0 μg/kg相比,灵敏度提高近10倍,检测速度由几十分钟缩短至几十秒,检测灵敏度从ppb向sub-ppb级跨越,实现了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实时、灵敏检测。
图3 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制备流程图
图4 所研发的新型敞开式质谱离子源
在食品安全高效检测方向,团队将食品组学拓展到未知风险判定新领域。食品安全的未知风险因子判定非常困难,几乎没有成熟技术。团队将智能质谱手术刀与组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新型全息鉴别技术,获得反复冻融肉和过度加热肉的特征标志物,检测速度由几十分钟缩短至几秒钟,实现了过度加工食品中风险因子的高效判别。
图5 新型全息鉴别技术流程图
综上,2021年团队在食品安全可视化、高灵敏、实时、高效检测方向取得系列突破。研发了新型富集材料3种;申请发明专利24件,其中授权6件;制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3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5项;获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2 个;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EI期刊收录论文24篇,包括SCI Ⅰ区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IF = 6.986)、《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 8.071)、《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 = 5.279)等。
日期: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