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科技创新团队常玉梅研究员等人开展的“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耐盐碱机制解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ffects of Bicarbonate Stress on Serum Ions and Gill Transporters in Alkali and Freshwater Forms of Amur Ide (Leuciscus waleckii)”近期发表于《Frontiers in Physiology》(IF=4.566)(https://doi.org/10.3389/fphys.2021.676096)。
为探究生存在内蒙古达里湖中的瓦氏雅罗鱼对高碱适应的离子和酸碱调节机制,该研究采取比较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对碱水型和淡水型两种生态类型的瓦氏雅罗鱼在相同碱度胁迫下的血液pH值、血清离子浓度、Na+/K+-ATP酶(NKA)活性及鳃转运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瓦氏雅罗鱼碱水型可能通过鳃离子细胞基底NKA、NBC1、NKCC1及顶端NCC、SLC26A5和SLC26A6等离子转运蛋白的高表达,来促进Cl–和Na+的吸收与HCO3-的分泌,以实现高碱胁迫下机体对离子和酸碱平衡的快速调节。总体来讲,该研究通过建立瓦氏雅罗鱼生理表现和分子表现的紧密相关性,提出碱水型瓦氏雅罗鱼维持离子和酸碱平衡的调控模式,也为其适应极端碱性条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日期: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