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博上有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说是有一位29岁的年轻女子,出现了“口感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被确诊为“爆发性糖尿病,送进了ICU”,所幸经过治疗脱离了危险。
这条新闻之所以能上热搜,大概主要是把病因归结为“几天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其实,几天喝十几支甜饮料,那么平均每天也不过几支,只是许多人的常规水平(如果是那几天每天都喝十几支,那么即便是喝水也过多了),“平日常喝奶茶”更是许多人习惯的生活方式。这居然能够喝出“爆发性糖尿病”还得进ICU抢救,自然是非常吸引眼球。
不过,“喜欢喝甜饮料”和“爆发性糖尿病”只是同时发生在这位女子身上,就得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爆发性糖尿病”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随便搜了一下文献,基本信息是:
它的全名是“爆发性1型糖尿病”,从发现到现在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医学界对它的了解还较为有限。基于目前的信息,其关键特征是胰岛的贝塔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出现各种症状。导致它的病因不明,似乎跟HLA基因型、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女性还可能与妊娠有关。
在相关的介绍中,都没有提到跟大量摄入糖有关。
也就是说,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吃糖多回答导致爆发性糖尿病”的说法。
只不过,存在糖尿病,吃糖会导致血糖失控,所以是其他严重后果出现的“诱因”。
每当出现各种“典型病例”,媒体和公众都希望归结到某种生活方式上以让公众获得“有可操作性的知识”。而只要归结到某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立于不错之地”了,即使错了也不会有人去在意。
这,是类似不严谨的报道方式很盛行的原因。
但这样的方式,缺乏对科学事实的尊重,真的对公众是有利的吗?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大家少吃糖,这毫无问题,但我们有必要用莫须有的罪名、让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背不属于它的锅吗?
有位网友评论说:这类新闻还真是另一种形式的受害者有罪论的体现。话虽尖刻,其实不无道理。
还有位网友留言说:
我回复了一句调侃说:“找位记者去采访医生,就能帮你找出原因”——这里的“帮你找出”,也就是问问令尊的生活方式,然后把锅甩给其中“不健康”的某种生活方式。
日期: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