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湖北技术交易所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论证会在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国硒中心)和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产业学院(以下简称硒产业学院)召开,本次专家论证会是对武汉轻工大学、长江大学、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硒多宝饮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武汉轻工大学校长董仕节参加会议并致辞,国硒中心主任、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联盟理事长、武汉轻工大学硒产业学院院长、武汉轻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程水源作成果汇报。
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作为专家论证会组长,武汉大学教授程虹作为副组长,湖北工业大学教授李冬生、湖北省农科院教授游艾青、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徐晓云、湖北大学教授张江作为专家参加论证会。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湖北省技术交易所主任赵跃民、评估师王鑫,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储震,副总裁丛欣、杨再生,国硒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德,武汉轻工大学科技处处长胡中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平、科协常务副主席李建芬、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黄刚、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刘玉兰。
董仕节介绍,武汉轻工大学是一所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瞄准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湖北食品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等战略需求,围绕“大食品 大营养 大健康”战略,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部署,推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一流学科、一流团队、一流平台、一流成果。他指出,国硒中心以程水源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全国布局硒学科发展,设置了全国第一个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成立了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在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填补了诸多空白。尤其是国硒中心还主持完成了恩施州“十四五”硒产业规划,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制定湖北省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构建硒学科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健全硒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富硒农产品的高值利用,培育引领硒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了示范和样板。
程水源代表课题组作《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汇报。首先,他从项目意义与总体思路出发,介绍本项目针对硒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聚硒机理不明、植物富硒技术不完善、植物源富硒可食因子检测及精深加工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发展了基于植物聚硒机理的富硒植物种植资源培育及强化体系,建立了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高效绿色制备技术及其硒形态高效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开发了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异源复配关键技术并创制了系列加工核心设备。其次,他从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点出发,介绍了植物聚硒机理及聚硒效应、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高效绿色制备技术、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硒形态高效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异源复配技术的系列富硒食品的开发及生产。最后,他从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出发,介绍了本项目的成果已在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圣唐乳液有限公司、陕西慧科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硒多宝饮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高效循环绿色发展。
听完汇报,专家们分别查看了项目组提交的《科技成果报告》、查新报告、行业审批文件、应用证明等资料,并就基础原理、数据支撑、富存及演化、产业化与市场份额等成果相关问题向项目组提问,项目组成员现场答辩。经质询和讨论,形成综合评价结论。
本项目基于20余种恩施当地的富硒植物的硒含量及赋存状态的测定分析,发现了堇叶碎米荠富硒能力最强,揭示了硒在植物中迁移及富集规律;构建了基于植物聚硒机理的富硒植物种质资源培育及强化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物理场强化植物源富硒可食因子绿色分离富集新技术;生产了基于异源复配技术的系列富硒食品。本项目成果已制定14项规程标准,授权21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发表硒科学领域高水平学术论文43篇,出版12部专(编)著。项目成果在“世界硒都”恩施和省内外多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科技成果成熟度9级(最高等级),科技成果创新度4级(最高级别),技术先进度7级(最高级别),该项目整体技术在硒科学与工程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
硒产业学院副院长祝振洲,院长助理蔡杰、王璋倩以及课题组其他成员李书艺、程华、李琳玲、何毅、董星星、王飞飞、饶申参加会议。硒产业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日期: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