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河南农业大学与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签约仪式在龙子湖校区召开。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与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旨在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支撑牧原集团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彦宾,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承启,校领导魏蒙关、介晓磊、李成吾、尹新明、游舸、康相涛、尚富德、杨喜田、林同保,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牧原实业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仪式。校党委书记魏蒙关主持签约仪式并讲话。
张改平在致辞中指出,研究院要按照国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标准设立,按照投资主体多元、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合法依规开展活动。他强调,当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谋篇布局、蓄势发力,与牧原集团的携手合作正当其时。学校正聚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在基层集聚等目标,探索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研究院的建设恰逢其势。把研究院建成一个创新型的联合体,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形态,一个科技创新的载体,围绕河南产业需求、围绕中国产业发展,成为创新的平台、集聚的平台、育人的平台、服务的平台和国际开放的平台。
秦英林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对母校的情谊。他回顾了牧原专注养猪29年的发展史和创新史,介绍了集团从育种、营养、疫病防控到养殖场设计、养猪环保、智能化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中国养猪行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养猪行业已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正逐步向智能化迈进,对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他强调,研究院要创建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动能、激活科研活力、驱动科技进步。要着眼产业发展,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真正解决产业问题。要对接更多的创新资源,助推河南养殖业、种植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助推河南农大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支撑行业产业发展、促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建设目标,引领全球养猪业发展。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刁玉华指出,双方要依托河南农大优质的师资力量,立足牧原实业集团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智慧养殖的高端技能培训基地、智慧养殖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产业服务平台。
就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夏培臣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通企业与大学合作通道,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二是创新思维,赋予研究院灵活的体制机制。三是以共建研究院为契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成为一流农业大学。科技厅将多方发力,为河南农大整合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持河南农大推进“双一流”创建。
在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王承启指出,双方要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激励政策,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创新平台,实现资源特殊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聚集效应。省农业农村厅将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助推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健康发展。
陈彦宾在讲话中指出,研究院要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日前河南加入“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为契机,争做河南校企协同创新体制的示范标杆。要构建一个农业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吸引社会资源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争做河南农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示范标杆。要服务产业前沿和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争做河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的示范标杆。要探索新时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争做服务河南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
魏蒙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双方共建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是新形势下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校企双赢的战略举措,对河南农业大学和牧原集团都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学校会尽最大努力,落实好共建协议的各项内容,与牧原集团携手前行,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研究院。要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为方向,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持续推进优势互补,加强联合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共同助推河南农业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共同促进牧原集团生猪产业发展,将研究院打造为人才培养的卓越平台、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生产经营的流通平台和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打造成学术界和产业界交融互动的桥梁典范。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促进乡村振兴,为河南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添活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添动力,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添助力。
据悉,根据双方共建协议,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七大方面展开全面研究合作:一是关注产业重大需求,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和重大项目策划论证,对接创新资源,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开展系统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四是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全面构建市场导向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培养和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业人才。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七是建设国内外产业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大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
日期: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