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肉羊产业各环节生产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受挫。但由于居民消费转型,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产能尚未完全恢复,羊肉替代需求较为旺盛,且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保障和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2020年5月之后肉羊企业基本复工复产,下半年生产步伐持续加快,全年肉羊产业发展整体趋好。
1.1 羊肉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波动相对稳定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0年全国羊肉集贸市场月度平均价格(以下简称羊肉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长保持在14%以上,下半年差距逐渐缩小。1—12月,羊肉价格从81.2元/kg增长至83.3元/kg,涨幅为2.6%,主要经历了三阶段“N”型波动:①1—2月,从81.2元/kg上升至82.3元/kg,增长1.4%;②2—6月,从82.3元/kg下滑至78.2元/kg,下降5.0%;③6—12月,从78.2元/kg上升至83.3元/kg,增长6.5%(图1)。
1.2 羊肉产能继续提高,但增速减缓
从出栏量看,2011—2020年,我国羊出栏从26 232.2万只上升至31 941.0万只,增长21.8%,年均增长率为2.2%。其中,近5年增速有所减缓,年均增长率为1.6%;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肉羊集中出栏期延长,出栏数量仅比2019年增长0.8%。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0年第4季度出栏量增量最大,累计出栏量呈1—5月上升、6—12月下降的态势;1—12月,我国累计新生羔羊、出售羔羊和出售架子羊数量同比均呈下降趋势。从存栏量看,2011—2019年,我国羊存栏量呈先增后减再逐渐恢复的态势,总体从28 664.2万只增长到30 072.1万只,增长4.9%,年均增长率为0.6%。其中,2015年达到存栏量峰值31174.3万只。从出栏率看,2011—2020年羊只出栏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0.9增长到1.1。其中,从2017年开始突破1,说明我国肉羊产能不断提高。从羊肉产量看,2011—2020年,我国羊肉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增长了20.1%,年均增长率为2.1%。其中,近5年增速变缓,年均增长率为1.3%;2020年,羊肉产量增速有所下降,仅比2019年增长1.0%(表1)。
1.3 羊肉进口量下降明显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口羊肉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进口增长趋势发生转折。2014年,受国内突发小反刍疫情影响,活羊流动受限、销售受阻,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需求骤减,活羊及羊产品价格下降,国内外价差进一步压缩,进口羊肉比较优势下降。2015年和2016年我国羊肉进口量连续2年下降,2016年进口量为22.0万t,较2014年下降22.2%。2017年,由于羊源短缺、羊肉供给减少,国内羊价逐渐回升,羊肉进口也逐渐回温,到2019年羊肉进口量达到峰值39.2万t,2017—2019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1.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羊肉进口量再一次下降。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羊肉进口36.5万t,同比下降7.0%,降幅较大。考虑到我国进口来源过于集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量总和占总进口量的95%以上),未来应拓宽进口渠道,降低风险。
1.4 羊肉消费先降后稳步恢复
近年来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2011—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户内羊肉消费量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从1.1 kg/人增长至1.2 kg/人,增长18.3%,年均增幅为2.1%。其中,自2017年下半年羊肉价格回升后羊肉消费量开始下降,年均降幅为6.0%。根据居民人均户内羊肉消费量和人口数据,估算得出2011—2019年全国居民户内羊肉消费总量从141.9万t增长到173.9万t,共增长22.6%,年均增长率为2.6%。其中,2017年户内消费总量整体有所下降,年均降幅为5.7%。同时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家储备食物的数量不断下降,且火锅等餐饮方式涌现,羊肉户外消费不断增加。2011—2019年我国羊肉表观消费量①从405.5万t增长到526.6万t,增幅为29.9%,年均增长率为2.9%。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餐饮消费下降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比2019年下降16.6%,其中,10月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到第4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2%,季度餐饮市场规模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0年年初羊肉消费一度萎靡,尤其是羊肉户外消费下降明显。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超市和各类餐饮企业相继恢复营业,居民外出餐饮消费基本恢复,且随着秋冬天气转凉,羊肉季节性消费继续增加。(注:①表观消费量=国内产量+进口量-进口量。)
1.5 羊肉出口进一步下降
我国虽是羊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自给能力不足,鲜少出口,且出口品类比较局限,以山羊肉为主,出口市场也主要针对亚洲,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2001—2006年,我国羊肉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随后开始下降,尽管2010年有小幅回升,但之后整体仍保持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1—2019年,我国羊肉出口从8 118.0 t下降到1 954.3 t,下降75.9%,年均降幅为16.3%。2019年我国羊肉有一定比例出口到阿拉伯、约旦和越南等国,而2020年上半年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极少量出口到阿拉伯,预计2020年羊肉出口继续下降。
2 2020年我国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育种技术
①舍饲新品种持续选育。随着肉羊产业生产方式由放牧逐步向半舍饲、舍饲转型,舍饲多羔绵羊新品种的选育受到重视,表现在更广泛地使用小尾寒羊和湖羊作为育种材料,培养舍饲高繁殖力新品种,其中“多羔三号”育种成果显著。②引入品种选育和利用。对引入品种持续选育,形成了波尔山羊、杜泊羊、夏洛莱羊等核心群;应用引入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成功培育出鲁中肉羊和黄淮肉羊等新品种(系);引进品种东弗里生、萨福克、杜泊及澳洲白羊生产胚胎进行冷冻保存。③本地品种持续选育优化,审定了草原短尾羊等新品种。④研制了一批自动测定设备和育种软件,创建了一些表型数据库平台、遗传参数评估和分子育种平台,初步形成了育种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
2.2 营养与饲料技术
①低蛋白饲粮中补充过瘤胃氨基酸对肉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将育肥杜寒杂交肉用母羊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1~4个百分点并补充过瘤胃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尿素后,可提高饲粮蛋白质利用率,且不会降低育肥肉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②羔羊培育性能新技术研究。建立了羔羊早期断奶应激模型,从生长、营养物质消化利用、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功能方面,全面揭示断奶应激发生的机理;探究地衣芽孢杆菌和白藜芦醇对于缓解羔羊早期断奶应激的效果,并从肠道屏障功能方面探讨两者发挥作用的机制。③不同饲喂方式对育肥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设置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肉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组、脂肪酸形成的影响,探索颗粒饲料饲喂育肥羊的最佳方式。研究表明在羔羊育肥过程中适当限饲能够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④秸秆膨化饲料开发及其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因采食量高、营养摄入量大,能够给羔羊的日增重以及胴体重带来不同程度的增长。经过经济效益分析,添加尿素的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收益率最高,更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⑤羊胃肠道微生物发育规律研究。分析羔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以及微生物多样性与其生长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随着羔羊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其中,出生后3 d及45 d是群落变化主要节点,且细菌群落变化影响了瘤胃代谢产物改变。⑥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葡多酚通过抑制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嗜淀粉瘤胃球菌、原虫和甲烷菌的数量以及促进黄色瘤胃球菌提高发酵液pH,降低丁酸、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实现瘤胃体外发酵调控,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⑦饲粮中添加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羔羊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够提高羔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肌肉品质,增强免疫力,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⑧芦苇饲料制作技术研究。依据南疆区域芦苇饲料资源的优势,开发芦苇青贮制作技术,解决了芦苇饲料化的关键技术问题。
2.3 疾病防治技术
①肉羊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技术研发。对PPR、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技术进行研发,并在新疆、青海、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开展了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新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开展了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②布鲁氏菌病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建立了基于CD150/SLAM的PPRVELISA检测方法,研发了基于重组BP26蛋白的布鲁氏菌抗体金标检测试纸条,研发的DuplexRPA敏感性达到4×100 B.melitensis拷贝和B.abortus 5×100拷贝,发现了VirB7-11可能是B.melitensis重要的利福平抗性基因。
2.4 屠宰与羊肉加工技术
①开展了肉羊宰后早期能量代谢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关联调控羊肉品质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调控能量代谢关键酶活性而关联调控僵直,进而负向调控羊肉品质的分子机制。②开展了宰后不同阶段羊肉品质特性研究,解析了肉羊宰后僵直前、僵直、成熟、腐败4个阶段的肉品质特性。③开展了冷鲜羊肉精准保鲜技术研究,研发了宰后早期超快速冷却抑僵直、冰温/超冰温贮藏、冷冻抑僵直、新型包装保鲜、干法成熟等技术。④开展了羊肉分割机器人分割工艺技术研究,初步建立机器人分割工艺、智能分割技术装备。⑤开展了传统羊肉制品工业化加工技术研究,研发了传统风干羊肉制品工业化加工技术和过热蒸汽联合红外光波烤制技术,提出并开展了4R羊肉制品(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研究。⑥开展了羊血、羊骨、羊油脂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研发了硫酸软骨素高效提取、液态羊尾油加工、功能活性肽制备技术,提出并开展了3S羊肉制品(即特定人群、特殊环境、特殊医学用途)研究。⑦开展了羊肉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研发了基于免疫层析的多种抗生素残留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技术。⑧开展了羊肉品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生鲜羊肉多品质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
2.5 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①围绕肉羊羊舍环境参数及环境控制等方面,我国研究人员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肉羊养殖基地环境监测系统、手机端的肉羊育种与养殖等在线管理系统。针对新的需求,对已建成的肉羊环境监测系统展示和功能页面进行代码优化,并对羊舍内不同高度的环境参数采样点进行拟合。②针对生产者为追求经济效益,给动物饲喂高能日粮以提高日增重从而导致动物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和肉品质下降等问题,研究发现在高能日粮中添加螺旋藻能够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并改善高能日粮引起的脂代谢紊乱,为螺旋藻在羊饲料中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前期研究的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结果,简化发酵操作程序,便于发酵油菜秸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③通过在体外利用HT-2毒素处理绵羊睾丸间质细胞(LCs)发现:一方面,HT-2毒素通过引起ROS,破坏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抑制了绵羊LCs的睾酮分泌;另一方面,HT-2毒素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LCs的凋亡与自噬,并抑制了LCs的增殖,最终影响了睾酮的分泌。随后,尝试使用褪黑素进行挽救,发现浓度为10 nmol/L的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HT-2对于绵羊LCs的细胞毒性。该研究对制定环境毒素防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④开展羊粪堆肥发酵、有机肥还田、土壤生态修复、移动式可清粪羊舍等设施设备研发、牧草种植等方面的工作,总结凝练研发成果并开展示范推广。⑤进一步研发新型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研发的双层或多层羊舍解决了土地的局限,使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组合式板房结构羊舍将在现代肉羊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相继研发试用了羔羊自动哺乳装置、羊舍自动消毒装置、自走式搅拌饲喂机械、羊粪快速发酵装置等智能化机械装备。
3 2020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2年羊价持续走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羊肉市场供给的增长未能跟上消费需求的增长步伐,羊肉市场整体供给偏紧。这种态势与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均有关联。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事件的冲击下,羊肉进口减少,羊价屡创新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被进一步放大。
3.1 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先进技术落地率偏低
目前我国肉羊产业规模程度仍比较低,2017年全国羊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仅占全国羊场总数的3.1%。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100只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场(户)仍会是我国肉羊生产的重要参与者。但规模化程度较低十分不利于品种改良、饲草料搭配、用药防疫等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既限制了生产效率提升,也不利于平均成本的下降,还给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3.2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目前基层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以及薪金待遇等对高水平肉羊养殖技术人员吸引力不足。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养殖户获取科学饲养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机会少、难度大、成本高,其养羊技术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养殖户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养殖,往往导致突发的动物疫病无法及时处理,羊只死亡率高等问题频频发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羊场和企业因本地没有兽医,外地兽医又无法实地就诊,只能采取口头转达或远程视频方式,无法准确地诊断并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案,病羊死亡的情况有所增加。
3.3 产业链各环节联结松散,全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肉羊产业链条有所延伸,一些大规模养羊企业已经形成了“产加销”纵向一体化模式,但总体来看,我国肉羊全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链条单一,缺乏“多条腿”走路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环出现问题便会导致整条产业链脱节。一方面,相当大比例的中小养殖户会通过“二道贩子”等资质较低的中间商来对接屠宰加工企业,一旦有疫情等突发事件,这类中间商能较容易地“全身而退”,产、加环节脱节的风险则更多地由养殖户和企业承担,容易造成羊肉供给市场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大量屠宰加工企业技术水平、规模化程度不高,而且销售渠道拓展能力也比较低。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部分企业因羊肉“卖不出”所以“不敢产”,活羊滞销风险又被转嫁给了养殖户。
3.4 区域性基础投入品保障储备体系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物流”和“人流”被阻断,短时间内外调货品的难度大,加之本地储备不足,各养殖场(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粮缺料问题,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同时,由于县乡兽药饲料店无法及时开业,兽药、疫苗、消毒用品等外购和运输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春季防疫计划实施。
3.5 羊肉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产品销售模式单一
受消费习惯影响,相比猪肉、禽肉等肉类产品,羊肉产品可替代性强。羊肉价格较高且户外消费比重较大,一旦猪肉、禽肉等价格下降,羊肉的可替代性将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全国羊肉的家庭消费、户外餐饮消费以及礼品消费等均出现“断崖式”下跌。海底捞、西贝、呷哺呷哺等主要羊肉采购餐饮企业因疫情而经营遇阻。居民纷纷囤积米面、蔬菜、猪肉、禽肉等,却未见明显的羊肉抢购热情。虽然2019年羊肉线上销售量有所增加,但绝对数量仍比较少,整个羊肉消费市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4 2021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4.1 羊肉市场供给将保持偏紧状态
与国内羊肉供给(即国内生产)相比,国外羊肉供给(即国外进口)总体体量较小,但近十年国外羊肉供给量占总供给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4%上升至7.5%,这也意味着我国羊肉自给率不断下降(从98.9%下降至92.6%)。2021年,随着国内疫情发展逐渐得到控制,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政策保障以及市场高价拉动下,羊肉国内供给量整体将继续增加,但增幅不会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且肉羊饲养周期较长、环境资源约束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仍较显著。同时,根据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相关规定,羊肉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澳、新两国羊肉在价格上将更具优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关系的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将进入羊肉进口来源国之列,我国羊肉进口渠道有望得到拓展;加之消费者对于进口羊肉的需求稳步提升,在进出口限制有所放宽的前提下,2021年羊肉进口量或将由跌转升。总体而言,2021年我国羊肉市场供给能力将有所提升,但总体增长幅度不大,且进口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4.2 羊肉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强
随着2021年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和提升,猪肉价格回落,2020年1—12月月度集贸市场猪肉价格从53.8元/kg下降至49.6元/kg,降幅为7.8%,羊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将有所减弱,预计2021年我国居民羊肉消费需求增幅有限。从我国羊肉出口情况来看,相较于国内产量,我国对外出口羊肉绝对数量很少,多年来出口一直缓慢下降,预计2021年我国羊肉出口量也将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总体而言,我国羊肉市场需求将稳中有升,居民户外消费或将明显提高,羊肉出口变动很小,但两者均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
4.3 羊肉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近2年我国羊肉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市场供需不平衡。根据前文分析,短期内我国羊肉市场需求端增长较快,但供给端仍然偏紧,这种供需不平衡状态仍将在2021年持续,预计2021年羊肉价格整体仍将高位运行。考虑到2020年羊肉市场价格已经达到历史峰值,或已接近天花板水平,且经过一整年的恢复,羊肉供给将同比上升,故2021年整体价格或将下降。
5 2021年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在国内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以及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2021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仍应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推动产业继续朝着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保障我国羊肉市场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5.1 进一步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动肉羊产业“种业振兴”战略
一是挖掘我国现有肉羊品种资源,适当引进国外良种,采用精准育种技术方法,培育出适合我国自然条件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二是借鉴国内外肉羊产业和育种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进行集成创新与技术转化,制定适合我国生态环境与养殖模式的繁育和饲养管理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标准。三是根据市场变化加强种业工程建设,培育能够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品种。
5.2 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实施效率,提高养殖科学化水平
一是通过加快制定并推广肉羊饲养标准和常规饲料的营养参数,提高饲料转化率;通过加大在饲养环境、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投入,着力降低致死率,提高单产。二是在改善牧区因超载过牧而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在稳定养殖数量的基础上,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性能;为解决禁牧后舍饲养殖成本增加的问题,可在农牧交错带推广牧区放牧繁育、农区舍饲育肥的模式。三是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氨化等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开发肉羊专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配方结构。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饲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5.3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
需要综合考虑肉羊优势产区的比较优势、生态承载能力、屠宰加工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因素,统筹全局,调整局部发展方向。对于中原优势产区,要在保持其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扭转区域肉羊生产下降趋势,适当给予肉羊生产能力退化地区一定的政策激励和生产技术支持。对于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产区,应重点激发内蒙古牧区优势,发掘东三省的肉羊生产潜力,立足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广肉羊舍饲养殖,提高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对于西北优势产区,由于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不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亟需引导养殖户转变“数量为大”的养殖理念,鼓励其“少养精养”。对于西南优势产区,要继续加大地方品种优势,积极发掘并加以利用,同时完善市场布局,开拓东南亚及南亚羊肉市场。
5.4 有效协调国内外两种市场资源,形成多元化进口格局
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时间较长,短期内还应以保证市场供给稳定为目标,增加优质优价羊肉产品进口。进一步探索更为科学的多元化进口格局,在稳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大来源国羊肉进口的基础上,考虑将哈萨克斯坦、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进口来源补充国,分散因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导致的风险。同时,还必须注重进口羊肉的质量,在适当丰富进口羊肉品类的同时保证进口羊肉的优质安全。
5.5 完善区域生产资料应急储备体系,推动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能力,在合理区域范围内建立饲草料、兽药等常用投入品储备体系,完善疫情应急公共服务机制。二是鼓励养殖户和企业做好养殖规划,加大投入品储备力度,延长投入品储备时间,提升投入品储备规模。三是要不断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场区工作人员防控意识并在日常生产中严格做好防控工作,配合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养殖风险监控工作。
5.6 推动基层畜牧业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通过适当提高待遇、增大专业基础设施配置力度等方式吸引畜牧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推动区域性畜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线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要开发完善畜牧业线上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良种繁育、疾病防控等实用知识汇编小程序,提高养羊(场)户获取线上技术服务的便捷性,多渠道提高养羊(场)户技术采纳效率和满意度。
5.7 拓宽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种类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销售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也为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带来契机。今后肉羊产业销售应探索建立多元化格局,着力打通线上、线下销售边界,积极拓展线上和线下多种销售渠道,尤其要创新羊肉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和推广方式,加强对电商及冷链物流方面的建设。同时,进一步丰富羊肉产品种类,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羊肉产品的附加值。
致谢:本文在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总结材料基础上撰写完成,是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集体协作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日期: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