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是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等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等省(区)均有种植。杨梅每年4月开花,6—7月果实成熟。杨梅果味酸甜适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杨梅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有止渴生津、帮助消化等功能,经济价值较高,是广大农民致富的“金果”。
杨梅果实在成熟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尤其在果实成熟后期至采收、贮运过程中,果蝇、白腐病等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极易引起腐烂、落果,影响果实品质与产量。由于杨梅属于小宗作物,登记农药较少,且杨梅无外果皮保护,用药要求严格。为保证杨梅优质、高产,有效提高杨梅安全生产水平,根据杨梅不同生育期特点,应规范和减少使用农药,加强树势和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早期预防工作,确保杨梅丰产丰收。
一、品种选择
不同杨梅种植区应结合区域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栽培时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改良和搭配。已认定的优良杨梅品种有10多个,从早熟到晚熟的顺序是:早养蜜梅、早色、丁吞梅、西山乌梅、李养、细蒂、乌酥核、火炭梅、晚养蜜梅、晚稻和东魁等。在地域分布上,应高低海拔合理分布,以延长杨梅鲜果的采摘和供应期,减少因成熟期集中而销售滞留的压力。
二、产地环境
在杨梅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选择远离污染的园区建立果园,改良土壤的理化结构。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积蓄,节约用水,在园内建设相应的蓄水池,建设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三、栽培管理
杨梅树冠高大,好湿耐阴,树的南面应适当遮阳,保持较高的叶果比;北面讲究通透,适当疏散,提高光合能力,使南北方向受光相对均匀,果实品质基本接近。叶果比以向光面60∶1,背光面40∶1为宜。同时采用矮化栽培技术,对大树采取逐年回缩修剪的办法使其变矮,控制生长高度,使树体通风透光,以保证杨梅优质丰产。
四、肥料使用
在肥料使用过程中,提倡使用有机肥、腐殖酸类和微生物肥等肥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钾肥,保持磷肥用量,降低果实的含酸量,提高杨梅的含糖量,从而提高杨梅果实的风味口感。杨梅在保证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置吸收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与其他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重要元素有硼、钙、锌、钼及硫。杨梅转白期果色由绿变白,这一时期果核开始变硬,新梢抽生,管理上应以梢、果养分平衡为重点,同时补充含钙养分,促进新梢尽快转绿,避免与果实争夺养分。
五、病虫害防治
杨梅花期重点防治白粉虱和夜蛾类害虫,应在谢花后果实绿豆大小时开始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7%甲维盐水分散颗粒剂2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青果期地下虫害以防治根结线虫为主,树体以瘿蚊防治为重点。同时,对叶部病害如炭疽、叶斑病等进行预防。
杨梅转色期是防病关键时期,随着果肉糖分增加,果色逐渐转红,白腐病病菌开始侵染,橘小实蝇与果蝇类害虫也相继为害。杨梅转色期应选择防效较理想免疫性或保护性杀菌剂及较耐雨水冲刷的剂型;早期树体喷施水溶性钙肥或果实喷施硼钙肥可有效减轻果实病害发生;杨梅成熟期应以延长采收期及减少落果为重点,严格遵守用药安全间隔期;采收及贮运过程中,尽量避免果实受伤以减轻弱寄生菌侵染。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杨梅绿色生产中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用杀虫灯、黄板、糖醋液等诱杀成虫,用天敌控制、生物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来防治,提高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促进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禁限用农药的宣传,确保杨梅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的农药清单覆盖主产区的农资店和生产户。除了加大禁限用农药宣传之外,也要提倡在杨梅挂果期间不准使用风险偏高的农药。根据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适期防治,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
日期:2020-11-25